恋恋笔记 | Love Diary

恋爱回看

吵架

前两天做饭的时候跟我妈打电话唠嗑,忘了聊到什么,她问我:你们俩不会吵架吗?

我:没有。

我妈:偶尔吵架不会更有情趣吗?

我:这是什么神奇的情趣!

我妈:那他做错事你不会说他吗?

我:他又不是小孩,要怎么说他,我们有矛盾的话会讨论啊。

我妈:好吧。

感觉我妈听说我们不会吵架,没有八卦可听好像很失望的样子。

一开始在一起是会吵,以我的性格,吵架就是远远躲开,最极端的一次我们俩在市中心走着,当时发生了什么我是不记得,就记得当时来气又想哭,就突然原地起跑飞奔开了。想想刚在一起的一年,我们有矛盾的时候,记忆里都是我一个人躲起来生闷气,不想理他,不想看到他人也不想跟他说话。

后来跟他聊,发现我生气的理由千千万,他生气的理由只有一个:我不理他。

他解释说,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又不跟我说,一个人不知道跑到哪里去,对我的不满发酵得越来越厉害,我又什么都做不了,我当然生气!

得,那唯一逻辑的解决方法是,我别不理他就好了。

记得那时候我跟他说,我不开心的话,有时候我不是特别清楚为什么,你得给我点时间理清楚,别老问我什么事,我理清了自然会去跟你说。我不开心的时候也会尽量先跟你打声招呼,说我不是无限期不理你,只是需要点时间理清思路。

后来慢慢安全起来,有什么不开心会第一时间说。

再后来,我们『以彼此开心为出发点』越来越习以为常,偶尔有不开心的事情说出来,好像一点也不带刺了。心境不一样,同一句话用不同口气说出来,区别可以是天上地下。

结尾

关系里,永恒这种东西,没有的。

要么是谁先挂了,要么是分道扬镳了。本来想加两个形容词,但都不知道该用『不幸』来形容哪一种情况比较好。感觉都会很痛。

旅游到现在,最痛的回忆是,几个月前因为什么事情,也不是吵架了,就是突然觉得不那么喜欢p了。之前『喜欢你』这种话我总是挂在嘴边,从不吝啬,一天赏他好多遍,那几天心情不在就没说。不知道是因为我话少了还是他注意到我没跟他说喜欢,他问我怎么了,聊着聊着他问我:你喜欢我吗?

我停了一会,答:我不知道。

那几十秒是我经历过最痛苦的诚实。

看他脸上的表情,平时温柔的、开玩笑的、认真的、快乐的,那一刻只剩下我从未见过的后退和面无表情。哪怕不特别喜欢,在乎当然还是在乎的;但既然说出『不知道喜不喜欢』这种话,又不能三八兮兮地去拥抱他安慰他。我可能说出了口『你表情看起来好冷』,因为我记得他回答『如果你不喜欢我,那我们的旅行、未来计划的一切都要作废,我怎么可能不为之所震?』我就记得我最后说『你给我点时间自己想想。』

后来我也不记得我是怎么着,吾日三省吾身了还是看书写日记去了,后来又越来越喜欢他了。

两人在一起,可以分开的时机实在太多了。所以我居然跟另一个人在一起快三年,但我偶尔想起居然在一起这么久了!!而且现在24/7在一起,到最后居然也没有讨厌也没有自爆!!还会震惊到自己。

开头

晚上跟p睡前唠嗑,讨论到『是不是容易喜欢上一个人』和『怎么判断可不可以继续跟一个人交往』,我说如果容易喜欢上别人的话,约会起来真是要风得风要水得水,跟谁都能擦出火花。然后说到黑历史,说我那时候超级短发又挺多痘痘,还永远运动装,问他到底为什么又约我出来?

他说,因为当时第一次出来,跟你聊到信息,你说你不看新闻,因为噪音太多。

我无语:因为我不看新闻,所以你喜欢我?

他说,因为当时觉得你有主见,而且很直接很坦诚。

我说我哪里直接了?

他说,后来哪次出来你说跟我散步像遛狗。

我:……

他:还有那次我发信息问你你晚上做什么,你说跟其他男生出去约会。这种事情一般人不会直说的吧!

我记得那次。因为我们开头一两个星期只是约会,又没有确立关系,所以本来我就以为我们俩默认都还在见其他人。另一方面我也不是乐呵呵就回信息了,还是有纠结了一两秒,但是我晚上就是出去约会,这时候打太极感觉跟撒谎一样,不老实承认我该回什么才好啊。

后来他没怎么好气地回信息跟我说『我们需要谈谈』。

谈完就确认关系了。

假设

我问p,要发生什么你才会不喜欢我?

他说,如果你不再思考,如果你变得特别自私,或者你不想跟我一起花时间,一起做事情了。

我说那小意思,我不思考会死,只要经常牵你出去溜溜就好。

未知的未来啊。

起码当下是确定的。好好珍惜。

Standard
旅行日记 | Travels

Ausiland to Kiwiland

总算到新西兰!

这次落地的地方叫christchurch,第一次待一个多月的城市,总算长出一口气。

澳大利亚

总体印象:不喜欢的是日晒特别强烈,喜欢的是动物特别多。

最喜欢的城市:great ocean road中间的apollo bay,因为遇到了好多野生考拉,调戏了好几种鹦鹉;还有墨尔本,因为大家人都特别和善健谈爱帮人爱搭讪,感觉比悉尼西装革履的放松好多!

Continue reading
Standard
文化诧异 | Cultural Diffs, 社会黑暗与光明 | Darkness and Light

Crazy Rich Asians

几个星期前晚上无聊,去看这电影的时候,是当搞笑片去看的,因为电影内容实在是太典型的『美国香蕉女孩遇到超级富有的亚洲白马王子,然后以迷人的个性、对美式自由的信仰以及对男人真诚的爱,征服男人难搞的母亲,最后终于求婚成功』。

本来看完笑完也就完了,脑子里也没留下什么波澜。

今天到墨尔本airbnb的房主说,不夸张,新加坡就是电影里这样的。有钱人真的是,我们被贫穷限制了想象力,根本无法想象他们有多有钱。

Continue reading
Standard
读书笔记 | Books

We the living

最近提到rand,又把她的各种小说下来翻看。

剧透。

看到百分之三十的时候,我还奇怪为什么故事怎么这么甜兮兮的,好像一切矛盾都已经解决了,怎么才到百分之三十?果然后面就开虐了。

看到后面kira骗andrei的那一段,真是煎熬,看不下去,直接跳过去看后来她有没有逃出来,结果看到leo去和她告别。

结局真是讽刺的。

rand后来自己评论的真是精确,说小说中的三种毁灭:

The higher and stronger individual is broken, but not conquered; she falls on the battlefield, still the same individual, untouched: Kira. The one with less resistance is broken and conquered; he disintegrates under an unbearable strain: Leo. And the best of those who believed in the ideal is broken by the realization of what that ideal really means: Andrei.

但是leo刚出场的时候,我其实就不大喜欢leo的描写:总是要么『嘴角挂着讽刺的微笑』要么『冷淡的眼神』,而且很典型的rand式爱情,两人互动起来颇有点五十度灰的味道。男人一定是强大且命令的,女人一定是刚毅却服从的。实在是让我很好奇,rand说kira的性格是她自己的写照,难道她丈夫真的就是leo这样的人,而她是个m?

而andrei,明明从开始到最后,就是最可爱的人。

他敢于奉上自己的一颗心,全力表达自己的喜爱,即使遇到困难也诚实以对,对kira诚实,对自己诚实。太理想主义的人,理想被打破,因而失去了活下去的理由。


说rand本人。

这本书是她的第一本书,因为描写前苏联的种种状况,居然在美国很久都不能出版。我看完后记才第一次知道,原来美国也曾经是一度偏向共产主义的。而美国现在成为完全是另一个极端的领导人,rand和她的atlas shrugged大概是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吧。

而她说,她跟kira不只性格相像,也同样出生在俄罗斯,后来的前苏联。与kira不同的是,她活着逃了出来,而kira倒在了边境。

看We the living里细节的描写,就不奇怪为什么rand写东西都如此慷慨,为什么她对于集体主义和无私精神如此憎恶。

一个极端和另一个极端。

Standard
社会黑暗与光明 | Darkness and Light

研究报告:如何重建世界。

上一篇是11年写的『研究报告:如何毁灭世界』。

现在看那时候写的东西,除了解释货币运作并简单提及失业的正面意义,剩下就只有愤慨,其他什么也没说清楚。最后的解决方法,我自己都不知道,更解释不出来。

时过七年,现在比那时想法要清晰些。


前两天重看Scott Galloway的The Four,看到第一次读没有注意到的挺有意思的一段,说亚马逊CEO Jeff Bezos在答记者问『亚马逊毁掉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多,这对我们社会将有什么影响』时候回道:『我们应当建立最低工资制度,或是直接实施负税收,由政府发放最低月资金,以保证不至有人落至贫困线下。』

先解释一下背景。

Scott本人是反对大公司垄断的。

尤其是他书中提到的『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谷歌。一方面,由于这些公司起步时的创新背景和营销策略,这些公司被人们视为『酷』且『有个性』的象征;于情大众同情加上于理资本优势,这些公司很多时候是可以『逍遥法外』的。另一方面,资本优势也意味着,这些公司有底气以低价打压高价买断等各种方式挤垮创新的小企业,破坏自由经济下公司更迭换代的生态环境。

问题在于,无论一个大公司声称它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它的底线动力只有一个:盈利。

我们开玩笑说,当我们把一个特定的目标输入一个万能AI,它会不惜一切代价促使目的达成,不顾路途牺牲还是世界毁灭。同样的道理,巨大的公司群体就如同一个个高级智库,每个人想达到的都只是自己的目的,其中绝大多数人想达到的目的都是善意的。但个体善意,永远也不能阻止一个资质雄厚的群体给社会与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

再加上Scott本人的各种创业和咨询经历,一个公司做到够大一定会在哪里踩上四巨头的脚趾,所以他对大公司的缺点看得特别清晰也不奇怪。

而Bezos的亚马逊,则雇佣了很多机器人。

随便查一查 Amazon 和 robots,网上的视频还真不少:在亚马逊的仓库里,小机器人们有条不紊地把货物挪动到应去的地方。乍一看的确很酷,Scott对于巨头们太过深得人心的担忧并不是没道理。自2012年亚马逊一声不吭地收购机器仓库系统公司Kiva Systems后,他们的仓库运转得更加风生水起,且杳无人烟。

这就是问题所在:杳无人烟。

Scott估计,只一年内亚马逊以机器取代的工作岗位就有七万六千个。

他在书中写道,我刚听说Bezoz说政府应当提到最低收入和基本福利的时候,我还挺为其社会责任感而感动的。但是我越想越觉得他的答案其实很可怕——这是一个洞悉未来,且有实力真正影响未来的人;而在这个人看来,自由经济的未来只有越来越普遍的失业,以至于政府必须介入斡旋。

是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失业率必然会越来越高。

而我依然认为,失业并不代表社会危机。

失业是社会的转折点。

七年前我只想到这里。我知道现状,也知道设想中的彼岸是什么样,但我不知道两个问题的答案:

一,从这一头的悬崖到那一头,中间是万丈深渊,除了跳下去摔个粉碎然后把尸骨重新拼起来外,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和平到达? 二,在理想情境中,如果为所有人提供福利,那社会要如何负担大量只吃不做的蛀虫?

我想试着回答过去提出的问题。


首先,如何平和过度。

砸碎重建的方式就是任由资本继续超速驱动一切运转,以至于某一天终于越过奇点,毁掉环境、社会结构,只能回归原始,以物易物,一切重来。但是一切重来的问题是,重建的时候为什么人们会直接跳到悬崖的另一面去?除非奇点发生前绝大多数民众的教育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以物易物的终点大概率还是自由经济与资本主义。

而和平过渡的方式,现在看来只有一种,就是不断提高基本社会福利。

这也不是痴人说梦,很多国家已经在这条路上走得挺远了。澳大利亚最低时薪都已经$18.93,合约RMB95,上个月还有不少居民抗议想再提高些。而更典型的瑞典,此时此刻换算成澳元大概有$25.57,合约RMB129的最低时薪。

以当下科技发展的速度,总有一天失业率会高到无法支撑足够的经济活动,造成足够大的金融危机,而科技也不会创造足够的工作岗位以便经济复苏。

希望当那一天来临的时候,科技所能够创造的价值足以养活所有人。

技术上来说,可以是可以。

问题是,自由经济的根基在于资源稀缺。比如奢侈品的价值大部分在于『别人买不起』。比如挖钻公司为了保证钻石高价,不惜销毁多余的钻石:一个钻石独一无二可以卖上百万,十颗钻石不稀罕只能卖单价一万,为什么不?当获取更多交换媒介被设定为系统鼓励的唯一目标,为此破坏点生产成果并不算什么。

这就是永恒谜题『倒掉牛奶也不分给穷人』的答案。

大部分公司提供的服务的确是便民利民的。但同时对很多公司来说,群众对产品的需求也大部分是『资源稀缺』和『价值导向』创造出来的。因为资源稀缺,越少的人拥有某件剔除出去毫无社会意义的产品,他的社会地位就越高。因为广告轰炸式地操纵价值导向,明明没什么用的小玩意,每个人都着魔般地想要拥有。有多少东西是人们看了广告后心生动摇,买回来用一次就留着落灰的?

希望那一天来临后,存活下来的公司都是更多创造价值,而非捏造价值的公司。

希望那一天来临前,社会保障已经足够健全,足够保障大众的基本生活。

如果人生性懒惰,拿走鞭子后还凭什么指望他们向前走?

第二个问题:

其次,如何负担大量不创造价值的人。

还是社会福利(有待补充)。书里提到的案例,每个人都觉得白给别人钱的话,那人一定会变得好吃懒做混吃等死,但是如果给自己钱的话,自己会开始做自己想做但是因为金钱时间限制没办法做的事情。小规模社会实验证明,给居民发钱,人们自然会自发开始创造价值。


以社会福利重建世界。

这是我的答卷。

Standard
文化诧异 | Cultural Diffs, 旅行日记 | Travels

沉醉和肤浅

今天在悉尼市中心走了好久。

两天前我穿的打底所以没法脱的高领长袖t恤,尼玛给我热到三十几度;今天我穿短袖加半截薄外套,十几度冻得我哆嗦了一天!

沉醉

吃完午饭去悉尼歌剧院,明明一个月前买票的时候记得是第三排还是第四排中间,今天去现场居然是第一排!!感动得我热泪盈眶。真是好喜欢拉大提琴的大哥!整场演奏特别自得其乐,摇头晃脑笑得很开心,跟the piano guys里拉大提琴沉醉的大叔一样,看他们拉琴的样子就觉得生活好幸福。不开心的时候看看他们弹琴就只能笑出来。有得沉醉,还有什么痛苦可怕。

Continue reading
Standard
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旅行日记 | Travels

回忆

我已经习惯了自己好像记性不大好。

什么时候发生过什么,有时候简直完全没印象,每次听朋友说『那次我们布拉布拉』我就只好哈哈:我好像不记得了。历史地理之类的学科就更不用说,事实类的信息我一概记不住,为了考试死记硬背结束就早不知扔哪去了。我一直以为自己可能大脑就是这么长的,直到前两天跟p讨论我们以前去哪里玩的时候我说不大记得细节,他说,如果发生的事情都不记得了,那有过去和没过去有什么区别呢?

说得我突然觉得很不好意思,简直好像我是因为不够在乎才不记得似的。

Continue reading
Standard
旅行日记 | Travels

大阪到凯恩斯

交往模式

在日本看到好几个不同的旅游广告,但是广告都是女性好朋友一起出去玩模式,既没看到『情侣出游』也没看到『爸妈带小孩出去玩』式的旅游广告,甚是奇怪。唯一牵扯到夫妻的广告,就是厨具,只有推广某种烧菜工具的时候才会有夫妻其乐融融、并且孩子很快乐地吃饭的场景;简直好像组建家庭的功能只有烧菜养小孩似的。

想起之前在youtube上看到过一个视频,在日本大街上随机采访:女生说女生百分之六七十出过轨,男生大概百分之四五十;男生说男生百分之七八十出过轨,女生大概百分之三四十;而大多数人觉得嫖娼只是花钱购买服务,精神出轨才是真的出轨。感觉很多人把三种功能分得特别清楚:性是性,恋爱是恋爱,婚姻是婚姻,找不同的人满足不同功能没什么大问题。

Continue reading
Stand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