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黑暗与光明 | Darkness and Light

In Praise of Idleness

前两天看完罗素的in praise of idleness, 其中有一段我这两天老是回头在想。

他说,假设所有人的工作效率都翻倍,我们得到的结果为什么不是『每个人每天工作四个小时』,而是『一半人照旧每天工作八小时,而另一半人则落得失业的下场』?

要是这么简单就好了。

不能,因为:

自由经济是建立在资源稀缺上的。

1. 从公司的角度,只要有一家竞争者产出两倍效益,其他的公司就只能效仿,否则就是最终破产。除非这家公司的定位就是特殊市场,并且在特殊市场中做得很好。

2. 从员工的角度,训练一个员工工作八小时比训练两个员工各工作四小时要来得方便,更容易管理,付出的训练薪水和保障更少。当然,除非公司成立的时候就定位于:所有员工都半职工作,或者所有员工工作半年休半年。

3. 从个人经济安全的角度,人当然是愿意钱攒得越多越好,所以能赚八个小时的钱,为什么只赚四个小时的?万一发生什么需要用钱呢?当然,除非社会保障如此健全,以至于赚薪水几何对于生活质量基本没有影响。

以前,后者各种特殊情况想来简直就是白日做梦;而现在,这样的公司虽然完全不主流,但的确越来越多。而最后一点的社会制度,北欧基本上差不多已经是这样了。

工作为什么是常态?

即使于经济社会,自由市场也并不在乎你一天工作八小时还是一小时,只要你产出的价值够你换回生活必须品。但是不加入一个集体,要怎么确定自己产出的价值呢?说来说去又回到douglas讨论的『为什么自己做事情比加入公司要好』的话题上了。

自己做事情,最大的挑战永远是自我管理。

尤其是,一个从小习惯时间表被定义的人,突然有大把的时间,就容易不知所措。前两天看的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正好也提到这一点,说教授在大学里授课,如果不给学生打分评绩点,学生会是什么反应?他说,想学东西的人会继续上课,而不是真想学东西的人,就辍学了。这些人也应该辍学,本身他们在学校里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填鸭只会起反作用。而这些人辍学以后,日复一日消磨度日的无聊生活,总有一天会想,太无聊了,能不能去学做个什么。这时候的学习才是自主前进,才有意义。至于一辈子团在电视前的沙发薯仔,忘了作者说的是什么,大概社会也养得起那么一两个?

一个人越独立于社会功能而存在,他本身就得担起越多的社会功能。

比如他一个人要成为『产生价值』的社会单位,那他本人就得是程序员、广告部门、销售部门,他自己就得是自己的项目管理人。

自己管理自己的项目并不容易。因为目标是自己定的,进度也是自己定的。这个月做完某个功能,现实吗?做完以后才发现,嘿这个功能点并不重要。整个项目都是自己的,反馈在哪里呢?在得到第一个用户之前,反馈是没有的。而这段时间可能持续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

但这是种挑战巨大,风险未知,因而有意思的生活状态。

就像mk说的,这只糖果机算法比较好。

Standard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