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恋笔记 | Love Diary, 文化诧异 | Cultural Diffs

非一对一式关系

Polyamory 这个词在中文里用得还不大广泛,我也不知道该翻译什么好,就直接叫poly吧!其实感觉大部分人接触到poly,都还是因为喜欢的人,恰好是poly。实在喜欢没办法,食之含刺弃之不舍,好奇想试试自己能不能接受。身边两个朋友,是这样;还在温哥华的时候,豆瓣上有个姑娘看到我标注poly的书评约我出来,是这样;自己,还是这样。

道德篇

看过knowyourself针对poly做的一篇文章,文章本身倒是没什么,但是下面的评论很说明环境,因为主流还是『什么玩意儿完全不能接受!!!』不只国内这样,就说放在国外,poly都还是少数。首先,毕竟欧美很多地方都还有高比例的基督教人群,这些人一定还是一夫一妻。其次,poly毕竟也只是各种开放关系中一个比较主流的选择而已。要说国内外有什么区别,也许国外会更加有『别人干啥不关我事』的自觉,但也只是相比较国内而已。困难,到哪里都还是困难。环境,总体是很不友好的。歧视,总会有的。所以,打算上贼船,一开始就要有被贴各种标签的心理准备。

故事开头篇

先说说我自己。最开始接触poly,是因为在quora上关注了很多有意思的人,其中有好几个是poly。经常刷quora,看多了就从第一眼『不行不行不行完全不能接受』慢慢变成『有点意思,但还是不能接受』。但是心里埋下了一个种子:原来关系还有这样的。然后当然是,喜欢的人是poly。第一次出来约会告别之时告诉我,我很喜欢你,但是我不参加一对一的关系,如果可以接受的话我们再约下一次见面。回家后,我当然是很有我风格地,去下了所有能下到的关于poly的书,一本一本读过去。最终让我决定试试看的是,说到底,我相信一个人沉浸于各种默认的价值观中,刻意做出的选择越多,他就越肯定自己想要什么,也更接近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我相信,无论社会或是环境告诉我什么应当是对或错的,如果我觉得另一面说得有道理,试一试又不威胁生命或健康,那试过之后我才能确定地告诉自己『我试过了,我觉得社会是错的,这样也可以』或是『我试过了,但是这样并不适合我』。

Continue reading
Standard
旅行日记 | Travels, 生活感想 | Life

辞职去旅行

今天突然发现已经一月底了。不管什么时候,好像看日期总容易吓一跳:怎么都这个日期了!时间真是过得好快啊。感觉才跨年而已,都已经一个月了。说来辞职旅游已经都整整半年了!

朋友打电话有的时候会问,旅游开心吗?

我想来想去,开心是开心,但我工作时候也没有不开心啊。除了体力上干的活不一样了,工作时候大部分时间是眼睛累,现在大部分时候是身体累,其他好像区别也不是特别大。现在与其说每天是神清气爽地开心,不如说是挺平静的开心,跟工作时候平静的开心也差不多。出门的时候需要担心的从赶不上早上十点半的早会,换成担心错过公交赶不上去下一个城市的大巴。

Continue reading
Standard
旅行日记 | Travels

Moana

最近这周我们在Rotorua,新西兰北边靠中间部分的一个城市。

原住民

新西兰本来是原住民的。澳大利亚也是,太阳这么爆裂的地方,怎么可能都是高加索人!怪不得澳大利亚皮肤癌最癌,这里根本就不是皮肤白的人该住的地方啊。

刚到这个城市,下车站在走不久就已经发现了,大部分人居然都不是高加索人,都是原住民深色的肤色,很多人脸上下巴上都还有传统刺青。今天去了住处附近的一个原住民村庄,带路的姐姐说,她从小毛利语长大,用英语只有对话而已,从来都没学过认字,不会读不会写,也不打算学。

rotorua也不算是个小城市,但是感觉大街上人好多彼此都认识。走在路上,经常车子大马路开过去的时候滴一下,路上的行人都不回头看一下就挥挥手,互相问候一句。或者因为同族,同胞感就特别强,就好像总感觉两个黑人陌路相识,都能bro得跟真的一样。

Continue reading
Standard
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请不要讨厌我

在我的印象里,从有记忆以来,小学开始,我就特别希望别人喜欢我。

或者更准确地说,特别害怕被人讨厌。

从小到大这个话题也想了很多遍。有在ky看到过的理论说,怕被人讨厌的人,大都是成长过程中环境特别批判性,或者特别危险。

在危险环境,比如家庭暴力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习惯了要时刻观察身边人的眼色。因为如果不小心做了什么惹施暴者不开心就会被揍,而孩子又无法离开监护人,所以他们把『别人的心情和喜好』跟自己的安危紧密联系在一起,自然特别会察言观色,也害怕被讨厌。

而在批判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习惯的是爱的有条件性。成绩好父母就夸赞表扬,做错事父母就没有好脸色,而,再次,父母是孩子的唯一依靠和安全感来源,所以为了能感到安全与关爱,也逐渐习惯做什么都得努力得到身边所有人的认同与喜爱。

前段时间看的school of life系列里一本书,提到说对于别人的看法过度在乎,是信任问题。

alain说:

Where does such underconfidence around enemies come from? We should, as ever, begin with parents and sketch an imaginary portrait of types who could unwittingly create such tortured mindsets. However ostensibly loving these parents might have been, they are also likely to have felt a high degree of trust in the system. If the police were investigating one of their friends, their guess would be that the authorities were correct in their suspicions. When reading a newspaper, if they were to read a destructive review of a novel, even one by an author whose work they’d much enjoyed in the past, it would seem evident that the author had lost his talent and was now kidding the public. If the parents were friends with an architect who was up for a major prize that was then awarded to somebody else, they’d feel the friend – whose buildings they admired – must have lacked talent in comparison with the winner, whose dark asymmetrical structures they would vow at once to take a second, more respectful, look at. 如果他们发现警察在调查某个朋友,他们会假设调查是有合理原因的。如果他们看报纸的时候发现对于某个小说的风评不大好,哪怕他们以前明明很喜欢读这个作者的书,他们会想当然地认为这作者大概水平下降了。如果他们跟某位喜爱的建筑师是朋友,然后某个建筑奖项被颁发给了他的一位竞争者,他们会重新带着更仔细、更尊敬的眼光,审视并欣赏这位竞争者。

When it came to their own children, these underconfidence-generating parents would have applied a similar method of judgement: the issue of how much and where to love would have been to a large extent determined externally. If the world felt the baby was adorable, they probably were (and if not, then not so much). Later, if the child won a maths prize, it was a sign not just of competence at algebra but of being, far more broadly, a love-worthy person. Conversely, if the school report described the child as an easily distracted dreamer who looked as if he would flunk his exams, that might mean the offspring didn’t quite deserve to exist. The lovability of the child in the eyes of the parents rose and fel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spect, interest and approval of the world. 而当这些人有了孩子,他们也习惯用类似的眼光看待他们的孩子。如果所有人都觉得他长得漂亮,他应该就是个漂亮可爱的孩子。如果孩子赢了数学竞赛,这不仅证明孩子有数学天分,还证明他是个值得关注与被爱的孩子。而相反,如果学校报告上说这孩子上课老是走神,考试八成要挂科,那说明他大概长大也不会成什么器。他们的孩子究竟有多值得被爱,是由外部世界决定的。

To be on the receiving end of such parenting is a heavy burden. We, the recipients of conditional love, have no option but to work manically to fulfil the conditions set up by parental and worldly expectations. Success isn’t simply a pleasant prize to stumble upon when we enjoy a subject or a task interests us; it is a psychological necessity, something we must secure in order to feel we have the right to be alive. We don’t have any memories of success-independent affection and therefore constantly need to recharge our batteries from the external power source of the world’s flickering and wilful interest.

Unsurprisingly, when enemies come on the horizon, we are quickly in deep trouble, for we have no ability to hold in our minds the concept that they might be wrong and we right; that our achievements are not our being, and that the failure of our actions does not presuppose failure of our entire selves. Rendered defenceless by our upbringing, we have no border post between inside and out. We are at the mercy of pretty much anyone who might decide to hate us.

Contrast this with the blessed childhood of the confident. Their parents would have maintained a vigorously sceptical relationship to the system. The world might sometimes be right, but then again, on key occasions, it could be gravely and outrageously wrong. Everyone was, in their eyes, endowed with their own capacity to judge. It is not because the crowd is jeering that the accused is guilty, or vice versa. The chief of police, the lead reviewer of The Times, or the head of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might well be idiotic; these things happen. In their role as parents, the messages of the confidence-inducing were no less generous in their scepticism: ‘You are loved in and of yourself because of what you are, not what you do.’

说得很有意思,因为对系统的过度信任。

而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也无法意识到,当世界或者某个人对他们给予反馈的时候,对方可能是错的。他们可能是叛逆或者生性怀疑的人,但矛盾的是,他们却怀有对任何外部意见无条件的信任。

昨天正好看到Brené的dare to lead里提到类似的情况。

她写道,女儿告诉朋友的秘密被『背叛』了,女儿哭着对她说,我再也不要相信任何人了!她回答说:信任就好像一个装着鹅卵石的罐子,你对一个人的意见相信多少,应该是由一个人信任的罐头里有多少鹅卵石来决定的。对没有赢得信任的人,他们的意见是无关紧要的。对陌生人就该有对陌生人的礼貌,而对时间洗练出的朋友才能有对朋友的信任。

If you are not in the arena getting your ass kicked on occasion, I’m not interested in or open to your feedback. There are a million cheap seats in the world today filled with people who will never be brave with their lives but who will spend every ounce of energy they have hurling advice and judgment at those who dare greatly. Their only contributions are criticism, cynicism, and fearmongering. If you’re criticizing from a place where you’re not also putting yourself on the line, I’m not interested in what you have to say.

她说,如果你未曾付出过汗水与真心,从头到尾不过坐在观众席里戏谑着愤世妒俗,那你的意见对我不重要。

她说,世界很大,当你把心打开给一个未知的世界,总有人会把匕首扎下去。

而她的结论很有意思:

Don’t grab hurtful comments and pull them close to you by rereading them and ruminating on them. Don’t play with them by rehearsing your badass comeback. And whatever you do, don’t pull hatefulness close to your heart.

Let what’s unproductive and hurtful drop at the feet of your unarmored self. And no matter how much your self-doubt wants to scoop up the criticism and snuggle with the negativity so it can confirm its worst fears, or how eager the shame gremlins are to use the hurt to fortify your armor, take a deep breath and find the strength to leave what’s mean-spirited on the ground. You don’t even need to stomp it or kick it away. Cruelty is cheap, easy, and chickenshit. It doesn’t deserve your energy or engagement. Just step over the comments and keep daring, always remembering that armor is too heavy a price to pay to engage with cheap-seat feedback.

Again, if we shield ourselves from all feedback, we stop growing. If we engage with all feedback, regardless of the quality and intention, it hurts too much, and we will ultimately armor up by pretending it doesn’t hurt, or, worse yet, we’ll disconnect from vulnerability and emotion so fully that we stop feeling hurt. When we get to the place that the armor is so thick that we no longer feel anything, we experience a real death. We’ve paid for self-protection by sealing off our heart from everyone, and from everything—not just hurt, but love.

不必太信任环境,也不必变得坚硬。

保持心的柔软,留给值得信任的人。

Standard
社会黑暗与光明 | Darkness and Light

歧视

因为最近几天对黑人文化产生兴趣,昨天找了好几本书来看,一个ijeoma oluo的so you want to talk about race,还有morgan jerkins的this will be my undoing。两本书看下来真是,好沉重。

读到一个比喻,觉得很形象:

说歧视就好像,你在大街上走,遇到的路人里随机有概率会给你一拳。他们其中有的人可能并没有恶意,每个人打你打得也并不重。但是每天每天重复,你会开始害怕出门。你外表看起来好像并没什么问题,但是衣服下你已经伤痕累累。

两本书背景都是美国,以前从来没意识到对他们的歧视这么严重。

唯一相关读到过的是okcupid的数据,说非裔女性和亚裔男性分别是两性群体中最不吸引异性的。

而歧视不是『他们』的问题,永远不只是『他们的问题』。

五十多年前,有个德国的新教牧师说:起初,他们抓共产党员,我不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后来,他们抓犹太人,我不说话,因为我是亚利安人;后来他们抓天主教徒,我不说话,因为我是新教徒。最后他们来抓我,已经没人能为我说话了。——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作为黑人,肤色可能被歧视。作为程序员,身为女性可能被歧视。作为男性,个子矮可能被歧视。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因为属于某个少数群体而受到歧视。

先得能承认歧视存在。

然后,如果我必然属于某种少数,我想要生活在怎样的世界?

一个没有鄙视链的世界。

那就游向少有歧视的水域和鱼群,或者更好,自己成为组成那世界的一部分,让相似的人来到你的身边。

Standard
文化诧异 | Cultural Diffs

另一种生活

最近对非美裔/黑人文化产生了兴趣。

先是michelle的自传,然后最近这两天看得挺起劲的小说,突然发现作者是黑人,然后突然理解为什么故事情节如此爆裂。还有旅游以来反复听的一首歌:

Space For Two – R3HAB Remix, Song By Probz

歌词真是震撼,每次听我都还目瞪口呆:

She set my ’94 four door Ford on fire today 今天她把我九四年的四门福特,一把火点了

So I took her favorite pair of diamond earrings and I pawned them away 所以我拿了她最喜欢的一副钻石耳环,当掉

That’s when she walked in the kitchen full of dishes and she broke every plate 她得知后走进厨房,满厨房的碗碟,一个一个摔得粉

Man, she might be the death of me, but I wouldn’t have it any other way 老天,她能置我死地,但我除了她谁都不要

She called my boss and she told him I ain’t coming in to work no more 她给我老板挂了个电话,通知他说我辞职不干了

So I changed every lock on every door before she got home 所以在她到家之前,我把家里所有门上的锁统统换掉

If I would get a dime every time she wanna go through my phone 如果每次她想我翻我手机我都有钱拿,我早就已经发大财

She might be the death of me but I know I could never leave her alone 她能置我死地,但我知道我永远无法离开她

But if crazy is a place, then I hope they got space for two 如果疯狂是个地方,我希望他们有双人间可以容纳你我

And I know it’s messed up but I can’t get enough of you 我知道我们实在一团糟,但是跟你在一起怎样都不够

It don’t matter what we say 我们说什么都不重要

It don’t matter all the things we do 我们做什么都没关系

She might be my cocaine 她是我的可卡因

She might be my rehab 是我的戒毒所

She’s the pain and the medicine 她是我的伤口,我的解药

The problem and my solution 我的麻烦与答案

But she knows I wouldn’t have it any other way 但她知道,我绝不会选择一个没有她的世界

歌手明明是荷兰人,但是我查了下mr. probz,一点也不奇怪地发现他是黑人。

虽然知道是偏见,但是总觉得他们大多数时候:

敢爱敢恨,口无遮拦。朋友间什么难听的话都能说得出口,哪里痛戳哪里,但是气过头回头照样是朋友。换其他文化真是不敢想象,早就断绝关系了。

恋爱相爱相杀。就像歌词唱的一样。明明这种关系很不健康,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却死活不会离开彼此。该说这是忠诚还是什么呢?就好像就因为在一起痛,所以一辈子认定认死了一样。

天下一家人。整个黑人群体,都有一种大家都是家人的感觉。女人之间互称『sis』姐妹,男人之间互称『brother』兄弟,甚至男人会尊敬地称呼不认识的女人『sister』,而女人则称呼不认识的男人『brother』。

最让我着迷的一点,是非裔社会里女性的强势,和对强势女性的尊重。michelle的书里,每一个女性形象,她母亲、教她钢琴的奶奶,她的阿姨,等等等等,全都是强势的。甚至于我跟非美裔的女同事打交道,都明显感觉对方比欧美同事要自信沉着很多。毕竟我从小长大的环境,总是期望女性作为崇拜者的角色,实在也受够了。但他们这种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

Fascinating.

Standard
社会黑暗与光明 | Darkness and Light

真正的英雄主义

这两天在看michelle obama的传记,看得让我想哭。

以前对奥巴马没什么了解,但看她描写奥巴马说,刚开始约会的时候他跟政治还完全不沾边,从认识他起他就总把所有的钱都拿来买书,成打的政治哲学读来好像看小说,总是在考虑世界本可以是什么样。约会一段时间以后,有天晚上半夜一点起来发现他一个人坐在窗户边上发呆,问他想什么。她以为他在担心他们俩关系、或者在想下面职业怎么规划,结果他很不好意思地说在考虑收入不均的问题。

上次有这种感觉,还是看电影『明日世界』。

真是好喜欢啊。

奥巴马也好,迪士尼也好,明日世界也好,总有这么些人。他们好像不属于他们的时代,总在想象世界可以是什么样的。除了理想,他们也知道现实昏暗,却不会变得愤世妒俗。正相反,他们总会尽己所能去改变现实,让这个差距哪怕变小一点。

不仅认得清现状,看得到未来,还敢于真的付诸行动。

真正的英雄主义。

Standard
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小怪兽 | Kids, 读书笔记 | Books

叛逆、校园欺凌与升职

让我尤其好奇又想不通的是,是什么造成了区别?为什么有的孩子叛逆,有的就不叛逆?为什么美国日本校园欺凌横行霸道,但是中国相对就少很多很多?

这两个一直是我感兴趣的两个话题,但今天之前从来没想过他们竟然相关。

下午跟charlie聊到『universal basic income』,提到光给钱还不行,还得照顾瘾君子,之前看过一本挺震撼叫『In the Realm of Hungry Ghosts』的书,解释社会如何应对成瘾性。而作者Gabor Mate的另一本书『When the Body Says No』居然也是我看过书里有效信息率特别高的、对我影响很大的一本书,顿时感兴趣起来,去下了作者的另外一本书『Hold On to Your Kids』。

看着看着就开始震惊,这种感觉实在让人上瘾——知道自己原来是错的,得知自己一直没有想过原来事情可以是这样的,按照这种理论一切居然说得通了。

叛逆

作者说,叛逆的原因是因为孩子缺少他们所需要的依恋关系。

对于依恋对象,人们通常的生理心理反应是:离开依恋对象会焦躁。根据这种焦躁的对外表达,依附理论将人分为大致三种。以婴孩对母亲的离开为例:

  1. 安全型:母亲离开时会哭泣,母亲返回时需要拥抱安抚;安抚一会后就感到安全起来,又开始自行探索周围。
  2. 焦虑型:母亲离开时哭泣,母亲返回时哭泣更剧烈,再安抚也不愿意撒手母亲。
  3. 逃避型:母亲离开时似乎不为所动,母亲返回时同样好像没有注意到般,自顾自地玩耍,也不愿接受安抚。但监控数据显示,逃避型婴儿在母亲离开时,心跳和肾上腺素跟焦虑型、安全型一样会急剧攀升,而母亲回来之后也不会降低。

同样对于依恋对象的心理反应还有:希望得到依恋对象的关注、希望被依恋对象喜爱与认可、希望自身与依恋对象相似性更高、认同依恋对象的引导。

直到几十年前,孩子成长中花时间在一起最多的是父母。而近年来,依恋对象越来越多地变成了孩子们的同龄人。

这就是问题所在。

任何依恋关系中必然存在主导方与依赖方。在亲子关系中,正常情况下主导方应当是父母(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中,比如孩子想要什么父母都给予,则孩子会逐渐掌握主导方,可能以威胁、控制、利用等方式来主导父母)。而在相对于健康平等的依恋关系中,比如恋爱关系,主导方可能随着话题的变化而随时转换。

正常运作的主导依赖关系里,主导方提供关心指导,承担照顾的责任,以及给予无条件的爱。

然而当孩子与同龄人的关系变成了他们的主要依恋关系,同龄人并无法提供其中任何一个。同龄人之间不确定、动荡的关系决定,他们无法从对方身上得到无条件的爱、依靠对方照顾自己、和对方对于人生的恰当指导。而当一个人的主要依恋关系无法满足他们对于安全感的需求,就容易产生不安、抑郁、暴躁等情绪。

更大的问题是,依恋关系的特性不只体现在对于依恋对象的靠近,还体现在对于非依恋对象的排斥,比如幼小的婴儿在陌生人靠近的时候会转过头去,只愿藏在母亲怀中,而不愿意靠近陌生人。

在叛逆的孩子身上,则体现为对于父母的排斥,尤其是当同龄人在周围的时候,因为与父母表示亲近威胁到了他们与同龄人的主要依恋关系。当然,还有对于来自非依恋对象的任何接近行为、引导行为的排斥——叛逆。

校园欺凌

关于校园欺凌,书里有两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说在南非一个野生园区,护林员突然发现濒危野生白犀牛在一个个死去。一开始人们以为是盗猎者干的,但是后来他们发现,肇事者是一群年轻的大象。

事情是这样。十几年前当园区发现大象数量超过能够承担的范围后,就决定射杀了当时所有的成年象,因为他们的幼崽已经足够大,能够自己存活了。时间流逝,这群年轻的大象形成了各种帮派,开始干正常大象不会干的事,比如朝野生犀牛扔树枝、喷水,就好像当地恶霸一样。其中有几头年轻大象尤其暴力,会撞到甚至践踏、跪在犀牛身上,把它们弄死……

最后的解决方法很有意思。

园区引入了一头正值壮年的年长大象。很快,这头新的大象登上了领导地位,而对犀牛的杀戮也停止了。

另一个例子是猴子。

在美国National Insitute of Health,一群幼年猴被与成年猴分开,抚养彼此长大。与由父母抚养长大的猴子不同,这群猴子中很多都表现出欺凌行为,更多表现得冲动、暴力,且自残。

当一个动物群体没有层级的时候,为了决定地位、显示力量,就会发生欺凌。因为,把其他个体踩低,才能显出欺凌者的高地位。

是不是跟校园欺凌很像?

再比如臭名昭著的监狱。在狱囚之间,定义清晰明了的层级关系是不存在的,所以每个人都得要么表示出自己不好欺负,要么表示自己毫无威胁,以区分彼此之间的运作关系。就好像低地位的狼会把自己的喉咙暴露在头狼面前。

相对的,与监狱相比,大部分公司不存在欺凌。越是层级关系与职责清晰明了,什么事情上该听谁的一清二楚的地方,也越不容易有欺凌。

好奇心

又找到拼图的另一块。

只有当孩子能长期切实感受到自己被无条件爱着的时候,才会逐渐对外界发生兴趣。就好像,油终于加满,总算可以开始上路了。

比如,想象自己是孩子,父母告知:学钢琴就是好孩子,不好好练琴就是坏孩子,爸妈就不爱你了。更糟糕的情况是,父母不会直言这么说,而是下意识通过一种失望的沉默感对孩子进行感情操纵。如此一来,孩子练琴或者好好学习的动力从来不会是发自内心的,而是来自于对父母认同赞许的渴望。而成年后失去父母的希冀,孩子也不会有动力继续做『应当做的事』;丧失动力的人也更容易抑郁。

相对的,想象自己是孩子,父母告知:学钢琴的话爸妈会爱你,不学琴的话,嘿,爸妈也一样爱你。此时孩子不需要下意识通过『不练琴』来向自己证明父母依然会爱他,也更愿意出于安全心境下的探索好奇心而选择任何一项兴趣。

升职

以前我对于升职总有种莫名的恐惧,因为我无法想象自己对别人发号施令。

书里提到我之前从来没想过的一点:人本能地会想要被有能力的人引导。

比如我方向感很差,每次出门都是一句『带路』扔给p。知道有人明白方向、并且会引导我,让我感到安全。再比如,如果工作中某个同事能力超群,什么事情都能解决,我也很愿意对方能够带起头来,承担领导作用,这也让我感到安全。比如我希望厉害的思想家们、或者现实钢铁侠elon musk等能带领大家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每个人都需要这种安全感,孩童更甚。

破碎的依恋关系中,比如青春期同龄人之间的依恋关系,主导地位的同龄人通常不仅无法为依赖地位的同龄人们提供引导、帮助与承担责任,由于心理不成熟还会下意识地操纵、讽刺、欺凌等。

而正常的关系中,比如健康的亲子关系,主导对象是应当承担照顾责任的。

在比如升职,不只是回报的增长,也是责任的增长。只要一个身居高位的人能够真的帮助他人、且有能力承担责任,他身边的人会很高兴被引导。

所以亚洲心态也不必太恐惧冒尖。

该问自己的问题是,你是不是真的有能力引导帮助别人呢?

Standard
生活感想 | Life, 读书笔记 | Books

谎言

平常我也不看小说,『the kite runner』这本好久之前就听过,在墨尔本的时候房主推荐的,说作者第一语言也不是英文,但是写起英文来很抓人,我就下了打算看看。

唯一的感受是:无论怎样貌似无害的谎言,都会伤人。

小说里很多人撒了大大小小的谎,但最让我难过的是最后主人公在想办法带走小男孩的时候告诉他:只需要你在孩童之家待一段时间。他明明知道男孩最怕的就是孤儿院。就好像把孤儿院叫做『a home for kids』就能改变它是孤儿院的事实一样。

I don’t know why I hate it so fiercely, this instinctive tendency to flinch back from the truth. All sorts of feeble attemps to mask what reality is. And the worst kind of all, the lies we tell ourselves, or the reality we try hard not to think about.

May I have the courage to face life as is, whatever may come my way.

Standard
文化诧异 | Cultural Diffs

贫穷的美国人

在新西兰家里蹲了整整一个星期,昨天是第一次出门逛christchurch。这里感觉比澳大利亚少了一些商业化气息,多了一些人文氛围。各色纪念品商店里,很少是大工厂批量产出本地特产,大多都是有趣的小设计、各色手工艺品,还有有意思的品牌。

其中一个是『school of life』。

说来这很稀罕地是个哲学式的教育公司,它的公司网站声称:The School of Life is an educational company that offers advice on life issues. It was co-founded in 2008 by Alain de Botton. It has branches in London, Antwerp, Amsterdam, Berlin, Istanbul, Melbourne, México City, Paris, São Paulo, Sydney, Seoul, Taipei, and Tel Aviv.

p说:我在youtube上有关注他们的频道,记不记得有一次拉你一起看他们一个视频?

奇怪,好像它已经挺大了,我居然之前都没有印象遇到过。昨天在店里看到的是他们出的书、卡片和桌游,有几本书书名挺有意思,挺喜欢是鼓励共情的『on being nice』。于是昨天回家我就去亚马逊下了他们的一堆书,其中有一本就是说钱的『How to Worry Less About Money』。

本来下这本书,是因为我自己有时也还会担心我的经济状况,所以想看看作者怎么说。虽然我有存款,也只计划花一部分出来旅游,但是毕竟现在只有出没有进,回去也还打算继续工作。但我们俩再不济,工作的时候税后一半总还是能存得下的。

但是看完作者的描写,就好像上次看完一本同样是美国作者写的傻瓜投资书,感觉就是:很多自由经济下的工薪阶层,大部分是美国人,怎么这么穷?!

不是绝对年收入少,而是无论年收入多少,为什么都能找到各种理由把挣的钱花掉?

书里有个例子,说有个姑娘亲戚过世后给她留了一笔两万磅的遗产。然后她就去意大利度了个假,投资失了个败,打了很多车,去做了心理咨询,买了十八世纪胡桃木桌子,然后继续回去入不敷出。每每拮据时回想起自己是怎么把钱花掉的,就震惊且不解,实在想不通自己当时为什么没有把钱存进银行。

如果说这是中彩票的特例,书的作者该是普通工薪阶层了。他描写自己说,每每觉得终于存下点钱,就发现,屋顶破了要修,医药账单来了要付,孩子整牙这么贵,结果一切归零又重头再来,永远没有存款。

看下来大部分人的支出都是三类:车与房屋维修、各种医疗支出、买各种不需要的奇怪商品。

说来这三类支出是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下的典型支出。

比如一个典型的工薪阶层美国家庭:住的是独幢房屋,出行自己开车,需要购买商业医疗保险,买各种奇怪的小玩意。

住独栋房屋:$14,500

在美国这算是标配了,如果不是特别市中心的地方去住公寓,普通家庭都会买独幢别墅。不然也是挤在一起不独幢的townhouse,还是一个小房子。而持有房屋超过十年的人都知道,房子上了年纪,需要修理翻新的部分会越来越多。

当然了,需要多少修理是跟房子和院子的大小成正比的。

我大略查了下,去年的数据,估测美国平均持房家庭在房屋上的开销大约有 $14,448,包括每个月:房屋保险 $79、私人抵押保险 $158、除草或除雪 $130、房产税 $218、水电费 $201、物业费 $250、各种维修保养 $168,这还不包括不知道是否还清的贷款月供。光这些一年下来在房子上花的钱,差不多是我这次计划旅游的全部开销啊!

如果不是特别有钱,不在乎这一年一两万的,房屋实在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出行自己开车:$8,500

之前charlie推荐了一本说城市规划的书,其中提到,最能预测一个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标就是『walkability』,在这个地方生活走着去各种地方有多方便。

昨天在一个手工艺店里跟做木工活的老板聊到christchurch 2011年的大地震,他听说我们是从温哥华来,说:上个星期刚去参加一个温哥华人给的讲座,说温哥华政府是如何规划城市自行车道,让城市更加『可走』,正好地震过后很多地方需要重建,christchurch也在努力规划鼓励少开车,多骑车。

是啊,在美国,甚至是我们一路开下来的澳大利亚,大部分地方的居民,不开车是哪儿也去不了的,持车也是必要的。

而除却购车月付,根据AAA的调查数据,美国人去年一年平均在车子上花了 $8,469。

医疗开销:$10,000

美国医保系统我从来就没弄懂过。唯一懂的是:政府是不大管的。

看过很多一点也不好笑的例子,说谁在地铁里撞断了腿,鲜血淋漓快要晕过去时抓住路人狂喊:千万别叫救护车,我付不起!

在美国很多服务,包括医疗,都是先服务,然后完了给你寄账单。而叫救护车要多少钱呢,比如有人被救护车开了三公里,被收了 $2691.5;而更普遍点的,起价 $1000,然后加里程与医用器材。有的人说,报保险报销啊。可事实是大约三分之一的美国人要么不买保险,要么只买最基础的保险,而这些人如果生病或是看牙,几千几万美元的账单大都是得自掏腰包的。

在美国,你有什么医疗保险,取决于你所在公司的政策福利。

这样政府的确是少了很大一笔支出,但是弊端也很多:一方面在大公司稳定工作的人又医疗保障没错,但是大部分人还是要么只有工作提供的基础保险,要么低教育群体干脆不买保险。另一方面,任何失业甚至换工作的人都有可能生一次病就突然陷入经济危机。

2015年的数据,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在医疗上的花销大约有 $9,990

购买不需要的商品:$??,???

以上几大项要是还没有把存款全部耗完,各种神奇的花销就可以把剩余的一点点给榨干了。

我前两天有写过

大部分公司提供的服务的确是便民利民的。但同时对很多公司来说,群众对产品的需求也大部分是『资源稀缺』和『价值导向』创造出来的。因为资源稀缺,越少的人拥有某件剔除出去毫无社会意义的产品,他的社会地位就越高。因为广告轰炸式地操纵价值导向,明明没什么用的小玩意,每个人都着魔般地想要拥有。有多少东西是人们看了广告后心生动摇,买回来用一次就留着落灰的?

鬼知道整天被各式广告浸泡轰炸的人能在买这些东西上砸下去多少钱。

美国

如果你在美国生活,又是中产阶级,补救办法还是有的:

租房愿意的话可以住到市中心,有什么坏了是房主的事,没有意外开销;住中心一点的地方公共交通也很发达,去哪里公交地铁走路骑车都挺方便;医疗,这个在美国真的是没有办法,自己查一下买好一点的商业保险,起码也不会有意外开销;最后尽量绕开广告和各种让你觉得需要消费的社交媒体。

中国

几年前这种书我看完多少还有点喜滋滋,因为『中国是存款大国,传统安全导向,月光这种事只是个例,不可能普遍的』。然后几年过去而已,刷刷打脸。

各种信用和贷款方式越来越便利,各种还不了账单的悲惨故事也此起彼出。

未来会怎样啊。

Stand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