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Books

Blinkist

今天有点头痛,下午一睡睡了好几个小时,醒来又还累得不想起床。于是翻着手机,看到苹果商店里一个推荐的app,叫 Blinkist 的。基本上这app的功能就是——把整本整本的书归纳成十几分钟可以读完的长度。

感觉好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ヘ|・∀・|ノ*~●

我看书一阵一阵的,最近正好有心情,看得就比较多。而书这种东西,跟很多事情都是,最高质量值得花时间认真反复读的都是那么1%,还蛮好可以看的10%,剩下90%其实都是明明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事情非要叨叨出一整本书来。

就像前两天刚看完的,Elon Musk老妈写的自传里提到的,『我说话超简洁,但是为了写出一本书来,我努力把话说长一点,啊哈。』

这个app又是订阅制,一个月$15,一年$100。在app的评论区里,很罕见地没有很多人丢一星评价,抱怨『好好的app非要搞啥订阅,差评』之类的。大概是因为大家都意识到,要不停地读新的书,写出简略版本,然后录制成有声读物,是要靠人力手动处理的。

而且订阅这个app,好像在这个平台上买完全版本的有声书还有优惠,虽然我也不大靠有声书阅读就是了。有声书对我来说更多拿来是神游消遣用的,要提取知识,还是能一段一段地看比较方便,遇到废话连篇不着重点的,想怎么跳就怎么跳。

还有一个好处,这些简略版本都可以直接推送到kindle,所以拿来找想看的书应该蛮方便的,比亚马逊的发送样本爽多了。

选择了7天试用,看看怎么样。:D

Affiliate link:

Standard
读书笔记 | Books

福尔摩斯的世界

几个月前我咬咬牙买了福尔摩斯的有声书。为啥说咬牙,因为居然要八十多刀!但是总共也真有八十多个小时,而且放在iBook里,跟花钱买正版kindle书籍一样,比自己找资源下载的方便,随时删掉随时能找回来。想想是经典,应该会听很多遍。而且,找到这本有声书,是因为我当时查了我最喜欢的有声书『读者』Stephen Fry,也算是支持了。

柯南道尔真的是写东西特别抓人,开头我两三个星期下来就刷刷听掉五分之一,然后就开始舍不得继续了,开始重听开头的故事了。他写出福尔摩斯是十九世纪末的事情。那个时候的社会真的是,在现在看来,很多古怪又有趣的地方。

女人

在十九世纪末,Sherlock 那个年代,女人好像是另外一种物种。

一发生什么事情女人就『脸一白,然后晕倒在地』。我晕。。。。哪有那么好晕倒的,低血糖吗!从来都是蹲在地上时间长了突然站起来才会晕倒,从来没听说谁是因为听了什么消息突然晕倒的。

还有 Sherlock 总爱挂在嘴边的各种『女人总是会xxx,所以这个女人做了xx一定是因为xxx』,听着总让人不爽。

订婚

一开始 John 在前面的一个案件里,案件开头遇到 Mary,一天后案件结尾就跟人家姑娘求婚,我还有点要掉下巴——再怎么一见钟情也不用这么快吧——然后后面又不停地遇到其他的人物,一个某某公爵,还有一个未婚夫『遇害』的姑娘云云,全部都是,见过一面,第二面男人就求婚的。

……哦,原来不是John太热情,是一整个社会都这样啊。

真是搞不懂,一辈子的事情啊,见一面!一面就做决定,这真的合适吗?那时候离婚可是想都别想的事儿啊。不过前两天看讲社会链接的blueprint讲到印度的包办婚姻,的确是有提到,对于包办婚姻的人来说,『爱上彼此』大多是发生在婚姻之后几个月到几年内,在多少年里才达到顶点的;而且最能预测『恋爱的感觉』的是夫妻对彼此的承诺和奉献(commitment and devotion)。

书里有个印度姑娘对采访者说,她是什么时候爱上她的丈夫的呢?那是结婚两个月后,有一次她在外面开车,开着开着车子抛锚了。姑娘把车停在路边,给丈夫打电话;丈夫接起电话来,听起来很焦急,而且居然在十几二十分钟内就赶到了她的身边。

她说:看到他焦急地向我赶来,紧紧拥抱我——那一刻我爱上了我的丈夫。

不是因为爱才有承诺,而是因为先有承诺(commitment)才互生爱恋啊。

上流人士和隐形人士

Stephen Fry有介绍说,王尔德跟柯南道尔是一个时代的人,两个人见过面,都还彼此欣赏。所以前两天突然兴起,下了王尔德写的『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剧本,开头是某男主角跟仆人的对话。看下来,仆人是真的就是『仆人』啊!

男主:婚姻有那么糟糕吗!
仆人:我认为身处婚姻是一种幸福的状态,先生。我自己并没有什么经验,因为我只结了一次婚。当时我之所以结婚,都是因为一个误解。
男主(十分无聊):我对你的婚姻生活不感兴趣。
仆人:是的,这是一个无聊的话题。我自己都从来不去想。
男主:自然如此。谢谢,你可以走了。
仆人:谢谢你,先生。(仆人离开)

这是在『正常人』和『下人』之间,我看到的最长的一次对话!其他都只是『仆人把菜端上来,然后离开了』或者『仆人报了来访者的名字,然后离开了』之类的。

就连 Sherlock 的 221B Baker Street,也不只有个房东 Mrs Hudson而已,还有一个鲜少露面的门童。还有各大庄园,每次 Sherlock 需要访问什么客户的时候,总有个来牵马的马童。只不过,这些人如此卑微无趣,以至于连个名字都没有,提到的时候都只是『一个男孩过来牵了马』或者『门童的声音告诉我们某某先生来访了』之类的。

所以当 Sherlock 在好几个故事里,有点讽刺『某国王某公爵觉得自己地位太高,别人配不上他的时候』我也有点无语。。。因为他自己也根本没把比他地位低的人当人看啊。Sherlock 的客户,不是贵族也得是某某家的小姐,再不济也得是个端庄典雅的家庭教师,要什么女佣来当咨询,那是不可能的事。下人,真的只是工具人而已,什么个性、对话、甚至自己的故事。。都是不配拥有的。

Sherlock V.S. Lestrade

看过bbc剧的人知道,剧里有个警方大叔叫Greg Lestrade。听有声书之前我还很好奇这人在原著里到底是什么样的性格,结果听下来发现,跟剧里完全不一样啊!

而且听到现在,完全没提Lestrade的名字叫Greg,我简直怀疑bbc是把两个完全不相干的警探的名字给拼在一起:Lestrade警探 + Gregory警探 = Gregory Lestrade 警探。而且在原著里,这俩警探是互相较劲的呀。

而且说Sherlock,原著里虽然的确是觉得自己观察力比普通人强,但是绝对说不上傲慢,哪怕偶尔提到自己很厉害,也表现得很绅士礼貌。反倒是Lestrade,好几次都是撂下『你这种瞎掰的理论,我根本不屑浪费时间去听』然后直接掉头离开的;张口闭口都是『你要是没那么多瞎猜,说不定以后还可以有希望成为像我一样的警探』的;就连最终证明Sherlock是对的,也都还是『你偶尔也可以猜中一两个』的态度,简直要像是个搞笑反派了。

还是bbc里的lestrade可爱得多啊。(●´∀`●)ノ

Standard
社会黑暗与光明 | Darkness and Light

低人一等

刚看完一本说法国黑人的书,Black skin, white masks。书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写的,说种族歧视的事情。有过被殖民历史的文化,多少有点洗刷不掉的卑微感。

看完,还是跟上次看有关美国黑人的书感觉是一样的——让人绝望的不是哪天突然那有人上来暴揍你一顿,而是每天每天,遇到的每个陌生人,都『不小心撞了你一下』。而那本书,我回去查了下,是2018年出版的,This Will Be My Undoing。

所以七十年来,真的变了多少?

其中作者提到说:『当别人说我恨你的时候,他们会加上一句,跟你黑没关系。当别人说我喜欢你这家伙的时候,他们也会加上一句,喂,但是跟你肤色没关系哦。』

都是一根根细小的稻草压断了骆驼腰。

小孩不是人

昨天在看一本讲死亡的书,提到说,人年纪大到一定程度了,别人就容易不拿他当人看。跟他说话的时候就像跟小孩说话,用教育的口气;对待他们就像小孩,你得吃这个,不能吃那个,怎么这么不听话呢!然后把吃的收走。

好像他们已经不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人格了,他们的选择和喜恶已经不再重要。

任何弱势群体都是,黑人也是。作者提到说,大街上陌生人、教父、医生……跟他说话的时候,总是用哄小孩的句式,好像他是个智障,才从非洲大草原撒丫子蹦跶出来一样。

问题是就连小孩也不应当被这样对待啊。

以前在哪里读到说,类似用叠词跟小孩交流的方式,的确对小孩的心理成熟有影响。小孩只不过是小号的人,讲道理还是一样讲啊。

Bringing up bebe,一本说美国母亲在法国养小孩的书就有提到说,法国父母对小孩说话基本不会『把小孩当个宝宝』,就连跟襁褓里的婴儿说话,有事情都会好好解释,因为他们相信『无论多小的孩子都有理智,可以理解你』。

当个宝宝,是没什么压力没错,可是责任与权利也就完全别想了。

Standard
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极端分子

昨天在看一本讲社会构成的书,叫『Blueprint』,刚看到说为什么有的社会运转良好,有的社会运转停止;比如在远航触礁的时候,一群人滞留在海岛上,有的群体基本上没死什么人,直到被营救,而有的群体里人一个个都挂了。

让我想到最近病毒在世界各地传播的事情,也是,一样是病毒,有的国家治理很高效,要么传播率低要么死亡率低;有的国家,传播率高死亡率也高。

我的权利 vs 群体的权利

以前也因为各种事情意识到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更重个人权利;而亚洲甚至很多欧洲国家,群体的利益都比个人利益重要。我本来觉得『个人权利高于一切』也就是个文化差异,最近真出了事,问题也出来了。

看美国的新闻,说很多人聚众游行武装抗议,抗议的内容是政府管制人民出门的自由。这时候很多其他的抗议分子也插一脚进来抗议了,其中山歌唱得最嘹亮的组织之一就是抗议疫苗注射的组织。大概从美国之外的角度来看,抗议疫苗注射简直是匪夷所思;但是这群人其实思路也很一根筋,基本就是『政府凭啥让我强制xx?我有脑子自己可以做决定,这是我身而为人的权利』。

好吧,你要吃苹果还是吃橘子是你个人的权利,但这种『漏下一颗老鼠屎,一锅粥全体陪你玩蛋』的事情,咋也能是个人权利呢?你有跳崖自杀的权利,我也总有不被你拉去垫背的权利吧?

但是权利之争,说来说去就是这么回事:某方权利扩张,那一定是从另一方的权利那里扒拉来的。

问题是,这种情况下,通常谁唱得最响才会有所回应。在一整个国家好几亿人口从小被教育『我必须争取我的权利』到大的环境里,整个就是一大窝叽叽喳喳。和平年代么,叽喳到头来妥协一下各有所得也就算了;可当下这种危机时刻,都一网被捞了,还在惯性『大难临头各自飞』,那得,就只有哪也去不了了。

群体对立

昨天看的书也提到,人本性就是护己排外。无论是什么群体,哪怕是给一群小孩子衬衫发两种颜色,他们也会本能地给『己方』更高评价、更友好待遇云云。

小孩子尚且如此,换成大人,再把冲突换成比T恤颜色更严肃的二分话题,那人们对对立方的敌意简直是可以敌国——简直可以分裂国家。比如最典型的两个,男权对女权、保守对自由。

尤其是在所谓『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鼓励下,无论你是什么观点,上个社交网站,你看到的总是跟你类似的观点,所以偏见也就越来越深。至于不被个性化过筛的内容,比如网站的热搜榜单之类的,也根据平台的不同而有所区分,比如,爱看reddit、quora、hackernews、twitter、知乎、新浪微博的人,等等,大概都还是不同群体的。

说到这个,就连twitter和微博都有区别。twitter上,热评榜单虽然也也存在,但是关注度也就一般般;但是微博上的榜单,居然是重要到有人会斥重金买位置的地步,而且微博热评是啥居然是需要用知乎热榜来讨论的事情。。。。。。中国文化真的还是,博大精深但又大致统一、且每个人都多少想要向别人看齐的一种文化。

这种看齐性基本体现在,以前也提到的,知乎热榜很多高赞问题都是『xx你怎么看』,绝大多数人都有想要了解别人看法的强烈欲望。了解别人的看法,才能知道自己看法在大众中所处的位置,得以确认自己看法的『正确性』,说出去也不会被更『有道理』的人喷,才不会在一群钉子里做古怪到冒头的那一个。

换reddit还是twitter,嘿,谁管你怎么看,你再怎么看都是你的事情,高赞再多也不会影响我怎么看。而且基本上所有人的关注点都在自己身上,别人的观点不只不影响我,都不不干我什么事,我连听都懒得听——花时间看你写字听你唠叨是给你面子。我不只想要与众不同地冒头,我要做最闪耀的一颗星,可惜为啥没有人关注我。(哦,因为其他人也都忙着关注自己)

共存

说回在看的这本书上,最后存活率高的小社会除了必要资源以外,都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1. 深得人心的领头人,很明显为大家着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2. 没什么等级之分,每个人的责任都很流动,包括对领头人的选择
  3. 从最一开始,由领头人带头奠定的一种『共存亡』的友好团结氛围

所以,现在很多国家大概错在这里:因为经济阶层、政治党派、教育程度的不同,各群体彼此的敌意;以及对个人权利的过度强调……社会实质上早都分裂了。

Standard
生活感想 | Life

钱买得来和买不来的

刚看完westworld第三季第七集。有一部分剧情提到说,没有一个人不会做的事,只有没有给够的价格。

看完我跟p说,哎,这话说起来感觉好像很深邃似的,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啊。如果说世界上很多人是这样,那可以理解,毕竟贫困线下的人还有很多,而当一个人食不果腹的时候,谁有那个情义去坚持什么道德底线。但是直接一刀砍,说所有人都这样,真也太悲观了,完全没必要嘛。

因为,事实是,世界上也有很多一直生活在至少小康线上的人,而对这些人来说,钱再多一倍,多十倍,多一万倍,生活也不会突然就幸福起来。当然,这些人意不意识得到钱对幸福有限的影响是一回事,但是起码,意识到这一点的人,用钱是收买不来的。

其实说到底,一个人从小长大的时候,生活里缺了什么,就得花整个余生来弥补这永恒的黑洞。有的人缺钱,有的人缺爱,有的人缺尊重,有的人缺名誉……说来说去就这么几个。大概,被完整安全地爱着而长大的人并不特别多,所以,想要填补这些空缺的人才是大多数。

被这些野兽追着往前跑,也是往前跑没错了;毕竟完美主义和自我贬低也是动力的一种啊。

但是,带着好奇和对生活的热情,为了有所沉浸与激动而前进,应该是另一番风味吧!

Standard
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用心爱自己 | Love Thyself

追寻轻松愉快的宏图壮志

最近坏消息实在是太多太沉重,搞得自己压力很大,胃不舒服,口腔溃疡,还长痘痘,哎。

晚上吃完晚饭,准备放有声书洗碗的时候,看到微信给我推荐了一个叫『有点自卑』的公众号。虽然完全是讲感情的,但是文章看起来给人一种生活很有意思、没必要事事严肃较真的感觉;刚才还在因为看到的新闻气得不行,突然觉得心里的疙瘩消解了一点点。

后来想想,生气真是最没用的情绪之一。因为,生气一般都是对外部世界不满,而不满的部分,基本都不是我可以改变的;而能改变的部分,尤其是跟人有关的事,生着气去做一般还会有反效果。会生气,大概就是因为戳到我的痛处了吧!与其被戳得嗷嗷叫,搞得自己七窍生烟心情不好;人带着怒气,搞得事情也更加复杂;还不如直接跳过这一步,能做的就直接去做点什么,不能那就哈哈一笑,当它是个黑色笑话。

跟生气比起来,难过好歹还有点用,因为会难过,意味着我不再对事实拒不承认。哀悼完事实,生活才能继续啊。

Continue reading
Standard
生活感想 | Life

风水轮流转

病毒在国内肆虐了几个月,兜兜转转,终于来到各国门前了。

意大利西班牙至少都已经强硬措施好几个星期,起码现在每天的新增确诊没有再两倍两倍地翻了,就只需要把这一波死亡撑过去了……唉。

法国英国,欧洲其他国家,毕竟靠得那么近,也是紧随其后。p妈好歹已经退休,但是p爸还算是医护人员,如果真要征召,还是得去的。可是担心又又什么用呢?只能小心再小心。

美国就别提了,不幸有个脑残总统,还有半数信仰他的国民。可是控制传染病,最怕的就是有老鼠屎不配合啊!哪怕有那么几个人不配合,到头来也是功亏一篑。看保守党信众这虔诚的架势,接下来一两个月美国怕是要甩下意大利西班牙几个光年,一点点堕落成人间地狱了。

加拿大数字上也好不到哪里去,只不过稍微滞后一点,民众重视些,但该来的还是会来的。虽然大家都开始家里蹲,大街上人烟稀少,商店全体关门,超市也限流,但是空荡荡大街上一天许多次响起救护车的声音,听得也让人要抑郁了。偶尔出门买菜,还能听到人咳嗽,好歹还有点良心,咳嗽的人起码还戴口罩的。

日本数字是稀稀拉拉,但是那里的医生说,症状和案例都有,也越来越多,只不过全体算到流感跟花粉病头上;而日本那么多人口聚集的城市,日本政府时至今日也还拒绝采取强硬措施,检测的标准还是超高,三四天连续高烧,有的到了标准也不给检测。不过,是好是坏,日本老年人多都独居在家,至少不会遭遇美国式『养老院大屠杀』的情况,希望年轻人也能撑过去吧。

中国要担心的第二轮,现在也开始收紧国门,非国民禁入了。可是传染病第二轮基本是继第一轮消停后的几个月,现在虽然经济慢慢重新起步,但也并没有到『大多数人都开始放松警惕』的关卡。希望国家的政策足够强硬,千万别再出现本土传染了。

韩国的全国普测看到目前为止真是最有效的措施,新增也慢慢归零了。

2020 真是命途多舛的一年,大家都要保重啊!

Standard
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AO3 的源头

最近大家都得憋在家里了,一个个都在家里刷贴吧论坛(reddit)、刷小说(ao3)、刷电视剧(netflix)、刷朋友圈(facebook),所以把这些休闲服务器全都刷死了。

今天下午刚好在看一本书,提到如何扩大服务器承载量的,说每种服务衡量的关键数字都不一样,有的读得多,有的写得多,有的文件过大,所以要扩大承载量,得考虑的东西都不一样,我脑子里还正想着这事儿呢。

在网络行业干了这么久,大部分服务器挂多少都是因为有些操作超常规地贵, 比如有的用户数据特大,然后全选重命名之类的;纯因为流量上升让服务器过载的情况其实并不特别多。可是最近病毒一出,简直是,从一开始统计病毒数据的网站频频被刷挂,到后面谁发的有效信息页面,传得开了就开始挂,到后面 netflix 开始对欧洲限流,甚至今天 reddit 跟 ao3 也开始 504 了。

真是活久见啊!直接活在历史中了。

下午下班了我随手拿起 kindle 翻小说放松,看到我喜欢了好多年的一个作者,在一篇文章的结尾提到说这篇文章首发 livejournal。我就顺手点了一下链接,想瞧瞧有没有漏看的故事。

结果看到她说她也有写书,我就兴致勃勃地开始找她都写了什么书,好去买来支持一下,结果一堆链接从 livejournal 查到 dreamwidth,最后发现,尼玛,我喜欢了这么多年的这个作者居然是当初07年创办 ao3 的带头人

我。勒。个。去。。。。。。。!!!!!

感觉就好像,六年来每天上学路上卖好喝奶茶的阿姨居然是个网络黑客,或者发现每天上班都见到的领导居然是国家摔跤冠军。。。。。。

生活要不要这么神棍啊,真是让我承受不能。。。

Standard
社会黑暗与光明 | Darkness and Light

看不懂的经济

有件事我不大想得通。国家债务到底是怎么回事?

国债可以出的债券意思是政府向老百姓借钱了,可是国家跟国家借钱是怎么回事?怎么借起钱来都跟不要钱似的,动不动就上万亿级别的,这到底是要还是不需要还了啊?

美国之前08年经济危机的时候,奥巴马千难万难总算签了千亿级别的救市金额,好吧,到这个级别我已经完全没概念了。可是现在保守党一出手就是两三万亿,要知道,美国一整年的国家税款才三万亿啊。

我就想不通,美国都已经负债累累了,这些钱都是哪来的?两三万亿花是花出去了,可是他们账本上本来就是负的了,所以这花的到底是谁的钱?难道统统秋后算账,全体撂到通货膨胀头上,全球一起给他们收拾烂摊子吗?

真搞不懂。

Standard
社会黑暗与光明 | Darkness and Light

我不会死的啦

今天晚上看了『westworld』第三季第二集,剧集之前的公益广告是美国政府对新冠病毒的科普。

科普的内容真是震惊到我——『老年人是危险群体』,『有xx病史的人要小心』……我真是…………………………目瞪口呆………………

意思是年轻力壮就没啥事,可以该干嘛干嘛了啊。我的天。先不说年轻人死不死,就算不死,年轻人也是有爸妈的吧,就算没爸没妈,大街上磕头碰脑的难道没有年纪大点的吗?

真不知道做这个广告的人脑子怎么长的。

客观事实是没错。但是给人的印象完全是:没啥事,小心点就好了。

你做一件事,到底是考虑形式主义,还是考虑第二层第三层,考虑最后事实后果啊。我。。。。

反观加拿大,时至今日,美国磕磕巴巴地测着都上三万了,加拿大一直测才在一千五个案例左右。政府都还没有明令让商店停止营业,但是过去一个星期,温哥华市中心的商业街一个个都关门了,平日总有匆忙行人的大街上也冷冷清清,从楼上看下去一个人都没有。

前段时间还看到说美国枪店里也爆满,很多都是第一次去买枪的人,害怕世界末日来临啊。前两天还有枪击案,警察都还没查出来是什么动机。我的天啊。

幸好加拿大跟美国之间封锁了边界,我真是怕死美国了。

Stand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