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想 | Life

关于程序媛这件事

今天跟以前同事聊天,提到职业发展的事情,有两件事我觉得挺有道理的。

1. 你主管xxx

有一种不行,叫你主管觉得你不行。

如果你主管觉得你不行,那你在这个团队里就是没前途,period,永世不得翻身。

我跟这个同事都有过同样的经历,就是历经主管千千万,总有那么一两个主管,他就是觉得你不行。虽然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很客气,谁也不会指着你的鼻子说『某某某你这个小渣渣』,但是他跟你说话总像是在跟三岁小孩说话,你提什么他都礼貌地觉得,嗯,好像不大放心耶,我们还是再问问其他人的意见吧。

至于为什么,因为是女生还是亚裔,还是因为cooler talk不像自己人,谁也不知道,毕竟大部分歧视都还是下意识的,老实承认自己种族歧视已经算是帮帮忙谢谢你了,很多恐同的人都还不觉得自己有偏见嘞,经典言论:哥才不歧视同性恋,老子兄弟就是gay!!但是,不论原因,只要他这么觉得了,那再怎么给反馈也没用,他指天指地发毒誓说以后绝对会注意也没用,你努力加班努力到鬼哭神泣感动中国也没用。

其他的工种我不知道是怎么运作的,程序员的话,主管算是掌握升职加薪的生杀大权了。这时你只有一条血路,两个选择,要么他走,要么你走。

没了。

不走的话,不止职业发展完全停滞、甚至倒退;运气好的话,他只是潜移默化地影响队友对你的看法;运气差的话,你还会慢慢开始怀疑自己。跟不信任自己的老板干活,就好像在跟pua对象谈恋爱,谈得越久,你就得请越久的心理咨询师。

跟不信任自己的老板干活干久了,你都没意识到自己已经麻木了,这时候你再跟信任自己的老板干活,就好像被pua几个月后突然回到依然深爱你的前男友身边,一有对比这时你才意识到,反差之大,让人很想哭。

2. 就是要被看见

同事说,以前做事就自己闷头做事,最后发现自己做的事情被同事拿去邀功。吃了教训以后换了工作,做什么都光明正大地做:

  • 问问题就在群里问
  • 回答问题赶去群里回答,因为『说不定其他人知道答案,而且其他有同样的问题也可以解答到』,帮别人就在公共场合帮
  • 开会哪怕不确定也要发言,就老实说:我并没有实测过,但是我认为可以xxx
  • 工作职责也开始会从中挑有影响力的做

所以新工作这么操作下来,进公司差不多一年就从senior到staff,现在在考虑要不要升principle;还在考虑是因为oncall职责太大了。的确也是,职位越高,责任越重。相比之下,同团队里的senior程序媛,senior了三年还在继续senior,因为就只是闷头做事。

对方觉得她的经历很励志,去找她开导,她就鼓励姑娘说,远程工作本来就已经自带隐藏属性了,你做了那么多事,不主动摊开来给大家看,你做没做对他们来说区别在哪?

我说我也是啊!!可以直接一对一说的事情也不爱发去大群,开会发言也要打好腹稿才敢说,要分享学到了什么我也不想@很多人。以前总觉得,姐就是温婉恬静淡若清风的性格,就是不乐意话多,爱咋咋;现在我悟了,我就是要说,明确了『被看见』就是目的,那就把它当成工作的一部分,干就行了。

关于程序媛这件事

前两天跟公司另一个senior的程序媛道别,聊到程序媛这件事。

我说今年的stackoverflow调查结果出来了,开发里大概只有百分之五是女生,而且一看我们公司,其实少数几个做开发的女生都来自那些『没觉得女生就该理科不好』的国家,北美甚至欧洲的一个都没有。

就连我在行为面试的时候也都被问到说,你如何理解『inclusiveness』?

我现在觉得,只要偏见我的不是我主管,那基本没什么所谓。至于招聘,inclusive hire也是很屁话的点子。不止很多男生,甚至有的女生都以为,我是女生我去面试应该稍微给我简单一点的问题吧!!事实上,除了小一点又不愁没人做事的也许可能美女招来当花养,大公司recuiter都直接说了:you may get a pat on your back, but no incentive to do incusive hire. 而且大公司,面试你的人都不是你未来的同事,给只见一面的人放水是有什么好处吗?

更别提时候还有反向歧视,我就见过有人说他同事,只要看到面试者是美女,无论种族都一概拒掉的,也不知是在哪美女那儿受了情伤,还是跟美女共事留下了什么神奇的心理阴影。

社会实验也证明,对于好看的人,无论是好还是坏,影响只有加倍而已。实验本身是这样,如果罪犯犯的是轻罪,那么越好看的人会判得越轻;但是相对的,如果罪犯犯的是重罪,那么越好看的人判的刑越重。同样,如果对方是美女还是帅哥,且能力真的很强,的确会比普通人让人更加印象深刻;但反之如果美女或者帅哥真的是靠脸吃饭,只会得到比普通人更糟糕的评价。

而且不提女生美到闭月羞花的特殊情况,就说普通女生。国内都还可以直接问女生是否结婚已未生育,未来几年若有生育计划就拒绝雇佣的;还有同事是本来干得好好的,一怀孕就变着法子逼人辞职的;很多岗位,比如我当时英语专业很多同学去找银行的实习,银行都摆明写了要男生不要女生的。奇葩是真奇葩,但起码只有亚洲能歧视得这么明目张胆,且理所当然。

女生唯一比男生有『优势』的地方大概在于,如果一男一女俩候选人不分伯仲,这时候大概率选女生。

给优势打双引号,是因为男女第一印象实验。

实验就是,同样的简历,只是把名字换成男性名字或者女性名字,受试的『招聘官』们就普遍给男性评价偏高、给女性评价偏低。你要是问他们为什么,他们也说得头头是道的,当然不可能是因为给男生评价就高,女生评价就低!哦,但事实就是,带男名的你就更多关注优点,女名你就更多关注缺点,结果同样一份简历你就是给了不同的分数啊。所以如果一男一女真的难分能力高低,结果选了女生,也得是事实上女生比男生更优秀,才能造成不分伯仲的表面效果。

再加上少数群体,无论是族裔少数、性别少数还是年龄少数,因为太不典型,就算真的招进来,经常也是走一步需要付出三倍的努力来证明自己的。

事实如此,意识到就好,也没什么好抱怨的。

要说解决方法,也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

  • 现在已经有雇佣时针对偏见的各种单盲手段:比如有的软件可以把可以暴露性别之类的信息都去掉,写推荐信只能用中性词的,等等
  • 薪水: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但是可以的情况下尽量同工同酬的
  • 产假:应该男女同休同长的,比如加拿大这种,夫妻共享一年多的产假,需要的话可以根据各人情况调整,但我认识的人也差不多都一人一半休的,男同事也经常就消失半年休产假去了;这样才不会有只针对对女性的产假歧视
  • 还有从小到大各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比如对小孩『努力导向与结果导向』的干预、比如在刚进顶尖大学的时候仅仅是听一场『If you don’t feel like you belong, you aren’t alone. Most people feel that way in a new environment. Overtime, this will change.』的讲座,就能超有效地缓解新生、尤其是少数群体新生的自卑感,长远提高他们后续的学业成绩、各种社团活动的参与度,等等等等。

也许慢慢在各种工作里,男女数量不说能1:1,起码也别极端到1:20这种,就不会再觉得哪个群体不正常、非典型了吧!

路漫漫。

Standard
生活感想 | Life

结束与开始

上周五是这一份工作的最后一天。

自从递交辞呈,就一直有一种期待与忧伤交错的复杂情绪。大概大多数人都不会觉得找工作是一件值得享受的事情吧!我每次换工作也都是,总是事出有因。

1

干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我还是个英语专业的学生,想做开发纯属热爱与自学。当时大四下学期,同学都开始找实习;我爸放话说,毕业找不到工作就把我赶出去,所以我找起工作来。。。特别有动力。

英语专业又不想吃英语的饭,还能做什么呢?

我一向理科比较好,觉得程序跟逻辑沾边,解决问题会很有意思。触发点是大学的时候我试图宣传国漫,想找人做网页,发现居然要几千!!当时想,要是我能自己做就好了。还有就是我大三暑假的时候,看了paul graham的《hackers and painters》,所以也算各种因素,埋了这个梗。

当时觉得开发就是写网页,只要是个公司就得要有网页,所以应该总会有饭吃吧!还有就是,开发这种算是全球通用的技术,不像律师医生这种,哪怕厉害也只能在当地厉害;所以如果我哪天厉害了,可以环游世界,到处住一住,随意接单,哈哈哈。

面试那时我才刚跟着w3schools的目录自学不久,for loop都还没用顺,对于公司看在我太热情的份上,愿意带我这种绿得冒芽的新手,也很是感激。那时候做起开发来还是很开心的,虽然到加班加点有点多,但是跟朋友加班也算是革命友谊是不!哈哈哈。公司也每年会一起出去玩,当时一起进公司的小伙伴也都很可爱,现在的朋友里,好几个都是这时候交的;反而是各种学生时代的朋友,因为现在完全不同职业不同人生,都很少再联系了,哎。

2

后来第一次换工作也不是我自己找的,是上海一家创业公司,看到我网上的资料跟博客,联系了我,说对我印象深刻。当时都没有什么代码面试的,好像就跟主管一聊,就拍板要我过去。这也是我的第一家远程公司,大部分时间我都待在南京家里,偶尔小资一下,喊在当时工作时间也挺自由的前男友陪我去附近咖啡厅干活。大概每两个月,公司会在上海聚个两三周,每次聚会都特别开心。那时候好喜欢搞怪欢乐的同事们,也喜欢这样工作的惬意自由,要离开的时候超级舍不得。

但是只做了几个月就决定来加拿大了。

3

来加拿大的时候,我挑了最短一年的学上,想先体验一下这里的生活。一年下来觉得喜欢,于是毕业也就开始找工作了。这是我几份工作里,唯一一家感情并不是特别深的工作。因为,毕业要申请工签跟PR之类的,就没考虑要找什么最喜欢的工作,先找到工作再说。找到工作以后,虽然没有特别激动,但也没有不喜欢,所以也就这么干了一年多。

当时辞职是因为那一年我过生日,p说要给我惊喜,跑到一家旋转餐厅去吃晚饭。庆祝生日嘛,就点了杯红酒,p喝了点酒难得话稍微多一点,我俩聊着聊着聊到工作,说到,人生就这么下去,工作到五十多岁再退休,等可以享受了人都老了。要么就是现在可着劲攒钱,攒够了就三四十岁退休,但是工作对我俩来说又不是纯折磨,少做点也还是有点意思的,所以干嘛自己把前面过得这么苦呢?所以,最好的状况大概就是干一段休一段,比如一个星期只上三四天班,或者一年只上八个月十个月这种,再不然,干个几年休息一年?

聊着聊着我说,我俩现在工作也都干了几年,也是时候了,此时不干更待何时,我们辞职去旅行吧!

p说:好啊!

然后计划着,计划着,我们就辞了职,出去玩了大半年。

4

等我们旅游回来,需要我重新找工作,我就发现了,找工作最难的不是面试,而是没有真正想去的公司。按理说找工作跟找对象都一个道理,就是不能只有一个选项,不然你就会选无所选。然而。。就是没有怎么办??

只有一家公司我在旅游后期就虎视眈眈地盯着,就是我后来的第四家公司。

当时远程工作还很奇葩,而这家公司完全是全球远程;又因为老板是北欧那儿的,公司文化感觉特别人文;总之就是一见钟情,越看越爱。当时回到温哥华,虽然也列了计划想要做算法,但是对于做算法心态还是有点不情不愿,唯独对这家公司是绝对的上心。

为了引起公司的注意,我洋洋洒洒写了好长的cover letter,并且找了CEO的twitter profile pic,精心画了一张头像,找到hr的邮箱,跟介绍信一起发过去;还扬言说,如果我进了公司,就给公司所有人都画私人定制头像。我还给好几个看起来跟点扯得上点联系的人都发了linkedin消息,能找到私人邮件的发了私人邮箱,包括有一个在温哥华上过大学的,还有一个家在法国跟p一个城市的。还有,我有把公司的博客全部看下来了!为了申请,能做的都做了,准备到百分之两百。

后来进了公司很久以后才知道,审我job application的人真的给看震惊了,把我放的画跟我放的话都发到公司大群里了,大家说这必须得招,哈哈哈。终面我的同事后来跟我说,这职位都已经挂了一年多了都没招到;我manager那一整个月,每个星期都要干掉五场技术面试,在我之前都只有一个人走到终面这一步,而这一个终面的就挂在他那里;但他一跟我聊就知道,就是我了,必须要雇。说得我好开心啊,哈哈哈哈!

4.5

这份工作做了三年,前一半是做nodejs的全栈,后一半我提出要转到做python的后端。

当时公司大概一百人不到一点,开发占一半,先前并没有跨部门团队转的先例,于是跟前端主管、后端主管、CTO都聊完,结果就是:可以是可以,但是如果转去后端,过不了试用期,就不能回原来的团队了,只能走人。

我豪迈地说,好!!

豪迈虽然豪迈了,当时压力还是挺大的,尤其是第一个月还给我onboarding,第二个月就让我oncall一整个月,后端团队的oncall又是出了名的事多。但是新工作这种事情都是,开头总是难,后面慢慢就好起来了。

本来我想转后端,有好大一部分原因是特别喜欢当时后端的boss,但是,我刚转进来他当月就走了!!当时看他离职信息看哭了我,我真的好喜欢这个主管啊。然后,进来一个跟我不大对盘的新主管。。。一方面性格跟我不对盘,另一方面后端部门的确是事太多人太少,且管理不当。我坚持了一年,也有给主管本人、cto、ceo、hr反馈,虽然并没有什么卵用,但我起码试过啊!不后悔了。

没卵用以后,我就决定走了。很巧的是,我提离职之前几个星期,这个主管就各种原因被劝退了。新临时主管是cto本人,人我是蛮喜欢蛮信任的;最后一个月管下来,我对后端的未来也慢慢开始看好。

但是,太迟了。

5

那时候觉得,不能改变我的公司,那就改变我的公司,于是就开始做面试准备了。

准备的第一步当然是,要把『算法这玩意,学来除了面试还能干嘛啊』的态度给掰正。说到底其实都是自己的决定,这次提前拎清楚了:如果要学就好好学,半半拉拉地学最后再给自己找借口,那还不如不学。一方面,我本来就不是科班出身,所以也从来没有系统学习过算法;再加上我刚入后端不久,系统设计也算是应该知道的基础知识。

所以算下来,起码这些东西一辈子认真学过这么一次,也是挺有意思的人生经历了。

所以我边工作,边带着算法从基础开始看了三个月,系统设计看了两个月,面试完了各种事也还一个月才签下来,这么算下来前后也有半年了,啊!

本来我想得挺美,觉得好不容易换个工作,可以休一个长一点的假,本来因为新冠的原因很久没回家,所以如果两份工作中间我休一个月,那不就有时间熬过各种隔离了!我脑子里算盘打得噼啪响,盘算着正好卡在放暑假的时候回家,在学校工作的爸妈就都还在家,可以陪我,否则我先酒店隔离两个星期,再居家隔离两个星期,然后立刻打道回府,憋屈也要憋死啊。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上海爆了。机票一查,直飞没的,从上海转机都还要二十万人民币,告辞!!!

所以七月份我打算在家画一个月的画,把前几个月因为准备面试而搁置下的坑全都给补回来。

新的结束,新的开始。

Standard
生活感想 | Life, 用心爱自己 | Love Thyself

民以食为天!

最近觉得胃疲惫已经很久了,过去两三个月,大部分时间既没有在家想做的菜,也没有出门想吃的餐厅。所以本来在家我做饭p打扫卫生的,我也倦怠到跟p换了职责,让p来做一天两顿饭,我来打扫卫生。

今天跟老宛聊起来,突然记得她以前有提到过说『人生的快乐与痛苦就在于找不找得到好吃的』,就顺口问了一句最近有吃到什么好吃的,什么又做起来比较方便,有什么可以让我馋起来、活过来的。

聊着聊着就开始心潮澎湃,对生活的热情又油然而生,就好像是失散多年的同志找到了组织,简直要流下激动的泪(口)水。。。!!!

与其说是为了找吃的,不如说是为了追求这种浑身热情的幸福感。

我一想,以前我好像也不是对吃这么在意的人,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大概是年初开始,因为考虑『既然99%的时间都在路上,到底要怎么享受这个过程?』所以决定要学习如何取悦自己。那时候列了一个『取悦自己的小事』的清单,然后跟朋友一分享,朋友说:你这列的一小半都是吃的啊哈哈哈!我一看,还真是。既然简单吃好就能让我愉快,何乐不为呢?然后就开始,不管想吃什么,路途遥远也去吃到它;逛超市也不再挑划算的健康的,就纯挑想吃的买。

记得前几周看到一句话觉得特别喜欢,说:

我为我喜欢的东西大费周章,所以我才能快乐如斯。

是啊!就是要在难得喜欢的时候肯花心思去大费周章,活着才越来越有意思。

从那时候起,慢慢地,食物不再是燃料,而是享受,而没吃到想吃的东西,身体跟大脑都很清晰地表示,不满足!而且还会因为饭菜太烂、太不满足而心情不好。

这根本跟老宛以前形容得一模一样啊!

只可惜她人在华盛顿,instagram上的心迹推荐根本吃不到,只好交换了吃货的菜谱心得。老宛给我发了个酸汤肥牛的,结果我打开一看,这不是我也之前在看的王刚吗!我还把频道发给p了的,让他挑个想吃的我来做。做了几个看起来不太难的,味道都也还不错吃。王师傅也比较实在,没什么花哨,就是步骤跟原理总结,看着也是舒爽安逸。

然后晚上没忍住就又把最近的新发菜谱都给看了,虽然是看到吃不到,也觉得好幸福。我看做菜总比看吃菜要幸福,就是一种油然而生的,为了生活而踏实努力、去争取每天一点点小幸福的感觉。

看着心情真好啊!

要是有人每天变着法子给我做好吃的就好了,哈哈哈。

对了,前两天出去旅游,在airbnb的时候我做了家常,p爸p妈就洗碗;这两天p爸妈在家,p妈晚上负责做饭,我就负责洗碗。总之做饭的人不洗碗,嘿。每天晚上不用考虑吃什么就有法式大餐吃,真好啊!

这么说着,我突然好奇如果雇个私人厨师来每天烧一顿晚饭要多少钱。。应该超贵的吧。。。不过哪怕一周一两次感觉也可以好期待啊。。。然后我就去查了一下,两人份的私人厨师,一个人两百块的样子,一顿就是四五百,啊。。。。。。顿时浇灭一腔蠢蠢欲动。

大概goodfoods这种准备好食材,给你自己料理的就是工薪阶层的平价版吧!

Standard
生活感想 | Life

过去已过去,未来还未来

这两天在考虑生命中永恒的不确定性。最好的状态大概就是:

  • 有强烈的欲望与热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去哪里
  • 同时并不给自己设定故事线必须要如何发展,对于任何可能都抱持着一种好奇的态度
  • 对未知的好奇 = 99%的信任(对自己、对外部世界)+ 1%的勇气

大概就是:

  • Having a clear purpose, yet walk with the freedom of curiosity.

Standard
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生活感想 | Life, 用心爱自己 | Love Thyself

不受他人评论影响的终极奥义

是:无论对方态度如何,都去爱他。不是相信他的意见,而是相信他的为人。除非是生理原因导致同感无能,无论什么样的人心底总有善良的地方。Then as much as I can, bring it out in people.

请不要讨厌我!不然我会难过得要死掉

因为成长经历,一直在断断续续考虑这个永恒的问题。之前有提到过,人的不自信是来自于对外部系统的过度信任。所以随便什么陌生人的评论也当成重要参考意见,说到底就是潜意识对别人的信任,把别人的意见放在自己的意见之上了。

至于为什么别人意见在潜意识里这么重要,大部分的确是因为成长过程中有条件的爱。为了生存,必须赢得唯一依恋来源的爱,所以父母的条件是什么就得去做到什么,否则大脑中的危机感会让小孩觉得生存受到威胁。久而久之,长大了也是,习惯于一定要获得别人的认可,一旦被人讨厌就会脑中警铃大作,寝食不安。

说『难过得要死掉』,半是开玩笑,半是真的,因为大脑中自己生存真的受到威胁了啊。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你若不仁,我亦不义

前两天重读之前看书的笔记,一本讲恋爱的书:

我在《爱的能力》课堂上经常问,有谁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但同时又是“你不仁,我不义”的人?很多人举手,因为这是很多人引以为豪的做人准则。

很快,举手的人会意识到,他们的问题出在哪里。

一个人同时坚持这两个原则,这个人会做对人好或对人坏的事情,取决于谁呢? 是的,取决于别人。这个人会是一个善良的人,还是一个恶的人,也是由别人来决定的,那自己呢?

也许你已经发现了,这样的人没有自己,他们像牵线木偶一样,会向前走还是向后走,由别人决定。会伤害人还是利于人,也由别人决定。 可能有人会想:别人都伤害我了,我还要去爱他吗?我又不是圣人。 你不是圣人,你可以不爱他,但你可以选择不被控制,做一个内心自由的自己。

《积极恋爱心理学》

但是,这两个其实说的是同一件事啊!

为什么不被别人的意见影响?为什么不怕被讨厌?

因为无论别人是什么意见,是讨厌自己还是喜欢自己,自己的态度都是一样的,都是爱。就像loving kindness meditation(查了一下,这要翻译成『慈悲冥想』,好好玩)里形容的那样:

I wish for this person to be joyful.
I wish for this person to be peaceful.
I wish for this person to be free.

所以自己就自由了,因为不必再看别人的脸色来决定自己该如何行事了。无论对方对自己如何,有爱的时候就多给点爱好了,不必计算『他这个月没有给我买花,我也不送他巧克力好了』。如果送礼物的目的是为了被回送,那这不是礼物,是灰色贷款。爱别人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为喜欢的人带来快乐也是。但,总得一个人心里有爱的时候才给得出来啊。

爱有这么廉价吗?

但是爱到底是什么呢?敢说自己谁都爱的,是不是把爱说得太廉价了一点?

『爱』这个词现在到处用得的确是太广泛了,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这肯定不是恋爱的那种爱,非要说的话『慈悲』还真是一种不错的形容;再具体一点可以说这是一种『默认对方是伙伴』的态度。因为不是敌人,因为是伙伴,所以希望他自由、快乐、幸福。

就好像,如果人生是一个开放世界游戏,明明有coop模式可以选,你好我才好我好你才好;为啥非要去挑战高难度pvp,搞得满世界都是敌人跟竞争对象,跟自己过不去?

所以亲密伴侣跟陌生人还有什么区别?

我觉得两者的区别不在于我希望爱人幸福,不在乎陌生人的幸福;区别在于两个人connection(链接)的深度,可以对一个人安全地倾吐、依赖的程度。

默认对方是伙伴,默认我们可以帮助彼此,但是因为相识尚浅,所以虽然请求帮忙并不会问什么大事,但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举手之劳的事情,陌生伙伴也还是愿意相互帮忙的。

除非相处下来发现对方心怀恶意或者没法相处,但即使这样,也只是离开,还是希望对方能过得幸福。

因为无论是大到不同国家与社会,还是小到公司团队或是三口之家,只有别人能够安宁快乐,这个群体里才能少一点戾气、多一点信任,群体中每一个人的幸福感才会有所提升。

所以,为了自己与伙伴的快乐

我不想总在原地等待别人的审判;讨厌也好喜爱也好,欣赏也行嗟叹也罢,我都不想让外部世界影响我的决定、态度与行为——我想要做一个有很多很多爱、多到想要主动去爱别人的人。

Standard
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生活感想 | Life, 用心爱自己 | Love Thyself

相伴走一程

前两周跟同事1:1闲聊,提到说友谊的开头总是有一点共同点。也许一起打球,也许一起打游戏,也许一起画画,也许同信一种宗教,也许一起工作,也许在网上看到有趣的人儿忍不住伸出触角……总之开头是这样开头的。

先不说现实世界里的友谊其实人生分道扬镳了都不太好维系,纯网路的友谊就跟网恋一样,哪怕是一起工作了三年的同事,没有见过面,不是说友谊不靠谱,但也不会刻意去维系,所以要么工作要么兴趣,共同点不在,风吹也就散了。

我昨天在想,但是,与其为分别而难过,不如就为能相伴走一程的这段短暂的时光开心好了。

因为哪怕是能够相伴走一生的伴侣,也只是相伴走一程而已啊。相遇就已经人生过去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了,走的时候又不是共赴黄泉,总也有先后。就说自己的生命都只是短暂的,所以,把跟朋友的每一次见面都当成一次生命的礼物,好像在大海里前行的鱼群,同样方向时相伴而行,不同方向时身边都会有不同的伙伴,各自有各自独特的可爱。

然后就突然有点能理解talor swift那种,恋爱都还没开始就看到结尾,但是也义无反顾地跳进去,愿意冒着心碎的险去尽情感受人生的那种勇气。以前总觉得没有结局的关系没有必要继续下去,但是现在慢慢觉得,不是只有恒久远的关系才有价值,每一个萍水相逢、为我带来过微笑的人都是可爱的过客,都值得我感激那共同分享的一刻。

就像歌剧魅影里《think of me》那首歌开头写的一样,浪花退潮后留下的都是贝壳与珍珠,然后兜里装满快乐的回忆,继续抬头挺胸往前走,期待生命中下一个惊喜的邂逅:

Think of me, think of me fondly
When we’ve said goodbye
Remember me, once in a while
Please promise me you’ll try
When you find that once again you long
To take your heart back and be free
If you ever find a moment
Spare a thought for me

Standard
生活感想 | Life

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真理啊!

我看文很多,很多时候看到作者后记都觉得比故事还drama。因为AO3是什么都可以写,所以喜欢什么的人也都有,有的作者喜欢的东西也就很。。小众。但是无论是写什么的,总有很多作者,后记里都是拽拽的,一副『老子就写了,爱看看不看滚』的样子;也总有很多作者无论写什么都是一副『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样子,写什么都要脸红尴尬的。有时看得我,本来看文都没觉得怎么着过分,倒是看后记硬生生是把我给看尴尬了。

而且好玩的是,光看文本身,是看不出作者写作的时候有没有尴尬的。不到看后记,等作者本人出来现身说法,我怎么也猜不出这文是作者尬出来的还是爽出来的。

所以尴尬这种东西,真的是相由心生,你不捂脸尖叫的话谁也看不出来。只要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Standard
生活感想 | Life

过劳燃尽

早上在想所谓的『burn out』,就是说一种『一直做一件事,直到实在受不了,再也不想做了』的状态。很有意思的是,中文里我想了好半天也不知道直接翻译该是翻成什么。

所以这种『过劳燃尽』基本就是所谓的『第一世界问题』,当一个人还需要担心温饱烦恼生计绞尽脑汁发家致富的时候,他是不会去考虑自己有没有燃尽的。没爱了又怎样?反正还是要去做的,不然吃什么?

所以这其实是一个责任vs热爱的动机问题。

就拿youtube之类的自媒体人来说,很有意思,有的人好像就特别容易燃尽,要不停地调整自己上传视频的频率,因为如果一直每星期都上传一个的话过一段时间就会崩溃;而有的人,每两三天就一个视频,好像从来都没考虑过燃尽的问题。

这实在是很像写文或者画画,有的人就能持续稳定更新,有的人就做不到,持续更新就得崩溃,要失踪一段时间,没有了来自别人的期待,才能『找回自己的爱』,才能确定自己做这件事的动机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但是因为别人的期待而做一件事,和因为别人的期待而不做一件事,区别到底有多大?

反正最终的决定因素的都不是自己,而是外部环境。

相对的,工作相对于爱好,人们对于『我快要崩溃了』的阈值就很高,起码在以前,很少有人上班一个星期就因为『我觉得我不够爱这份工作』而撂摊子不干了的,起码也得干个几个月才知道是不是开始没进入状态呢?但是对于爱好,人们往往期待对一份爱好的热爱,从始至终都得熊熊燃烧。

如果我是画画的,那我每一天手摸上画板都得热情喷薄创造欲爆棚。我就是为了爱才画画的,所以如果没有爱,我还画它干什么?所以我今天画画的时候到底有多享受?我真的有在享受它吗?

如果我是上传视频的,那这不该是我的工作,如果我想要一份普通工作的话,我就不会费尽辛苦来当自媒体人了,所以既然我做视频,我就必须是因为爱,但是我到底有多爱它呢?好像有点爱,但也没有很爱?尤其是观众都期待我必须每个星期上传视频,不传就让别人失望……这哪里还是爱?明明就是压力。不行做不下去了。

如果我是写文的,我必须要超级有灵感才能坐下来动笔,不然,那算什么爱好?每天无论有无灵感都坐下来写十分钟,那不是成工作了吗?是带责任的工作我还做它干什么?一点都不享受。

有点像是跟一个人约会期间,全程都在考虑『我到底是真的喜欢这个人吗?如果我不喜欢他,我到底为什么要跟他出来?我要继续吗?还是现在分手,免得浪费时间?』所以本来出去爬山的,连山都没法好好享受。

……

如果每做一件事之前一个人都要考虑『我真的是出于热爱才去做这件事的吗?』,做的时候也总在考虑『我到底有没有很享受?好像是有点意思的,但是有多少意思呢?』,本来能沉浸进去的事情,反而都会变得很难。

因为,『相信自己的决定,所以直接沉浸进去』也是一种习惯啊。

就是所谓的不能追着自己的尾巴寻找幸福,如果你想要热爱一件事,就别以热爱一件事为目标,而是暂时不去考虑『我热不热爱它』,就持续稳定地日复一日地去做它,放松下来才能发现路途的美好,才能给自己养成『直接沉浸』习惯的机会。

总之——

不需要那么多的小决定。

因为凡是决定,大小不计,都一样地耗费心力。就像以前说过的,提前做一个大决定,然后相信自己的决定,往前走就好了。除非遇到特殊情况,比如约会对象跟你出柜了还是语言暴力了;或者意识到自媒体的黑暗之处,再也不想上传视频了;或者连续好多天每天都加班过凌晨,也丝毫看不到转机。。『要不要继续』这种费时费力的千万小决定,直接略过就行了。

Standard
生活感想 | Life

控制欲

我一直觉得我对自己要求太高,虽然特别擅长制定计划,执行起来也大部分都能完成,但是回头想想,对自己也忒苛刻了点。昨天偶尔翻翻知乎,突然发现,这是控制欲啊!对世界的控制,对自己的控制,因为什么都想要按照计划执行,所以如果不能把下面一段时间的计划都理出来,有什么行程挂在半空中,比如签证不知道能不能来得及申请,机票也没法买,什么都定不下来,就觉得心慌慌。

尤其是事情多起来,就感觉焦头烂额。

这一句话特别感触:对于外部结果,觉得我付出了就要有结果,如果没有结果,那么要么是世界不公,要么是自己不够努力。

要不就接受『外部世界并不可控』,且『自己计划也并不可控』吧!

尤其在复杂的系统里。事情越多,系统越复杂,可控性就越低,世界是这样,自己也是这样。怎么与不确定的未来共处呢?也许平静安详是来自于这样的认知,不一定要严格执行计划才会幸福,无论不确定的结果是什么,其实走哪条路都可以享受得来,这种自我认知的安全感。

主观能动性是有,但是可控的永远只是一部分,不可控的那部分就让它自由发挥去吧!非要比较的话,未来未知总比一切都尘埃落定要有意思啊。

Standard
生活感想 | Life

别走,分我一杯羹!

现在到处都是,各种事情对注意力的需求都太急迫了。

尤其是,各种营销策略零和竞争了几十年,各家都已经把吸睛策略精进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了,谁再想要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就难上加难。

广告这种至少还是明面上的黑洞,起码是明码标价地出卖人们的注意力,电视上多少秒注意力卖多少钱,杂志上一整页篇幅的注意力卖多少钱,市中心路边的广告牌吸引的注意力卖多少钱,搜索引擎首页的注意力卖多少钱,论坛置顶的注意力卖多少钱……

现在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感所谓的为了善良与正义,强迫别人给予注意力的团体。明明也是为了自己的利好,却搞得好像是为了别人好一样,强迫把自己的价值观填塞到其他人的嘴里,如果你不愿意接受,就是邪恶的撒旦,你就得罪恶深重,就得下地狱。

宗教那种,在大街上拿着大喇叭宣扬耶稣基督的,起码自己都承认是个宗教,宗教没有信徒就得玩完儿,所以想扩招也正常。

拦着人问『你难道想要下地狱吗?』也行吧,我下还不行。

但xx功之类的宣传就很奇怪,标语上拉的明明是『气功有益身体健康』,看着好像跟瑜伽似的,可你看见哪家瑜伽老师会到大马路上拉人宣传瑜伽的好处,还一副慈颜善目的菩萨嘴脸?这摆明就是个宗教啊。

还有各国政治团体,爱护xx团体,慈善组织,原住民团体,行吧你爱在自己的hashtag下面怎么宣传都行,关起门来唱山歌都随意,但是大马路上拦着人要捐款要签字,超市结账每次都问你要不要捐几块钱给xx团体,就很烦。我走路走得好好的,不需要大街上免费给我发放价值观。

我真正在乎的事,想捐款我自己会去捐,想要深入了解自己会去调查。前两天捐了ao3,因为我在用,我喜欢,我在乎。跟我八竿子打不着的善良团体,干我什么事?我不在乎不代表就没有别人在乎,真心在乎的人,不用这么凄苦哀嚎也自然会去支持。没人真心在乎的事情,靠汲取他人的罪恶感勉强苟活下来,世界是有变得更美好一点吗?

在我看来,出于罪恶感愧疚感而为的善,比不为还要糟烂。

前两周去看温哥华电影节,每一个电影之前五分钟十分钟都放同一个无趣至极的视频,就本地四五个原住民名族,每一族都派一两个人出来就这么站在那儿干唱山歌的。这是真的唱山歌,唱的都还是听不懂的语言,还没有字幕,有的族还好心用英文再解释一遍,再多占点时间,有的根本就没有,唱完完毕就下一组。第一次给我放,我有点好奇又出于尊重,虽然不懂,跟当场次电影没有任何关系,还是认真看完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往后再给我反复放这么同一个明显是广告,光是理所当然地宣传己方文化,又不明说想要什么的视频,就越来越反感,后面通通当普通广告,直接打游戏略过完毕。

注意力才是最稀缺的资源。

无论在什么平台上,只要平台人多,能掌握人们的注意力就能来钱来势。掌握了注意力,才是真正掌握了改变世界的钥匙。就因为出发点是正义的,不代表给你注意力就是你该的。世界上谁不觉得自己善良正义感天动地,问邪恶组织他们也会说自己在替天行道,要是一个一个施舍注意力过去我还要不要活了。

我的注意力是我自己的,少来循循善诱了。

Stand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