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生活感想 | Life, 用心爱自己 | Love Thyself

不受他人评论影响的终极奥义

是:无论对方态度如何,都去爱他。不是相信他的意见,而是相信他的为人。除非是生理原因导致同感无能,无论什么样的人心底总有善良的地方。Then as much as I can, bring it out in people.

请不要讨厌我!不然我会难过得要死掉

因为成长经历,一直在断断续续考虑这个永恒的问题。之前有提到过,人的不自信是来自于对外部系统的过度信任。所以随便什么陌生人的评论也当成重要参考意见,说到底就是潜意识对别人的信任,把别人的意见放在自己的意见之上了。

至于为什么别人意见在潜意识里这么重要,大部分的确是因为成长过程中有条件的爱。为了生存,必须赢得唯一依恋来源的爱,所以父母的条件是什么就得去做到什么,否则大脑中的危机感会让小孩觉得生存受到威胁。久而久之,长大了也是,习惯于一定要获得别人的认可,一旦被人讨厌就会脑中警铃大作,寝食不安。

说『难过得要死掉』,半是开玩笑,半是真的,因为大脑中自己生存真的受到威胁了啊。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你若不仁,我亦不义

前两天重读之前看书的笔记,一本讲恋爱的书:

我在《爱的能力》课堂上经常问,有谁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但同时又是“你不仁,我不义”的人?很多人举手,因为这是很多人引以为豪的做人准则。

很快,举手的人会意识到,他们的问题出在哪里。

一个人同时坚持这两个原则,这个人会做对人好或对人坏的事情,取决于谁呢? 是的,取决于别人。这个人会是一个善良的人,还是一个恶的人,也是由别人来决定的,那自己呢?

也许你已经发现了,这样的人没有自己,他们像牵线木偶一样,会向前走还是向后走,由别人决定。会伤害人还是利于人,也由别人决定。 可能有人会想:别人都伤害我了,我还要去爱他吗?我又不是圣人。 你不是圣人,你可以不爱他,但你可以选择不被控制,做一个内心自由的自己。

《积极恋爱心理学》

但是,这两个其实说的是同一件事啊!

为什么不被别人的意见影响?为什么不怕被讨厌?

因为无论别人是什么意见,是讨厌自己还是喜欢自己,自己的态度都是一样的,都是爱。就像loving kindness meditation(查了一下,这要翻译成『慈悲冥想』,好好玩)里形容的那样:

I wish for this person to be joyful.
I wish for this person to be peaceful.
I wish for this person to be free.

所以自己就自由了,因为不必再看别人的脸色来决定自己该如何行事了。无论对方对自己如何,有爱的时候就多给点爱好了,不必计算『他这个月没有给我买花,我也不送他巧克力好了』。如果送礼物的目的是为了被回送,那这不是礼物,是灰色贷款。爱别人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为喜欢的人带来快乐也是。但,总得一个人心里有爱的时候才给得出来啊。

爱有这么廉价吗?

但是爱到底是什么呢?敢说自己谁都爱的,是不是把爱说得太廉价了一点?

『爱』这个词现在到处用得的确是太广泛了,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这肯定不是恋爱的那种爱,非要说的话『慈悲』还真是一种不错的形容;再具体一点可以说这是一种『默认对方是伙伴』的态度。因为不是敌人,因为是伙伴,所以希望他自由、快乐、幸福。

就好像,如果人生是一个开放世界游戏,明明有coop模式可以选,你好我才好我好你才好;为啥非要去挑战高难度pvp,搞得满世界都是敌人跟竞争对象,跟自己过不去?

所以亲密伴侣跟陌生人还有什么区别?

我觉得两者的区别不在于我希望爱人幸福,不在乎陌生人的幸福;区别在于两个人connection(链接)的深度,可以对一个人安全地倾吐、依赖的程度。

默认对方是伙伴,默认我们可以帮助彼此,但是因为相识尚浅,所以虽然请求帮忙并不会问什么大事,但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举手之劳的事情,陌生伙伴也还是愿意相互帮忙的。

除非相处下来发现对方心怀恶意或者没法相处,但即使这样,也只是离开,还是希望对方能过得幸福。

因为无论是大到不同国家与社会,还是小到公司团队或是三口之家,只有别人能够安宁快乐,这个群体里才能少一点戾气、多一点信任,群体中每一个人的幸福感才会有所提升。

所以,为了自己与伙伴的快乐

我不想总在原地等待别人的审判;讨厌也好喜爱也好,欣赏也行嗟叹也罢,我都不想让外部世界影响我的决定、态度与行为——我想要做一个有很多很多爱、多到想要主动去爱别人的人。

Standard
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生活感想 | Life, 用心爱自己 | Love Thyself

相伴走一程

前两周跟同事1:1闲聊,提到说友谊的开头总是有一点共同点。也许一起打球,也许一起打游戏,也许一起画画,也许同信一种宗教,也许一起工作,也许在网上看到有趣的人儿忍不住伸出触角……总之开头是这样开头的。

先不说现实世界里的友谊其实人生分道扬镳了都不太好维系,纯网路的友谊就跟网恋一样,哪怕是一起工作了三年的同事,没有见过面,不是说友谊不靠谱,但也不会刻意去维系,所以要么工作要么兴趣,共同点不在,风吹也就散了。

我昨天在想,但是,与其为分别而难过,不如就为能相伴走一程的这段短暂的时光开心好了。

因为哪怕是能够相伴走一生的伴侣,也只是相伴走一程而已啊。相遇就已经人生过去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了,走的时候又不是共赴黄泉,总也有先后。就说自己的生命都只是短暂的,所以,把跟朋友的每一次见面都当成一次生命的礼物,好像在大海里前行的鱼群,同样方向时相伴而行,不同方向时身边都会有不同的伙伴,各自有各自独特的可爱。

然后就突然有点能理解talor swift那种,恋爱都还没开始就看到结尾,但是也义无反顾地跳进去,愿意冒着心碎的险去尽情感受人生的那种勇气。以前总觉得没有结局的关系没有必要继续下去,但是现在慢慢觉得,不是只有恒久远的关系才有价值,每一个萍水相逢、为我带来过微笑的人都是可爱的过客,都值得我感激那共同分享的一刻。

就像歌剧魅影里《think of me》那首歌开头写的一样,浪花退潮后留下的都是贝壳与珍珠,然后兜里装满快乐的回忆,继续抬头挺胸往前走,期待生命中下一个惊喜的邂逅:

Think of me, think of me fondly
When we’ve said goodbye
Remember me, once in a while
Please promise me you’ll try
When you find that once again you long
To take your heart back and be free
If you ever find a moment
Spare a thought for me

Standard
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Echo Chamber

Any kind of community is just a huge echo chamber.

Waves upon waves feed in on each other.

In the beginning it was just one or two dead doves.

Now it’s like people are competing to see who can be sicker.

What is more novel than novel? Who is cleverer than clever?

You’ll need more than that to get a reaction, for sure.

What was unacceptable fades to normality, tolerance rising with water.

What happens in the echo chamber, stays in the echo chamber.

Standard
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我好喜欢你

前两天跟朋友聊起看的同人跟小说,我突然发现一件事情:我对喜欢的人的口味,跟一开始相比,真的变了很多啊!

我一直觉得看小说就是跟喜欢的角色在一起 hang out,而跟任何人在一起花时间,都会对一个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哪怕是虚拟人物也不例外,只是程度稍轻而已。

而小说有两种吸引力,一种是剧情吸引,一种是人物吸引。靠剧情吸引人的故事,第一遍看下来跌宕起伏,心被抓得紧紧的,但看第二遍第三遍就越来越索然无味。然而靠角色人格魅力吸引人的故事,我可以反复看很多很多遍,依然兴趣盎然。因为下意识地,我想要跟喜欢的人在一起花时间啊!这样的角色,在现实中也会让我想要不由自主地靠近。

而现在我会喜欢的人,也许以前都不会太在意。

高冷

以前我喜欢高冷的角色,现在我喜欢温暖的角色。

以前作为逃避型依赖人格,别人越靠近我我就越想逃开,别人越对我没兴趣我越有兴趣;现在越来越安全,主动接触对方几次对方也没有主动回问过的潜在朋友,直接放弃。不管多喜欢对方,对方没有也想要靠近就没屁用,强扭追来的朋友也不会在乎你的感受,一开始就需求不匹配的关系没有开始的必要,直接省下后面的无数麻烦与血泪。

嫉妒

以前我觉得嫉妒类的剧情很劲爆,现在我只觉得嫉妒心爆棚实在幼稚。

占有欲这种东西,偶尔说一嘴甜言蜜语还算调侃,偶尔演一出啥play还算情趣,真的拿这种东西出来做为标杆来管东管西就很无语。没有谁真的属于谁,疑神疑鬼才是不自信的表现。如果你真的够好,怎么会怕对方离开?如果在确定关系的情况下,对方就因为你没严加看管而出什么事,这种不靠谱对象,非但不第一时间逃得越远越好,还要追回来供着,难道想当一辈子的狱管?

自卑

以前觉得自卑靠哄剧情还挺让人心疼的,现在觉得,各种关系里,尤其恋爱关系,不自信真的很没劲。

哄一次两次还有耐心,第三次第四次,慢慢就悟了,噢原来你真的这么不好,你说服我了,我走还不行。世界这么大,选择这么多,大概只有热衷扮演治愈戏码的活菩萨还能从这种反复交互中获得快感还是成就感,我一介普通人,又不是你老妈,没生你没养你,还是算了。

反倒是虽然害怕受伤,但是喜欢就是喜欢,把心剖出来坦荡承认的剧情;或者是虽然害怕失望,但是因为喜欢的事情值得追求,所以无论结果如何有勇气去努力的故事,现在看着会觉得震撼。大概因为,我喜欢这样的人,想要靠近这样的人,也想要成为这样的人。

傲娇

以前觉得傲娇的人很好逗,戳一戳就有反应,会生气会炸毛;现在我只觉得,好玩是好玩,远观就好,真的来往心太累。

有话不知道直说,只知道绕着弯子各种暗示,然后生闷气的。。生活已经够复杂了好吗,不用给自己增加游戏难度。与其靠跟恋人窝里斗来维持恋爱热度,两个人手拉手一起去挑战巨龙不好吗?友谊的傲娇就更加高难度,好歹恋爱还可以算是打情骂俏,朋友来给我搞这套的。。我又不是你男朋友,这种吃力不讨好的角色为啥派发给我。。。。???

我好喜欢你

所以总结下来,青春期的我会喜欢的型大概是这样的:

  • 高冷神秘,独特有个性的
  • 有一点点霸道,有一点点嫉妒心占有欲的
  • 有一点点自卑,可以哄来玩的
  • 傲娇好逗的,能气哭的

嗯。。。这果然是被霸道总裁文跟动漫韩剧洗脑了吧= =

而我现在会喜爱会欣赏,会想要靠近的人,出于我自己的选择,慢慢演变成了这样的:

  • 温暖自信,真心喜欢自己的人
  • 开不开心会直说,想不想要什么会直说
  • 无论脆弱坚强,优点缺点,对自己对别人都坦荡诚实的
  • 不怕受伤与失望,有勇气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关系与事情的
  • 认清生活的真相与世界的黑暗,还依然热爱生活的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拜托你联系我啦!哪怕偶尔写写邮件也好,生命中这样的朋友永远不嫌多 ヽ(゚∀゚)メ(゚∀゚)ノ

Standard
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不知道怎么拒绝的人跟不知道怎么接受拒绝的人

99%是同一个人。。用玩失踪来跟恋爱对象分手的估计八成也是这种人。

这样的人,一遇到拒绝或被拒绝的情况就玩赌气玩失踪,相处起来就好累啊!!

你不想做一件事的时候不干脆拒绝『太麻烦了,不想干』,我怎么知道你答应做一件事是真的想做还是受到压迫?你觉得正常人会喜欢压迫别人去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吗?你不想回答的问题不拒绝掉『就不告诉你』,我怎么知道你是不想回答,还是手机被偷,还是大脑短路??听个『不』都要赌气半天的,怎么愉快地玩耍?难道我被罪恶感磨出一个ok,心不甘情不愿的去做了某件事,才算经过了试炼,才是你心目中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友情吗?这种靠罪恶感来维系的友情,就算维系着,要它何用,攒多点罪恶感好带回家过年吗啊啊??

在我看来,不能说不与不能接受不,都是一种对合作的拒绝。就拿开飞机说,拉不下脸就是最大的坠机因素。因为社交不适不敢开口、不敢拒绝,导致信息对流不畅,直到无法挽回然后坠毁的地步。

关系也是一样的啊,也是两个人,一起开友谊的飞机。

两个人互相同意做的事情,只有两个人都想要才有意义,不然两边需求对不上的时候,人类又没有濒临灭绝,世界上不是还有其他人吗?!永远两边都愉快地一起做愉快的事情不好吗??老让莫名我感到罪恶的关系我怎么会想要让它再近一点,我又不是受虐狂??鸡毛蒜皮的事情上信息对流都有这么大的障碍,重要的事情让我怎么信任你?

相比较之下,拒绝跟接受拒绝永远爽爽快快的人,真是炎夏里的一股清风~~~

Standard
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恋恋笔记 | Love Diary

孤独

刚补看完上周末份的电影,看的nomadland,讲『一个60多岁的女人在经济大萧条中失去了一切,她作为一个居住在货车里的现代游牧民,开始了穿越美国西部的旅程』。

全片看下来就觉得好孤独啊。我也没看懂为什么,每次她好像要有深一点的关系,她就搬走去其他地方,或者继续上路了。朋友也好可能的恋人也好,总在逃开。也许人需要的交流是不一样,有人喜欢整天侃大山,有人喜欢偶尔聊聊天,但是电影主角这绝对是在一种极端了。

为了别人

上个星期跟一个波兰同事聊天,同事提到说,以前年轻的时候,做什么事情都是以自我享受为中心,到处旅游开心,到了三四十岁才慢慢觉得自己并不快乐。最后,是自己『决定为了别人做点什么』才让他觉得慢慢真正快乐起来。

我说,我能理解你的意思,但是这真是一个特别『第一世界』的问题。。因为,第二第三世界的人都还忙着发家致富、超赶别人,谁有功夫去心系天下?我认识的所有亚洲人里,我想不到谁是觉得『我挣的钱太多了,光花在自己身上太自私了,让我不快乐,我得多为别人做点什么的』。我唯一知道的,想要以让世界变得更好为目标找工作的人,是我儿时的好友,自大学开始就去美国念书的,所以价值观会长成这样也情有可原。

而且,亚洲式的『为别人考虑』是一种『不麻烦别人、让他人方便』式的为别人考虑,而不是『帮助别人』式的。区别在于,在亚洲,大部分人都会知道类似于『我不要堵在路口这样别人都过不去』,而感觉美洲很多人对于类似的事情毫无自知也毫不在乎。相反地,欧洲尤其北欧那种『想要对社会弱者伸出援手』式的为别人考虑,亚洲就很少,对弱者的态度更多是『你弱你活该』。很奇怪,哪怕是在新加坡这种绝对算得上第一世界富裕程度的亚洲国家,对弱者的态度也毫不怜惜。

再来,现在亚洲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也慢慢在接受个人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终于挣脱禁锢开始觉得『我才不要为了别人而活,要为了自己活着才是啊!』所以接下来十几年,文化应该会越来越向个人主义发展;只有这发展继续前进到了一定的极端,大部分人都个人主义自由自在了,才会有人慢慢出现我同事这种『太自我了觉得不快乐』的高端问题。

我说,虽然我从来没有以『为别人做点什么』这种角度自我表述过,但是我同意,到头来,最终能让人感到快乐的的确就是与人的链接。

有个伴侣

前两个星期跟p出去爬山,聊到恋爱历史,我说,哎,你在青少年时期有女生跟你表白嘛?

他说:有啊。

我:so?然后怎样了?

p:啥也没发生。

我一颗八卦心顿时被浇灭:为什么!?青春期的时候不正是『谈个恋爱很酷』的年纪吗!

p:当时并没有兴趣。。

我:那当时表白的你都怎么给拒绝的?

p:也没拒绝,就。。打哈哈过去了。。。有调情没下文,给情书的就假装没看到。

我:靠!!

想当年我也有这种给男生送情书巧克力的青春中二期,然后对方也是『假装没看到,信息不回复』型的,这听得我真是一口老血要吐出来。你好歹给我拒绝啊!不明说拒绝的,我怎么知道你是不喜欢我还是害羞还是脑白痴?!给希望没下文的最讨厌了!!

我气:。。不拒绝表白很渣的,懂?

p:是啊,现在我知道,当时不是年少无知嘛。

。。。。。。。真是气死。

我:那好吧,你说小时候没兴趣,那你到底几岁才对恋爱有兴趣?

p:虽然之前短暂有过女朋友,但真正自己想恋爱是工作以后,一个人在温哥华住了一年多,虽然跟同事也经常出去,但是就突然觉得有个伴侣很好,到哪里都可以一起玩。

我:。。。这么晚熟的吗!?

真的是出于需求才想要有人陪啊!

昨天跟p出去海边散步,路上看到有人溜一只一米长的蜥蜴,p欢乐地跑去摸蜥蜴,我就顺手拍了一张,晚上发给了p跟p爸妈的群。p妈隔天早上操着蹩脚的英文回复说,谢谢发照片啊!近期比较困难,这时候p身边有你,两个人可以相互照顾,真是让我松了一口气!

晚上看完电影,我就觉得。。恋爱真的是,最本质就是两个人相互作伴,不然我大概会觉得孤独吧!

Standard
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太好太假了

周日晚上跟p一起看电影,今天随手挑了《a beautiful day in the neighborhood》。

剧透!

看下来,讲的基本就是(不知道成分多少的)真人真事,曾经有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 Mr. Rogers,通过电视节目,感化小孩,教育他们如何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而不至于用伤害自己与他人的方式发泄出来。

电影有的部分大概是夸张了,比如Mr. Rogers通过几次促膝交谈就得以感化男主。。别说一个已经性格定型硬化的成年人了,要感化小孩子都没那么容易的好吗!看豆瓣的低评论也是,有点像是在看积极心理学书下面的评论,基本概括为:这鸡汤太渗透太假太可怕了。

虽然为了喜剧效果,剧情可能是夸张了点,但是感情上来说,我还真的认同Mr. Rogers的观点,就是:虽然普通人是做不到乔达摩还是耶稣基督那种,舍生取义还是牺牲自己换取苍天众生之类的,泥菩萨过河也得先自己活命啊,但是——

人是可以尽力去善良的。很多人也的确就是这样的。而且,的确,能够辨认与处理情绪就是第一步。

记得好久之前看到过一个知乎的问答,好像也是问善良的人是不是都是装的,有一个答案大概是说,年轻的时候也觉得善良都是假的,但是长大了以后发现对他人抱着善意的话,一方面是自己的状态是平静快乐的,另一方面,各种事情也更容易向好的方向发展。

还有曾经看到KY的采访里的一段,这个我看得挺感动的,截图下来了:

小学时候有次妈妈带着我去买菜,走到半路遇到一个精神病患者站在街上高声骂人砸东西。路人喊着『疯子打人了』然后四散,妈妈把我护在身后,一边退开一边低声说,别害怕,他不是故意的,只是心里很痛苦。这件事算是构成我人格底层的事件,任何时候想到这个画面,都会感到难以言喻的温暖和对这个世界深深的善意。

很多人会说,有这样的父母那是人生彩票中头奖,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幸这样长大,所以我没钱、不好看、不善良。。难道是我的错吗?

的确,不是谁的错。

前两个星期跟同事聊天,正好聊到相关的话题,同事说,你既然觉得人之所以成为他们今天的样子都是有原因的,难道你能原谅罪大恶极的犯人吗?

我说,原不原谅一个人,只对我自己的情绪有区别,也不会对现实造成任何影响。而且我从来不觉得讨论是谁的错有任何意义,有意义的只是如何往前走。就好像,我并不觉得罪犯犯了死罪,谴责打骂他们有什么用。他们之所以成为他们现在的样子,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基因与成长环境。而我们之所以需要把他们判刑关进监狱,是因为只有这样,社会中的其他人才能够安全正常地运转,而不是为了惩罚他们。因为,能让他们未来成为社会正常运作一部分的,并不是惩罚,而是治愈

我说,所以只有大部分人都深刻理解这一点的北欧,才能做到人性化地对待罪犯,在监狱里善待他们,给他们提供第二次人生的机会与教育。。而换在亚洲或者美国,善待罪犯的请愿大概会被骂穿到地球对面去,因为绝大多数人的认知里,这『不公平』,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罪犯也还停留在该当惩罚的角色上。

但事实是,世界本来就不是公平的。

哪怕是努力想要做到公平的系统,比如实行高考而不是纯世袭,考生一样会有地域差异,学校师资差异,父母支持差异。甚至这一切都平齐的情况下,还有资质差异,因为能力同样是运气的一部分,不是吗?与其追求不存在的绝对平等,为现实不公而感到愤恨不平,不如直接考虑社会如何能够最大限度照顾好更多的人。

我们得以身处囹圄之外,而有的人在家暴贫穷谩骂恶意中滋养长大,最终沦落到永不见天日的地步,难道不是投胎抽签中最大的不公吗?除了psychopath那种物理上无法共情的生理残疾,加害者也一定曾经是受害人。讨论过去是否无辜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讨论接下来如何往前走。

所以,同样方向,但程度轻得多的,不善良也不是谁的错。

但是我们每接触到一点点让人觉得善良可以是真实的东西,都更有可能朝着更宁静安全的方向靠近一点点。

就好像原不原谅一个人最大的区别在于自己的情绪一样,决定要不要尽力善良一点点,最大的区别还是在我自己的状态,因为希望别人开心的时候,自己心里才是最祥和的状态。

Like I always said, when you’re down, try to look out your window, and pray for a few passing strangers.

I wish for this person to be happy.

Works like a charm.

2021.02.25 更新

才写完这个,今天看k大的2021魔法学院开学仪式,老师开头就说,善良是一种选择,说其实『被看见』对一个陌生人也很重要。看得好想哭啊 T-T

Standard
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读书笔记 | Books

《优秀的绵羊》

因为新冠的原因,今年假期都没怎么用,于是这个月请了假,打算年底好好休整一下,想要慢下来,多给自己一点思考的空间。

昨天看了一本挺有意思的书,叫《Exellent Sheep》,一位前耶鲁教授写的,讨论哈弗耶鲁式精英式教育的劣处:

  • 首先,能进入这些精英学府的都是一种特定类型的人:竞争性强、结果导向。他们想要在科目拿A,大部分不是因为对课题感兴趣,而是因为想拿A。
  • 然后,进入大学以后,环境压力与社会期望会继续逼他们走上『精英』的道路:无论专业,绝大多数毕业生都会从事法律、医学、金融三大类职业,因为去摩根斯坦利类的公司才是『会被羡慕的成功人生』。

纯本能来说,『被人羡慕』的条件就是『稀有』。无论钻石还是法拉利,如果人人都有,也就没人羡慕了。所以,作者提到一个很好玩的例子,说,在精英大学,你想要鼓励别人参与某个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规定只有少数人可以拿到参与资格——这么一来,本来没人干的事情就一下子变成炙手可热的香饽饽了。

这意味着,『被人羡慕的路』,只有少数人能走。一旦脑子里有『我优秀到被人羡慕』的信念,就只能继续逼自己往前走,一辈子都得走『被人羡慕』的路,无论路有多窄,因为必须竞争稀有资源造成的压力有多大,无论这条路上成功的定义有多狭隘。

下贼船

所以,出口在哪里?

因为社会压力对人的影响实在很大,与其待在竞争性强的群体里努力独善其身,更容易的选择是,直接跳到竞争性弱、友善度高的环境中。

我说『更容易』,其实站在悬崖边,下决心跳下去才是最困难的选择。

人毕竟是社会性动物,对于『稀有』与『被羡慕』的追求实在是深入骨髓,所以要自己迈步从这条路上走开,还是需要一定勇气的。好消息是,一旦离开了这条路,压力——尤其是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就突然少很多了。

一体感

过去五六年各种经历,我现在越来越觉得,人有多快乐取决于他能把别人多当成『伙伴』而非『竞争对手』,也就是说,取决于他有多能够『把外部世界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对世界能有多少『一体感』。

基努里维斯说过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话,说,我不想生活在一个善良被当做弱点的世界。但,我挺尊敬的一个人也曾经说过,kindness is an acquired taste.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友善』的确是反本能的,因为,希望别人好、帮别人照顾幼崽的人,自己更容易绝后嘛。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只有一个群体内部相互友善,他们的存活概率才会比另一个群体高。所以,『排外』,通过建立共同敌人来加深联结,其实也是一种本能,无论是层面是小组、村子、城市,还是国家。

说是这么说,但人也不纯是动物本能,而本能很大程度是可以被意识覆盖的。欣赏的价值是可以获得的,就像罗素说的那样,反复思考,把它从意识镌入到潜意识,它就会成为你的一部分。

自定义

所以,我想要在大脑里镌刻下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对我来说,能够让我自由生活,不被外界定义的,怎样才算是『成功』?

  • Concentration,专注度
  • Curiosity,好奇心

自勉!(๑•̀ㅂ•́)و✧

Standard
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极端分子

昨天在看一本讲社会构成的书,叫『Blueprint』,刚看到说为什么有的社会运转良好,有的社会运转停止;比如在远航触礁的时候,一群人滞留在海岛上,有的群体基本上没死什么人,直到被营救,而有的群体里人一个个都挂了。

让我想到最近病毒在世界各地传播的事情,也是,一样是病毒,有的国家治理很高效,要么传播率低要么死亡率低;有的国家,传播率高死亡率也高。

我的权利 vs 群体的权利

以前也因为各种事情意识到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更重个人权利;而亚洲甚至很多欧洲国家,群体的利益都比个人利益重要。我本来觉得『个人权利高于一切』也就是个文化差异,最近真出了事,问题也出来了。

看美国的新闻,说很多人聚众游行武装抗议,抗议的内容是政府管制人民出门的自由。这时候很多其他的抗议分子也插一脚进来抗议了,其中山歌唱得最嘹亮的组织之一就是抗议疫苗注射的组织。大概从美国之外的角度来看,抗议疫苗注射简直是匪夷所思;但是这群人其实思路也很一根筋,基本就是『政府凭啥让我强制xx?我有脑子自己可以做决定,这是我身而为人的权利』。

好吧,你要吃苹果还是吃橘子是你个人的权利,但这种『漏下一颗老鼠屎,一锅粥全体陪你玩蛋』的事情,咋也能是个人权利呢?你有跳崖自杀的权利,我也总有不被你拉去垫背的权利吧?

但是权利之争,说来说去就是这么回事:某方权利扩张,那一定是从另一方的权利那里扒拉来的。

问题是,这种情况下,通常谁唱得最响才会有所回应。在一整个国家好几亿人口从小被教育『我必须争取我的权利』到大的环境里,整个就是一大窝叽叽喳喳。和平年代么,叽喳到头来妥协一下各有所得也就算了;可当下这种危机时刻,都一网被捞了,还在惯性『大难临头各自飞』,那得,就只有哪也去不了了。

群体对立

昨天看的书也提到,人本性就是护己排外。无论是什么群体,哪怕是给一群小孩子衬衫发两种颜色,他们也会本能地给『己方』更高评价、更友好待遇云云。

小孩子尚且如此,换成大人,再把冲突换成比T恤颜色更严肃的二分话题,那人们对对立方的敌意简直是可以敌国——简直可以分裂国家。比如最典型的两个,男权对女权、保守对自由。

尤其是在所谓『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鼓励下,无论你是什么观点,上个社交网站,你看到的总是跟你类似的观点,所以偏见也就越来越深。至于不被个性化过筛的内容,比如网站的热搜榜单之类的,也根据平台的不同而有所区分,比如,爱看reddit、quora、hackernews、twitter、知乎、新浪微博的人,等等,大概都还是不同群体的。

说到这个,就连twitter和微博都有区别。twitter上,热评榜单虽然也也存在,但是关注度也就一般般;但是微博上的榜单,居然是重要到有人会斥重金买位置的地步,而且微博热评是啥居然是需要用知乎热榜来讨论的事情。。。。。。中国文化真的还是,博大精深但又大致统一、且每个人都多少想要向别人看齐的一种文化。

这种看齐性基本体现在,以前也提到的,知乎热榜很多高赞问题都是『xx你怎么看』,绝大多数人都有想要了解别人看法的强烈欲望。了解别人的看法,才能知道自己看法在大众中所处的位置,得以确认自己看法的『正确性』,说出去也不会被更『有道理』的人喷,才不会在一群钉子里做古怪到冒头的那一个。

换reddit还是twitter,嘿,谁管你怎么看,你再怎么看都是你的事情,高赞再多也不会影响我怎么看。而且基本上所有人的关注点都在自己身上,别人的观点不只不影响我,都不不干我什么事,我连听都懒得听——花时间看你写字听你唠叨是给你面子。我不只想要与众不同地冒头,我要做最闪耀的一颗星,可惜为啥没有人关注我。(哦,因为其他人也都忙着关注自己)

共存

说回在看的这本书上,最后存活率高的小社会除了必要资源以外,都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1. 深得人心的领头人,很明显为大家着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2. 没什么等级之分,每个人的责任都很流动,包括对领头人的选择
  3. 从最一开始,由领头人带头奠定的一种『共存亡』的友好团结氛围

所以,现在很多国家大概错在这里:因为经济阶层、政治党派、教育程度的不同,各群体彼此的敌意;以及对个人权利的过度强调……社会实质上早都分裂了。

Standard
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用心爱自己 | Love Thyself

追寻轻松愉快的宏图壮志

最近坏消息实在是太多太沉重,搞得自己压力很大,胃不舒服,口腔溃疡,还长痘痘,哎。

晚上吃完晚饭,准备放有声书洗碗的时候,看到微信给我推荐了一个叫『有点自卑』的公众号。虽然完全是讲感情的,但是文章看起来给人一种生活很有意思、没必要事事严肃较真的感觉;刚才还在因为看到的新闻气得不行,突然觉得心里的疙瘩消解了一点点。

后来想想,生气真是最没用的情绪之一。因为,生气一般都是对外部世界不满,而不满的部分,基本都不是我可以改变的;而能改变的部分,尤其是跟人有关的事,生着气去做一般还会有反效果。会生气,大概就是因为戳到我的痛处了吧!与其被戳得嗷嗷叫,搞得自己七窍生烟心情不好;人带着怒气,搞得事情也更加复杂;还不如直接跳过这一步,能做的就直接去做点什么,不能那就哈哈一笑,当它是个黑色笑话。

跟生气比起来,难过好歹还有点用,因为会难过,意味着我不再对事实拒不承认。哀悼完事实,生活才能继续啊。

Continue reading
Stand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