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怪兽 | Kids

小怪兽

晚上p问我说,你知道现在 HackerNews 排名第一的文章是什么吗?

我说,不知道啊!一查,发现是 Paul Graham 的 Having Kids。我特别喜欢这个作者,自从看了他的《黑客与画家》,就觉得这个人说话特别逻辑清晰,而且有很独到的见解,大部分都是在读到他写的文字之前我都没怎么考虑过的。这篇文章大概是说,在有小孩之前,他总是觉得有小孩是很可怕的事情,但是有了小孩以后发现虽然忙了、自己的时间少了,但是每一天幸福的瞬间却变多了;所以其实有小孩也不那么可怕啦。

然后评论里就有人说,有小孩的这些人,就跟加入了邪教一样,跟他们聊天,扯什么都能扯回到自家小孩身上,好像除了小孩以外,他们的大脑已经完全无法考虑其他事情,自我简直都被覆盖了似的。

Continue reading
Standard
生活感想 | Life

搬小窝

自从前两天发现豆瓣开始管制书籍添加,我决定还是自己把日志放在自己的网站上好啦!省得每次发完日记还要我手动备份到 Evernote,老是不记得,万一丢了多可惜。

这两天又弄了个子域名出来,小装修了下,开始一点点把文章都搬到这里,看看自己成长的轨迹,还满感慨的。哎,第一篇日记都是2011年的事了,那时候还是挺暗黑而且激进的,这都快十年了。时光流逝啊!

Standard
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求助不能

这两天在看一本说如何养老的书,叫 who will take care of me when i’m old?

看到其中一条挺震惊的:说1995年,芝加哥夏天酷热无比,达48、49度,导致465人热死。本身不是什么超乎意料的事情,但是在这些丧生的人里,51%都是七十五岁以上的老人。

It was devastating to watch the entire scenario unravel. Socially isolated older adults, many of them near poverty, remained terrified behind closed and locked doors and windows, their air conditioners off due to rising utility bills. Their fear of being robbed and of other criminal activitiy kept them from responding to “strangers” who continuously warned them of imminent danger. Refusing to leave their homes for city cooling centers cost the lives of hundres of elders who, instead, died a slow and horrifying death.

以前看到说日本很多人不愿意与人打交道,于是去世的时候很久都没人发现,我还想,不会吧,这个性得有多不愿意跟人打交道啊!但是现在想想,真到老了,如果身边的亲人朋友都挂光了,自己又没有自主能力,大概也不大好交朋友的吧?

书里提到这点是说,一般这些固执万分就只想要在家里度过余生的人,一般也是遇到困难最不愿意开口求助的那群人,所以想怎么活,可以,但要知道自己的弱点。

我看了震惊是因为,如果一个两个还可以归结为个体性格差异,不干我事;但如果半数都是,大概是真的是个问题,跟我大概是有关系的。而且主要是。。。。。。我曾经也是那个打死也不愿意请求帮助的人,手里拎着大包小包的,同行的朋友要帮我拎一个我那是拒绝得理所当然且正义凛然。就算到了今天,自我感觉脸皮已经发展到很厚的时候,有的时候遇到工作需要问问题还是第一反应觉得自己是不是能力不够才需要问问题,于是死撑着不愿意开口。

前两天看的讲 imposter syndrom 的书里提到说基辛格是什么现场发言被问了问题,就当场打电话给人询问。他说,为懂得请求帮助而感到自豪,说『聪明人懂得如何依赖那些比自己懂得多的人』。

“I make progress by having people around who are smarter than I am—and listening to them. And I assume that everyone is smarter about something than I am.”

突然感觉好有道理啊。

书里给这种求助不能的症状起名叫『the rugged individualist』,说想要追求独立并不是什么原罪,但是追求归追求,不必把自己逼到极端,非事事独立不可。

Be wary of competence extremism. As the Rugged Individualist, you can take pride in the knowledge that you can go it alone if you have to. Just stop thinking you must.

以请求帮助为自豪,嗯。别人的帮助也是我解决问题里的一环啊。

Standard
恋恋笔记 | Love Diary

不再爱的理由

今天看了一本书,说十五对前恋人各自讲述从自己角度恋爱如何开始,又为什么会结束的。

我一直对关系为什么结束很感兴趣,听到不认识或者不熟悉的人说离过婚,总很八婆地去问为什么。记得第一次同组的同事听到这个问题脸上面带无奈的表情,估计心里很想打我。。。。因为开始实在是太容易,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种个性一种为人,互相吸引的理由千千万;但是最后分开的理由,总是直逼人性,让人深思。

分手的理由

一种是90%客观原因的,实在没办法,比如婆婆还是丈人是个可怕的人,以死相逼;或者两地相隔,也没法重聚的。

另一种是世界观价值观根本不在一条线上的,就算刚开始被音容笑貌吸引到开始了一段关系,但是一个觉得省钱才是神圣的,另一个觉得花钱才是神圣的,然后两个人还都觉得在一起了钱就得一起处理,这怎么也不可能过得下去的嘛。

最后还有一种最好玩也最神奇的情况——不再爱了。

一开始被对方吸引到的闪光点,不知道为什么,两个人在一起以后就黯淡下去了。

看完我在想,如果这些从爱到不爱而分手的伴侣能够做到这两点,大概故事会超不同方向走下去:

1. 十二分努力地让对方感到安全

其中有一对情侣是,男生有个女性朋友,女生吃醋,于是男生把朋友的联系方式删了,但是女生疑心越来越重,最后男生解释越来越累,破局。

其实不管男生还是女生,当对方起疑心或者是觉得关注不够的时候,不管这联系人删还是不删,只要有心有努力,总有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对方感到安全。比如这两人情况下,男生可以跟朋友提前说一声,三个人出来,男生努力跟女生秀恩爱啦;或者男生当女生面打电话给朋友,三个人说清楚笑过去啦;或者每天跟女生打声招呼今天去哪里干什么,直到女生安全起来啦。。。。。表面看起来男生是把朋友联系方式给删了,做得不能再漂亮了,但是这只是最轻松简单、最可以推卸责任的做法;倒是真正让对方感到被爱和安全的事情,就因为这联系人一删,反而都不用做了,完全本末倒置。

就好像每天上班打卡、放学写作业,就觉得自己怎么这么勤奋,应该有奖金还是奖励的。但问题是重点根本不是打卡和作业,是有没有出活有没有学到东西呀。

当对方怀疑自己,如果自己真的顺水推舟当自己是受害人,所以不愿意安慰对方,可以理解是可以理解,但是这样俩人就慢慢走不下去了啊。要是能多出于善意考虑对方就好了,只要两个人都安全起来,不根本性的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唯一就是,比较没安全感的人,可能会需要好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温暖包容才能慢慢好起来,不安的次数和程度越来越少。所以只靠开始的那点相互吸引,如果没有意识到让对方安全是一件需要付出努力的事情,可能还没到那时候,耐心就已经磨完了;而两个同样不安的人,友情也好爱情也好,真的会很难处啊。

2. 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幸福开心

在两个人都能努力让对方安全的情况下,就有余地平静下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让本来吸引到对方的闪光点更加闪光,让彼此更享受对方的陪伴。也不一定是非要事业有成还是学业有成,仅仅是一个人兀自享受着生活,觉得开心幸福的时候,无论做什么都好,哪怕什么都不做,那种光芒都是很让人想靠近的。

所以说出于善意,看起来是委屈自己去包容对方,但是其实也是为自己好,因为对方能安全得起来,才能像他本应的那样闪闪发光,带我一起开心一起飞,啊哈哈哈 |●´∀`|σ~~~

所以

说到头,其实不是因果关系,是正向反馈或者负面反馈的关系。越安全的人就越容易开心,越开心的人也越容易发自内心地努力让对方感到安全;相反的,越感到不安就越不容易花精力去享受生活、也越不容易花精力去让对方安全。每天大小的互动,都在把一段关系不停地往上或者往下推,要么越来越好然后安静稳定,要么越来越糟然后爆发破裂。

哎,自勉。

Standard
生活感想 | Life

痛苦与无聊

昨晚在看一本叫indistractable的书,才看了五分之一,觉得有的部分挺有意思:

疼痛管理

书里提到说,其实能够分心都是因为有不愿面对的痛苦和现实。所以按照这个理论算,时间管理,其实都是疼痛管理。

我以前只意识到成瘾性都是因为疼痛逃避,现在想想看,还真的是,自己被环境分心的时候,都是要么压力大、要么有难过的事情不愿意去想,所以下意识地就把手机掏出来开始上翻上翻。。。所以即使没有手机,我大概也会在其他的事情上拖延时间;手机之类的工具只是个方便分心的环境,不是原因。

所以相对应的,只要直面自己的痛苦,去解决最根本的问题,然后分心的情况就没必要出现了。

无聊钟摆

以前看叔本华说,人终其一生就在痛苦与无聊两个极端中来回摇摆,不痛苦就会开始无聊,不无聊就会开始痛苦。

书里提到另一本书play anything的观点,其中有一个是,什么事情都可以不无聊,无聊是因为你对待这件事情不够认真,而不是大家通常觉得的,太严肃的事情才无聊。

认真起来就很容易集中精神。而可以玩的事情,不一定是让人享受愉悦的,但是一定是让人注意力高度集中的。

加以限制

无论多琐碎干巴巴的小事情,加上限制,都可以变得有趣起来。

比如,刷个牙,完全无限制是挺无聊的,但是可以限制:每一颗牙每一面都要刷到、刷完以后牙面上要光洁、两分钟内刷完,看看下次能不能再快十秒钟。。。或者我练习画鼻子,本来很泛泛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但是给自己一点限制:只能画娃娃的鼻子、只能画鼻子,不允许画着画着就把其他五官给画了。。。。。然后突然就更有兴趣了。

所以按照这个理论,无聊是因为限制太少,而痛苦是因为限制太多。

所以无聊就给自己点限制,痛苦的时候,想想给自己的限制里哪些都是自己给自己的枷锁,把限制拿掉一些。可以自己控制,感觉就好得多。

Standard
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社会黑暗与光明 | Darkness and Light

人上人

上星期看漫画看了一个韩国的漫画,后来就一直断断续续地想这个问题。

日韩系

一般看漫画都是日本的,基本上剧情多少都有『高阶』人种发生了啥啥的,也早都习惯了。在漫画里,要么是有一群人有美国英雄式的特殊能力,要么生来就是高人一等,要么家里有钱,家里有势。。总之,在校园情境下,总会发生的事情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男人(嘿,百分之99.99都是男人啊,是女人就没戏唱了,只能当女反派了)对其他人百般鄙视颐指气使,或者面若冰霜对其他人根本当做蝼蚁,然后发生了点什么的。日漫里,朋友,那只能在同样地位的人之间才会发生。

但是上次看的韩国漫画居然有点不一样。就算是『家里很有有势、食物链顶端的王之男人』也是有一两个真心的朋友的,并没有像日漫里那种,表面一起出行其实只不过是帮衬跑腿小弟;韩漫里,虽然朋友的关系是有点不平衡,但是故事里其中一个朋友被冷落,也是会不开心的,也是个有情绪有价值的个体,不只是为了衬托男主的地位而存在的。

中系

昨天跟p和朋友w去商场随便逛,逛到奢侈品那一块,基本上都只有亚洲人。加拿大鹅这种一件几千加币上万人民币的牌子,里面除了店员,一个非亚洲人都看不到。出了门我跟p开玩笑说,就凭我一张亚洲脸,走进去就觉得我好像很有钱似的。

在大街上也是,看到加拿大鹅的标牌,90%会是亚洲人(中国人)在穿;看到街边装饰华丽的爱马仕香奈儿之类的店面,我现在回想一下,居然一次都没记得看到推门走出来不是亚洲人的。

还有市中心路上长啸刷过的跑车,感觉也至少半数都是亚洲人。

美系

后来我在想,从一个国家的媒体很可以看出来人们的渴望都在哪里。

美国就是那种,想要有超能力,想要做英雄,去拯救世界的。看美国的流量电影,好像除了英雄以外,其他人的人生都没有意义一样。

至于社交媒体,吸睛的instagram,点赞最多的类别大概是美女美照。

电视娱乐媒体,我不是很了解,但是前段时间看到金家三姐妹的电视广告居然都打到温哥华的公交车上来了,也实在是很厉害了。。。

相比较之下,亚系的是『我很有钱有势但是我不能自己这么说出来,要蛋定由内而外地发出气场,由别人的反应衬托出来』,美系的是『为什么没有人看我,快看我,快看我,快看我!!!!』

我一直很喜欢霉霉的歌,也欣赏她的不怕非议。之前看到采访,说问她如果不唱歌的话会去做什么,她毫不犹豫地答:广告。然后我突然意识到,无论结果如此有意无意,她是真的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啊!

英法系

为啥这两个对头国家放一起写,是因为我对欧洲其他国家更加不了解,但是在英国的时候,还真看过电视上放的英剧就是普通人的琐碎生活的,而且主演也长得普通人样,一点也不像演员,当时第一次看到,我记得我震惊了好久。片是什么,是不记得了,但是这种没颜值的,如果剧情没有特别出彩,肯定是红不到亚洲了。

至于法国,电影虽然也没看过多少,但是看到的都是普通人的(恋爱)生活,并没有纠结于社会名媛的恋爱生活,而普通人想要的大概也就是:优雅、自信、独立、美食。。之类的,哈哈哈,好典型。

加拿大

其实我放最后写,是因为没看出来。。要说本地人有羡慕什么,在我温哥华接触的人里,大概是旅游?运动项目??我也不知道。。

有一点是真的,这里人真的不怎么在乎长得怎样啊,长成什么形状的都有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待得时间长了,我也慢慢看不出什么才是丑了,看谁都觉得,自信的人就挺美的,就算不自信也有不自信的可爱。现在要让我重新约会和交朋友,我大概会比之前更在乎性格,更在乎在一起会不会好玩、会不会开心,因为,长什么样,只要不影响健康,实在是没什么区别。

人上人

想要被人羡慕的时候,大概是自己最缺爱的时候,以一种缺爱的心情,看这个世界都是带敌意的,很难衷心去希望别人开心。

之前也写过,进监狱的人都有个共同点:他们都觉得别人想害他们。

在一个真正弱肉强食的敌意世界里,有这种警觉的人才能生存下来,所以在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对人有防备心也是一种有益的本能。

但是现在世界越来越安全,到一定程度以后,这种不安全感反而会成为一种生存劣势。因为长期处在对人对己提防的压力下会对身体造成负担,因为不安全感会阻碍深层关系的稳定发展,而深层关系是快乐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无论生活在哪里,都可以根据所生活的世界的安全程度,调整自己的安全感。希望自己安全一点、爱自己多一点的时候,可以做这个小练习:

看着对面走过来的每个人,心里默念——I wish for this person to be happy.

Standard
恋恋笔记 | Love Diary

好好吵架

昨晚跟p讨论吵架的事情,我也不记得一开始是说什么了,就记得我问:我们吵架的时候,会不会喜欢我少一点?

他说:会啊。

我:我好像不会不喜欢你,但是吵架的时候你总是一副很冷的样子,我觉得挺伤心的。

他:吵架本来就是不开心才会吵架啊,难道我心里不开心,还要做出一副开心的样子吗?

我:是啊!吵架就是要拥抱着吵才对啊。

他满脸『你对吵架是有什么误解』貌:。。。。

我说:吵架起因是我们哪里不同意不开心是没错,但是一旦我们开始就此讨论了,那意味着我们开始解决问题了不是嘛?可以解决问题不好吗?

而且讨论解决问题而已,又不是打架,难道我们在找最终妥协点的时候,只能像三八线一样,互相使劲推,推到两个人都动不了的地方才划线吗?换一种方式,不是我们两个人对打,而是我们站在同一边,以维护我们的关系为目标,探讨去寻找一种能够让我们两个人都能接受的解决方式,不是更好吗?

他:嗯。。好像也有道理。

这种『如何讨论问题的meta讨论』以前也有过;对关系方面的书我也一向很感兴趣,看得多了,理论也差不多也都转化成下意识了;但是要让身边的人也接受,还是需要自己努力想得更清楚一些哎。有一点没想清楚,就知道对错而已,解释就是开不了口也解释不清。

两个人慢慢磨合,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

Stand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