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黑暗与光明 | Darkness and Light

研究报告:如何重建世界。

上一篇是11年写的『研究报告:如何毁灭世界』。

现在看那时候写的东西,除了解释货币运作并简单提及失业的正面意义,剩下就只有愤慨,其他什么也没说清楚。最后的解决方法,我自己都不知道,更解释不出来。

时过七年,现在比那时想法要清晰些。


前两天重看Scott Galloway的The Four,看到第一次读没有注意到的挺有意思的一段,说亚马逊CEO Jeff Bezos在答记者问『亚马逊毁掉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多,这对我们社会将有什么影响』时候回道:『我们应当建立最低工资制度,或是直接实施负税收,由政府发放最低月资金,以保证不至有人落至贫困线下。』

先解释一下背景。

Scott本人是反对大公司垄断的。

尤其是他书中提到的『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谷歌。一方面,由于这些公司起步时的创新背景和营销策略,这些公司被人们视为『酷』且『有个性』的象征;于情大众同情加上于理资本优势,这些公司很多时候是可以『逍遥法外』的。另一方面,资本优势也意味着,这些公司有底气以低价打压高价买断等各种方式挤垮创新的小企业,破坏自由经济下公司更迭换代的生态环境。

问题在于,无论一个大公司声称它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它的底线动力只有一个:盈利。

我们开玩笑说,当我们把一个特定的目标输入一个万能AI,它会不惜一切代价促使目的达成,不顾路途牺牲还是世界毁灭。同样的道理,巨大的公司群体就如同一个个高级智库,每个人想达到的都只是自己的目的,其中绝大多数人想达到的目的都是善意的。但个体善意,永远也不能阻止一个资质雄厚的群体给社会与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

再加上Scott本人的各种创业和咨询经历,一个公司做到够大一定会在哪里踩上四巨头的脚趾,所以他对大公司的缺点看得特别清晰也不奇怪。

而Bezos的亚马逊,则雇佣了很多机器人。

随便查一查 Amazon 和 robots,网上的视频还真不少:在亚马逊的仓库里,小机器人们有条不紊地把货物挪动到应去的地方。乍一看的确很酷,Scott对于巨头们太过深得人心的担忧并不是没道理。自2012年亚马逊一声不吭地收购机器仓库系统公司Kiva Systems后,他们的仓库运转得更加风生水起,且杳无人烟。

这就是问题所在:杳无人烟。

Scott估计,只一年内亚马逊以机器取代的工作岗位就有七万六千个。

他在书中写道,我刚听说Bezoz说政府应当提到最低收入和基本福利的时候,我还挺为其社会责任感而感动的。但是我越想越觉得他的答案其实很可怕——这是一个洞悉未来,且有实力真正影响未来的人;而在这个人看来,自由经济的未来只有越来越普遍的失业,以至于政府必须介入斡旋。

是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失业率必然会越来越高。

而我依然认为,失业并不代表社会危机。

失业是社会的转折点。

七年前我只想到这里。我知道现状,也知道设想中的彼岸是什么样,但我不知道两个问题的答案:

一,从这一头的悬崖到那一头,中间是万丈深渊,除了跳下去摔个粉碎然后把尸骨重新拼起来外,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和平到达? 二,在理想情境中,如果为所有人提供福利,那社会要如何负担大量只吃不做的蛀虫?

我想试着回答过去提出的问题。


首先,如何平和过度。

砸碎重建的方式就是任由资本继续超速驱动一切运转,以至于某一天终于越过奇点,毁掉环境、社会结构,只能回归原始,以物易物,一切重来。但是一切重来的问题是,重建的时候为什么人们会直接跳到悬崖的另一面去?除非奇点发生前绝大多数民众的教育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以物易物的终点大概率还是自由经济与资本主义。

而和平过渡的方式,现在看来只有一种,就是不断提高基本社会福利。

这也不是痴人说梦,很多国家已经在这条路上走得挺远了。澳大利亚最低时薪都已经$18.93,合约RMB95,上个月还有不少居民抗议想再提高些。而更典型的瑞典,此时此刻换算成澳元大概有$25.57,合约RMB129的最低时薪。

以当下科技发展的速度,总有一天失业率会高到无法支撑足够的经济活动,造成足够大的金融危机,而科技也不会创造足够的工作岗位以便经济复苏。

希望当那一天来临的时候,科技所能够创造的价值足以养活所有人。

技术上来说,可以是可以。

问题是,自由经济的根基在于资源稀缺。比如奢侈品的价值大部分在于『别人买不起』。比如挖钻公司为了保证钻石高价,不惜销毁多余的钻石:一个钻石独一无二可以卖上百万,十颗钻石不稀罕只能卖单价一万,为什么不?当获取更多交换媒介被设定为系统鼓励的唯一目标,为此破坏点生产成果并不算什么。

这就是永恒谜题『倒掉牛奶也不分给穷人』的答案。

大部分公司提供的服务的确是便民利民的。但同时对很多公司来说,群众对产品的需求也大部分是『资源稀缺』和『价值导向』创造出来的。因为资源稀缺,越少的人拥有某件剔除出去毫无社会意义的产品,他的社会地位就越高。因为广告轰炸式地操纵价值导向,明明没什么用的小玩意,每个人都着魔般地想要拥有。有多少东西是人们看了广告后心生动摇,买回来用一次就留着落灰的?

希望那一天来临后,存活下来的公司都是更多创造价值,而非捏造价值的公司。

希望那一天来临前,社会保障已经足够健全,足够保障大众的基本生活。

如果人生性懒惰,拿走鞭子后还凭什么指望他们向前走?

第二个问题:

其次,如何负担大量不创造价值的人。

还是社会福利(有待补充)。书里提到的案例,每个人都觉得白给别人钱的话,那人一定会变得好吃懒做混吃等死,但是如果给自己钱的话,自己会开始做自己想做但是因为金钱时间限制没办法做的事情。小规模社会实验证明,给居民发钱,人们自然会自发开始创造价值。


以社会福利重建世界。

这是我的答卷。

Standard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