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诧异 | Cultural Diffs

俄罗斯

刚才看到一个知乎问题,说俄罗斯是什么样的?一个个答案看下来,觉得好好玩啊。

公司有好几个程序员都是俄罗斯人,其中后端的头头就是一个,此人在群里总是发言很多很搞笑,但是都是十分严肃面无表情的那种笑话,让我对俄罗斯人和文化越来越好奇。

本来想去亚马逊找本书来看看,还没查我都担心英文写的书会不会全都是偏见,结果,发现我多虑了,不是偏见,是基本都没有啊!跟俄罗斯有关的书全部都是历史书,完全没有说现状是什么样的、或者好玩的文化之类的。看来看去,不是历史就是普京、政治、普京、沙皇、普京。。。。。

唯一一本找到跟文化现状有关的书叫做:Putin Country: A Journey into the Real Russia,普京怎么又是你,(╯°□°)╯︵┻━┻

买了准备飞机上看。

Standard
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孤独

因为这两星期在台北工作,办公室是共创空间,也带住宿的那种,感觉就好像办公室是我家一样。

感觉好孤独啊。

想想过去这一年,因为去年七月就跟p外出旅行,一直到回温哥华两个人都在家工作,完全是24/7在一起,都快忘记以前一个人生活是什么样子了。

以前我人那么独,大三在英国待半年,一个朋友都没有交,都一切安好;刚来加拿大的时候也是,上学就上学,没好朋友也没所谓;一直到失恋的时候,才感受到一个人身处异国深切的孤独。。没有朋友在身边,哭都没地儿哭去,那一个星期干什么都会突然哭起来,坐地铁哭,打越洋电话给朋友哭,过一个星期总算慢慢停了。然后那阵子痛劲儿过去,又没觉得一个人有什么大不了的了。

但是跟p在一起过去三四年,从一个多星期见一次,到一个星期见几次,到几乎每天见,到决定搬到一起住,到24/7一起,。。。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各做各的没在说话,但从来没觉得孤独过。

而这一周,虽然台湾遇到的人都超友好,连门卫都友好客气到没话说,同事和在一个办公室里的人也都有天天一起出去吃午饭,晚上逛夜市,中秋节烤肉,周末爬山游瀑布。。。。。。。但是还是会觉得孤独。

让人觉得孤独的,不是没有人说话吃饭,是没有很在乎自己的人啊。

Standard
画画相关 | To Draw

Sunshine in this World

哎,每天都有很喜欢的人,看到他们就觉得生活真美好,今天的是一个澳大利亚菲律宾裔的小哥:

一开始是查怎么用水彩给肖像画上色时候查到的,喜欢他的地方:

  • 水彩肖像画上色实在好美好美
  • 对画画的热爱
  • 对生活的热爱
  • 有好几个女生的好朋友,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 对家庭的关心

今天问下一个被画的同事,想要数字版本还是想要水彩画,e说要水彩画,等明年公司聚头把画给他!

得好好画,摩拳擦掌。

现在尽力当然是尽力,可是想想一年以后画功希望可以有看得出来进步,回头看一年前的质量,会不会想撕掉重来啊 = =

最近两天在看andrew loomis的drawing the heads and hands,又把头、鼻子、身体结构之类的放在anki里背,到复习了就拿出来默画,觉得有点帮助。其实就连画画这种好像很艺术的事情,基础部分基本还是全靠背啊。

Standard
用心爱自己 | Love Thyself

荷兰豆

中午午休,打打sans练习清一清头脑,顺手刷到youtube,不知道为啥给我推荐tom holland的视频,本来只觉得这小孩长得挺可爱而已,看了这个瞬间敬佩:

视频是他女装跳舞。

做什么事情做出这种热情真的都,让人看着好开心,真喜欢!

Standard
生活感想 | Life

AO3

今早七点起来赶去魁北克市的车,到了车站站队,p跟我说,你知道你看东西写东西的那个网站,被雨果奖提名了吗?

我说,你说AO3吗?

p说,是啊。

我:什么玩意?!?!?!

晚上回来一看,不只提名而已,已经正式奖了,网站上果然榜首高挂:

AO3 Wins 2019 Hugo Award for Best Related Work

雨果奖正式文档这么描述ao3:

Archive of Our Own, a project of the Organization for Transformative Works

我勒个去。

这么正式的奖颁给同人平台简直就是搞笑啊。transformative work 因为使用版权内容,不是一直在合法的边缘徘徊,写得再好反正也是不能拿出来卖钱的玩意吗?!更别说感觉少说百分之八十的内容都是bl,一半都是小黄文。这。。。评审到底是怎么回事,太不严肃了,难道也都是用户?

而且看六轮投票,基本是压倒性的优势从头到尾。。。这一千多票里超半数投给ao3的人,我很难想象,这些人居然都知道ao3是什么玩意,还去看了,研究评估了,末了还都决定:嗯,这玩意不错。

简直像起床方式不对一脚掉进AU。

隔天晚上我好奇查了一下雨果奖到底都是谁去投的票,看下来才发现,给钱加入俱乐部就可以提名和投票,一人一票。2016年的入会费是$50,至于为什么付钱才可以投票,奖项FAQ答曰:

Well, the simple answer is that the Hugos are awarded by WSFS members and, just like most other clubs, you have to pay to be a member. Your money goes towards helping finance the awards and the convention that holds them. There is also a view within WSFS that it is a good thing to limit voting to genuine fans, people who really care about science fiction and fantasy. Finally requiring WSFS membership helps prevent ballot stuffing. If voting were free people might go around hassling their friends, or even random strangers, to vote for them, a process known as “freeping.” Because there is a small barrier they are less inclined to do so. In any event, it isn’t a “poll tax” because WSFS isn’t a government; it’s a voluntary organization. You have to join the World Science Fiction Society and pay membership dues to WSFS in order to vote. [1]

  1. WSFS跟普通俱乐部没什么区别,花钱入会,经费支持无营利组织运转
  2. 有门槛,所以只有真正在乎科幻的人才会花钱加入并投票 3. 大限度避免拉票

原来都是大家评的,跟诺贝尔奖那种严格提名委员会评选完全不是一个路数,怪不得得民心者得天下。ao3真的是十年来用户持续增长,这个月还发文章庆祝两百万注册用户、五百万文章,而且最新的一百万文章只花了过去一年的时间。而且因为网站不盈利,也从来没有广告还是商业行为,用户真的就是上帝;而跑那么多服务器也就跟维基百科一样,偶尔发起捐款。不过,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总觉得每次ao3捐款,总是比维基轻松得多,从来没有过创始人呕心沥血亲自发邮件的事儿,每次都是偶尔浏览网页的时候恰巧看到,而筹款也基本一天左右就迅速结束。

就连网站开发、整理标签之类的工作,也全都是志愿工。因为爱与支持!天哪。我因为好奇点进去志愿职位看了一下,人家根本不缺人,一个志愿者空缺都没有。

运转起来真的是挺理想的状况:

  1. 用户群体庞大,需求可观现实。
  2. 需求有点灰色又纯属擦边球兴趣,所以没有公司真的当成一回事,去做一个生意出来。actually it’s a real problem for fandoms: not many people want their fandom side of lives to be traced back to their real ones, which severely limits how much the industry can legitimately grow.
  3. 而因此就像上面提到的,纯无盈利运转,没有商业行为没有广告,产品完全顾客导向。

有货,就有人花钱。以后这种自愿支持模式的大概会越来越多。

Now that I think about it, it’s a brilliant idea: how about allowing people to put money down for a certain author to write in a specific fandom. I know I’d certainly pay to have some of my favourite authors start writing again. God knows why they stopped years ago, but with that amount of talent, it’s such a shame. And if I could have helped the situation, even just a tiny bit… why not? It’s one way for them to do what they’re great at, and get paid for it. They deserve it. As much as any other kind of artist.

I’ll put that down in my archive of ideas. :p

Standard
旅行日记 | Travels

法语区

这两天在蒙特利尔,因为自己一直在一点点学法语,而魁北克是法语区,就一直莫名觉得有点亲近;而且据说蒙特利尔文化氛围比温哥华浓厚,而且物价又比温哥华便宜,脑子里一直有个念想,想来看看。

飞飞飞

本来以为都是一个国家的应该不用担心飞多远,结果上飞机前一看,居然要五个小时!最后飞机降落还有点颠,我下了飞机在行李区坐了半小时都没缓过来,还是去便利店买了晕车药吃。搞得,要飞总是让我害怕,尤其是一个人飞十几个小时的,真是漫漫长路。只能祈祷我下两个月飞台北和飞回来的时候,旁边坐的人可以搭上话,不要问一句没话说就惨了。。。

法语区

我本来以为,说官方语言是法语,英语总说起来是没问题的,没想到昨天在博物馆,有个扫地的姐姐被英文游客问路,居然需要p帮忙翻译。难道不是学校强制英法双语吗?!怎么还有人不会说英语。。

有的时候服务员会好心问一句『英语还是法语?』但是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直接上法语。一般我就一边跟p一起点头一边装作我都可以听懂的样子,开头一句bonjour最后一句merci,然后回头问p,『等等,刚才他指那边是说啥?』

大概这里亚洲人比温哥华少太多,问一句英语法语也正常,不然对本地说法语长亚洲脸的人也不大公平,明明土生土长非要被问『英语还是法语』,到底是怎样才不会冒犯到人啊。

面网友

这里有个从来没见过的网友,是爸爸的同事的女儿,约好了周六出来吃东西。y因为老公在西雅图,正在找温哥华的工作,希望一切顺利,可以搬到温哥华住,又多一个朋友就好了!

好吃的

跟y讨论这里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她说,大概是法国菜。可以理解是可以理解,可是要吃法国菜。。。为啥不去法国吃 = =,这里好的法国餐厅那是顶呱呱的贵。其他的大概就只有熏肉和poutine?最后约了吃某著名的熏肉三明治。我对熏肉其实不大感冒,总觉得熏出来的鱼肉味道怪怪的。但是,既然也没什么特产,就吃一吃试试看吧。

倒时差

蒙特利尔跟温哥华差了三个小时,好像只有三小时很少的样子,第一天晚上还是有点睡不着,第二天早上也起不来。

本来我有一个天才的计划,打算从中国离开的时候不直接回温哥华,而是先去法国,看过我爸妈顺带再去看望一下p爸p妈,待一个月再回来。因为温哥华飞中国不用倒时差,但是每次中国飞温哥华,我都得卧床不起一星期。同样的,法国飞温哥华不用倒时差,但是温哥华飞法国,上次也是,第一个星期都在床上昏天黑地地度过。但是!如果我从温哥华飞中国,从中国飞法国,再从法国飞温哥华,不仅看到所有人,还一次时差都不用倒,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想得很美,但是想得太晚,这次从魁北克回温哥华,基本只待两个星期就要走,而我兴冲冲填了法国visa申请,最后发现预约面试的最早时间就28号了。到时候没办完我拿不到护照,怎么回家去?!算了,放弃。

流浪汉

本来以为无业游民是温哥华四季不太冷的特产,但是蒙特利尔这里居然也一样多,而且还会带法国流浪汉特色:跟着你走,一边走一边讲述他的人生故事,最后问你要钱。

不过既然在英法双语区,流浪汉也跟机场工作人员『hello bonjour』似的,英语法语轮着说,或者讲述人生故事之前都得请教一下听众『能不能听懂法语』。。双语乞讨是还挺累哒。

第一感

到现在才来了两三天,对自己的法语能力矫正了误解(最近就只每天做一小课的duolingo,可以说基本没有进步啊妈妈的!)。但是老实说,我对学法语也就只有缓步向前的热情,基本没有会像想画画的时候去借书查资料,一连几个小时地练的时候,所以进步慢,。。也是活该理所当然的。唯一一次进步快,是最后在基督城的一个月,每天练有一个小时之多,可是现在,嗯,现在我,还没找到奔跑的理由。

本来打算学法语学好可以和p爸p妈顺利交流,可是p妈都刚刚退休,开始自学英语了。。。额,说得好像我不好好学,把负担都放在老人家身上一样。。

最后,大概,我并没有很享受待在这里,是因为交流并不是很顺;再加上这儿亚洲面孔少,多少有点自己格格不入的感觉。所以,虽然物价低,房租是温哥华的一半,旅游是还好,但我也并没有很想来这里长住。

而且,温哥华的自来水真的是到处喝过最好喝的自来水,哪里都比不上,哈哈哈。

Standard
生活感想 | Life

艺术的权力

每周二电影半价,这周下午跑去看皮特和莱昂纳多演的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电影本身不说了,看到描述演员和导演之间的生存关系,觉得有点感慨。

靠什么赚钱,就总得有一个上帝的角色。

比如买东西,顾客是上帝;除非上帝太多顾客顾不过来客,也不在乎顾了。是演员,机遇基本全靠导演,生杀大权全在导演手里,这样的关系,要真能像电影里描述的那么自然真是不容易。

以前我以为,靠画画吃饭,付钱的都是普通人,所以应该不用巴巴地讨好谁。这学期上水彩课,提到权力,老师说,有权不被冲昏头脑的人很少。

我说,可是画画需要接触到什么权力吗?

老师说,画这种东西,几百块钱还可以在网上卖,几千块钱再往上走,就没法网上操作了。没有这种信任,跟陌生人,什么时候转钱?支票跳票了怎么办?寄过去买家不满意怎么办?所以到头来,真值钱的画都是线下交易,全靠dealer。Dealer应该是专业交易画画的,但是我不是做这行业的,也不知道该叫什么专业名字好。

所以画家跟dealer之间的关系,基本跟演员和导演的关系差不多。

如果碰到人品不好的dealer,对你印象不好还是什么的,不仅你的画跟他走不出去,他还能在别的dealer面前把你抹黑,让你哪儿都卖不出去。

我说,谁会这么作啊!

老师说,嘿,有人就是人不大好啊。

各种赚钱的模式,到头来,感觉最靠谱的还是一对多模式的。如果靠一百万个人吃饭,那还不用太担心;靠十几二十个人吃饭,那真是。。

所以众筹和patron类的艺术模式,大概以后会比较行得通。哪怕是写小说,也可以靠patron了。

货有货,才有人愿意付钱,不是吗?

Standard
生活感想 | Life

远程工作

早上公司cto跟我约了聊天,问候我进公司两个月来感觉如何,对工作方式和公司本身有没有什么感想建议之类的,让我这一天都在思考最近的生活方式。

喜欢的部分

感觉,最近几个月是人生中第一次不是『工作是生活的主线』,开始『生活是生活的主线』。

以前整个生活总是全部围绕着工作,虽然朝九晚五是只有八个小时,但是一般去上班一个小时,下班又一个小时,下班回来做饭洗碗之类歇下来,都已经八点左右。算早七点起晚十点十一点睡的话,只有两三个小时是自己的,可以拿来做喜欢的事情。

但是一般一天忙下来总算休息下来,累也累得要死,不是身体累就是心累,最后自己那两三个小时基本上也没劲做很多事情。

比如两年前家里刚买电钢琴的时候,除去一开始新鲜感阶段,后来平静下来能有一个星期弹一个小时就算不错的。现在上班累了,旁边没有同事尬着,听着喜欢的歌兴奋上头了去弹会儿琴,心情好了去画会儿画,或者可以读会喜欢的故事。。以前因为进展太慢,我弹琴都是自己弹,很少练曲子,现在拿谱子出来一颗一颗蝌蚪地认,居然每天都能弹个一小时左右,居然自己都能感觉到每天有点点进展,居然。。。真是从没有过的神奇体验。

虽然以前也有过远程工作的经历,在南京家里或者找安静的咖啡厅呆着,一个月去上海一个星期和大家在一起。但是那次工作经历只持续了几个月,后来就拿到学签来加拿大了。不是来加拿大的话,当时的工作真的是挺喜欢的。唯一的不足是在同一个app上反复改东改西,我在那里少少几个月而已,我都已经有点做厌了。

这次才两个月,而且都是做新东西,所以都还没厌倦,看看能持续多久吧!

因为住的大楼里有游泳池和健身房,一个星期会去个一两次,跑个十几二十分钟再上来继续干活,或者,,因为我很懒,平时都懒得洗头,就该洗头的时候就跑去游个一小时,然后顺便上楼洗澡洗头发。都是别人上班的时间,游泳池也好,健身房也好,基本上一个人都没有,我就在健身房里开音乐,撒开嗓门边跑步边唱歌,啊哈哈哈哈。有一次唱爽了我出门一看,两个修理工在门外面坐着。。。。估计全程在线等人,也被迫听了个饱,让我突然有点点不好意思。。(・ェ・。)

之前说想攀岩来着的,结果一次也没有去。现在好像也并不很想去了。。多跑跑步吧!毕竟跑步跟游泳不要钱呀。

上次远程工作也有点现在轻松的感觉,但是不同的大概是上次并没有什么特别想做的事情,但是现在有啊!想多练练画画,人体和水彩。我发现画水彩特别让人放松,就算什么都不画,就在纸上涂各种好看的颜色,心情都会变好。

不喜欢的部分

说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大概就是,见不到同事。。

上次虽然远程工作,但是开头好歹也去公司待了一个月,后面每一两个月大家都还会聚在一起一个星期,所以感觉跟大家关系都很亲近。

上一份工作也是,虽然只待了一年半左右,但是遇到很多很喜欢的同事,到现在都还在联系,能见到他们我也都很开心。

可是这次,喜欢的同事是有不少,就是见不到了。真是好可惜啊。。明明可以多出很多好朋友的。。ヘ(;´Д`ヘ)

还有一个月试用期结束,希望一切顺利吧!到目前为止我都还很开心很喜欢。

Standard
杂谈 | Misc

订阅模式

看到一篇文章提到一个叫Ulysses的写作app,顺手一下,发现付费是订阅。然后看到作者解释为什么转到订阅制的文章,看到作者在twitter里称不愿付费使用的用户是『疯狂的暴民』。

有的用户恨恨地说,DayOne之前也转付费,然后就载了,祝你好运吧。

DayOne刚转的时候的确很多『暴民』去一星评论,但是现在我回头看看加拿大的app store,又4.5了。

作为同样写代码的人,也能理解作者的心情,但是ulysses做的也有点绝。一方面,以前付费购买终生使用权的,现在还要重新付费才能继续用;另一方面,感觉作者压抑了太久,对用户心态有点崩了。。

其实没必要搞这么绝呀。

版本付费模式

很多软件,像sketch、alfred这种的模式,就挺好的。买一个版本就用一个版本,只是不能更新,或者只能持续更新一年,想要继续更新的话花钱买新版本。大概一年内买过旧版本的用户,可以半价买新版本,云云。这样算下来,跟订阅的收入差不多,但是起码给了用户是否继续的选择权。这次更新的版本有没有我需要的东西呢?新的功能,或者对新系统版本的兼容维护之类的。如果没有,我可以选择不参与这次交易。

而且这样的话,对于开发者也有得敦促,永远不能倦怠。好处是永远有挑战,永远得产生新的价值,不然老用户也好新用户也好,都不会再掏腰包了。坏处,作者大概也是不想面对这种持续焦灼的考验。。。。也可以理解。

不过,大概这种更适用于发布可下载版本的软件,如果全在云里,那还要维持系统资源,同时跑很多个版本,是不是也不大现实?不然拿atom包一下,当桌面发布吗?

允许购买终生使用权

或者统计用户一般对app平均订阅多少年,然后计算出终生价格该是多少,高可以高,但是起码用户可以选择啊。

有的软件,大概很多用户看到只有订阅付费,连试用都直接放弃了。虽然理智上来说,订阅花的钱平均下来比一次性购买要少(因为其实用不了几年),情感上,人总是觉得,一次性花钱,哪怕很多钱,花出去就完了过去了,不像订阅,是个永恒的负担。

订阅模式起家

或者,从最开始创立的时候就是订阅模式,这样不会有期望被推翻。别靠不订阅把不想订阅的人骗到手,然后再改订阅,怪不得用户不开心呀。开头就明码标价钱货两清,起码付钱的真的都只是有钱用或者特别喜欢特别需要的人,不会导致用户群体不符。

如果非改不可,那起码以前买过的用户可以高抬贵手一点点,停止更新、半价入新之类的就好了,不用断旧来逼用户换新,起码旧版本得维护个几年吧。。

以后新的app都会以订阅开始吗?

Standard
杂谈 | Misc

游戏们

今天上完水彩课跟前男友去公园散步聊天,聊到游戏的话题。

偏见

从小对游戏就一直有偏见,觉得游戏是浪费时间用的,打游戏沉迷的都是在现实世界里找不到意义,才到虚拟的世界里寻求存在和价值。

大概跟以前接触的游戏类型也有关系,从小感觉游戏就是打怪练级,永远没有尽头的那种,好像去赌场,一下一下机械地按老虎机,或者日本所谓废柴才去玩的弹珠游戏,活生生把人变成了草履虫,戳一戳动一动,不需要思考,一片空白,没有痛苦也没什么快乐。

历史

初中的时候玩的红宝石、星际争霸、合金弹头。。当时因为在电脑班,人手桌子里就是一台电脑,所以从来都是在学校玩,从来没有带回家继续打的游戏。但是除了可以跟同学一起玩、又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以外,其他也没什么特别的乐趣。唯一有一次某天午休,我跟一个同学花了一个中午一起把雷电2打到通关,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当时的兴奋。

高中基本什么游戏都没碰,直到开始上大学了,觉得怎么也该放松一下,就约朋友一起打了魔兽。大一大二一直断断续续地打,但是我也就是到处跑跑、找地方钓鱼,到最后都没到顶级,也基本没有打过什么副本。

再后来也就没打什么游戏了。

改观

后来对游戏有点改变看法,是因为前男友g和现男友p。

g是做独立游戏的,对生活和工作都很热爱,怎么也没办法把他和废柴联系在一起。跟g约会那半年,也一起玩了几个游戏,也经常见到他一帮做独立游戏的朋友,慢慢开始觉得游戏,做也好玩也好,也是一件挺有趣也挺有心的事情。虽然,也从来不会到『我想要找个好游戏来玩』的地步就是了。

而跟p在一起,接触到这个话题,发现他对游戏的态度很友好,有喜欢的游戏,也有想要打的游戏。而p也是积极向上的好青年,虽然爱打游戏,也从来没有沉迷状态,连着几天每天晚上玩就嫌多了。

辞职前,我们讨论有时间了去干啥,p想做的事情里就有『把积攒的游戏玩一玩』。不记得什么时候有一次我们讨论到游戏,我问,那你以后有小孩你觉得让小孩打游戏没问题吗?他说,没问题啊,我小时候我爸妈就给我买过gameboy,只要不是无脑的那种,打游戏还是挺益智的。

我们也玩过几个经典的合作游戏,don’t starve together, trine, lovers in a dangerous space time, ibb and obb… 慢慢觉得游戏也可以很有意思。

后来因为旅游在各大城市驻扎一个月的时候,我们总算不再到处跑,总算有时间可以做点自己的事情,其中也有开始打游戏。当时打了 to the moon 和 life is strange,然后突然意识到游戏基本上就是可以互动的电影,尤其是 to the moon,实在带给我很深的感动,也让我哭了好几次,现在听到主题曲还是会心底油然觉得幸福。

对游戏的看法彻彻底底地改观,可以说就是前两天玩的 undertale。

地底传说

undertale 是一个rpg小故事,大概可以说是有三种结局的互动电影。

游戏不仅架设有世界观价值观、人物各有个性与感情,音乐丰富经典百听不厌,而且作者幽默感真是爆棚。打完两种结局,感觉人物们都已经是我的朋友了,让我十分不舍。

原来游戏可以做到这种地步,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游戏作者toby fox是高中的时候帮homestuck写了音乐,后来开始编曲,然后自己写了undertale。短短几个小时的小游戏,原声居然上一百首。他现在新在写的游戏deltarune,也是先把音乐写出来再配游戏,真是有意思。

和电影制作的区别大概是,电影就算独立电影,也得有演员有拍摄,得一大票人;但游戏可以几个人做,或者能自己编曲画pixel的。。大概可以一个人做。

以此为生

g从来没有『正式』工作过,从大学开始就自己做游戏,一点点开始有收入、攒钱继续做游戏。他的朋友里,基本上都是这样的经历,从高中大学就开始自己捣鼓程序和故事,然后慢慢开始自己做自己卖。虽然g手上一把游戏,也不愁吃穿,但是毕竟也没到发大财的地步。而跟他同住的朋友n和m,我认识他们的时候他们都还在合做某个游戏,如今三年过去,游戏已经制作完毕、大卖、且进项数百万了。

我问g,你觉得你的游戏卖得出去跟你在社交网站上经常宣传有多少关系?

g说,大概很大关系。很多人都是在 twitter, twitch 之类的社交网站上看到,然后买了游戏的。比如n和m大卖的游戏,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m之前导演的游戏就已经小有名气,所以很多人已经在关注他,而且youtube上有好几个大牛对他们在做的游戏特别喜欢、大力推荐,所以社交传播还是很重要的。到头来,做得越好的人才容易做得越好。

以前跟国内朋友h讨论,h说想躲起来修身养性做一个游戏,够吃好几年,然后再躲起来修身养性做游戏。后来h也的确尝试过,但现实没那么简单。自己做游戏的人,哪怕是做得挺大的,好像也都是先从小游戏开始慢慢做起来的。一点名声都没有的人,想要一下在游戏界有很大的传播力,大概需要撞个大运认识个金主之类的。

期待

undertale 让我对以后可以打的游戏多出很多期待。

这周买了个55寸电视,终于可以摆脱我俩挤在一起看11寸屏幕打游戏看电影的杯具,可以嗨起来了~~~

想想,大概会买个switch之类的,一起经历更多有感情有意思有思考有欢乐的故事。

好期待啊!☆´∀`☆

Stand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