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黑暗与光明 | Darkness and Light

公司与工会

上周跟一个朋友聊到配音演员罢工的事情,这事本身倒是有点复杂懒得说,就单说工会这件事。

当时聊的时候,我说工会只是另一种邪恶而已,组织大了自然就会邪恶,就说这什么配音工会,居然要一年三千美金的会费,一个月三百都跟地产税差不多了,到底是保护组织还是邪教组织啊。再比如公共交通员工就有『权力』罢工,因为民众缺了公共交通就不行;但是服务生就没办法罢工,敢罢工直接把你换掉。所以凭什么只有这些人能罢工呢?这不公平。

朋友说,对,所以服务生也该有工会。

当时我只是觉得公司本来就是为了赚钱,又不是做慈善的,要求公司保护不需要的职位根本就是搞错重点,就好像去跟猪要猪肉一样,根本利益就冲突。保护弱势群体本来就不是公司的职责(有也只是公司营销的一部分),而是政府的职责。

大概潜意识还在考虑这件事,因为今天明明手在做其他事,脑子却擅自突然想通了一点:

如果是供小于求的行业,比如兴盛时代的程序员,随便跳槽毫无压力,待遇都还一个比一个好,那根本不用成立工会,公司也会上赶着提供各种优良待遇,就怕你不来。

而如果是供大于求的行业,比如服务员收纳员这种低薪底层工作,那再成立工会也没有卵用,全体罢工也没问题,直接全炒了雇新的不就行了,反正也没什么好训练的,一两天上岗就行了。

配音演员因为AI去罢工,就好像马车夫要被汽车淘汰,一群人去罢工一样。如果真的是大势所趋,那罢也没用,只更加证明人类不可靠而已。当然用人声除了纯声音的缘故外,可能还有其他的理由,比如营销之类的。

所以我是想说,工会,只有在行业竞争不健康的时候才有意义,比如虽然供小于求,但是公司只有一家独断,不干也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去,只能听之任之。

所以政府该做的是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保证没有行业垄断,这样工会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供求平衡下,有的工作就是有,没有的工作就是没有;一家公司待遇不好还可以去其他公司,这样哪家公司都不敢造次。那种建筑工会来保证你整天在大马路上举个毫无意义的牌子也不会失业也有钱拿的,纯粹就是哄抬商品价格与物价,反过来欺压普通民众而已。

工会解决的只是它旗下一小部分弱势群体的问题,而且是以一种利用自己行业不可或缺的权力,对其他行业与普通民众极为不公平的方式,根本是治标不治本的小群体保护主义。

讨厌。

Standard
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社会黑暗与光明 | Darkness and Light

政治分裂

因为一个人持有讨厌的观点,很难把这个人跟他的观点分开来啊。

虽然我也是说,看画难道还要先看画手人品,看文难道还要先看作者人品,去餐厅吃饭难道还要去研究一下厨师人品才可以安心下口?是做不到。但是如果真的得知了这个厨师是个人渣,也是真实的倒了胃口,自己也吃不下去了。

大概十年前世界政治分裂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就因为跟朋友政治观点不同,从本来隔两天就打电话的变成断联,都不记得是大半年还是一年多。哪怕是最后复联了,交流也总透着一股谨慎,不知道哪里又会踩到对方的高压线,交流欲一下少很多。

前段时间跟一个同事闲聊,同事说,有兄弟姐妹的好处是羁绊自动很深,但是坏处是从小到大的历史都背在身上,真有什么过节是很难完全消化掉的。是有点像,这种感觉,很难把一个人分裂成喜欢和讨厌的部分,分别对待,尤其是政治这么体现人生观价值观的事情。

都不想具体描述是什么事情,因为太恶心了,不必再帮忙宣传,也不想以后读来再恶心自己一遍。

所以连带的,这些支持的人,也觉得恶心,明明不知道之前还觉得人不错的。我不是圣人,就事论事做不到。

也许也本来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啊。

Standard
社会黑暗与光明 | Darkness and Light

辞职吗!

前段时间写到『burn out』说不知道怎么翻译,朋友跟我说,这个好翻译啊,就是『疲了』嘛。说来也是,最近几个月,辞职风是越刮越大,尤其是低收入差待遇行业,类似餐饮的。

现实世界我也是注意到了,好像过去几个月以来,经常在温哥华市中心走着走着就能看到餐厅上不是贴着『人手不够,招人』,要么就是挺大的店直接关门大吉,上书『招不到人,暂时关门』。这两天来法国,我也问p爸妈说nancy这个小城镇是否也有餐厅关门,他们也说,有的,也都是小餐厅。

这是最近几个月爆红的/r/antiwork发展势头

的确是从新冠以来慢慢增长,直到最近三四个月爆炸。

为什么?

今天上午在这个subreddit翻了半天,感觉近几个月来辞职声势愈长的原因基本是,工作薪水卡在最低收入,感染新冠风险高,且干死干活公司也毫无感激;而且薪水上,无论什么工作,等加薪都没有几年换一次工作来得快。所以同样道理,前几年FLAG四大才会因为内部暗箱操作『阻止彼此员工为了加薪来回跳槽』而陷入PR风波。

两个问题:

说好的供求关系平衡呢?雇主为什么倒闭也不涨薪?

一方面是供求的平衡总是有延迟效应的。

另一方面,很多雇主大概都觉得——这只是暂时的吧,等新冠这阵子风波过去,这些人还有资格谈什么涨薪吗?就最低工资雇回来了呗!万一我现在涨薪,那不是成了永久收益损耗了。从这张招聘广告上可以明显看出这种心态:

雇佣广告里说了,现在雇人,每小时17刀!下面小得让人根本注意不到的脚注标示:『17刀包括4刀的暂时提薪,等四月份以后就回到原价了哦。』等于说现在给你可以,但是别指望持续拥有。

至于为什么宁愿关门也不涨薪,我真也想不出,这得要去问关门的那些不在少数老板们。我猜,也许直接关门能拿点政府补助?或者嫌麻烦?

但是情况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呢?这状况是暂时的吗?辞职的人总要再找工作的……吧?

所以下一个问题就是:

那些辞职的人都去干嘛了?没有收入活得都还好吗?

这我从开始就超好奇的!各种查下来,当然是什么情况都有:

  • 很多接近退休年龄五十岁左右的,不就少拿几百块钱的退休金,干脆直接退休了的
  • 在最低薪水工作线的人比较危险,有的人辞了职,到头来只能找到比之前还糟糕的工作,相对技工一点的可能会换到待遇更好的工作
  • 自从新冠以来,创业率也是越来越高,再加上社会美化创业已久,所以也有很多人辞职了去创业的
  • 要么是还有点存款,完全不出门开支又低,这么一搞打点零工也就能活得下来的。很像日本便利店的小时工员工,没有宏图大志,也不求发家致富,只想平凡地活着;自己赚钱自己够用,生病又有社会保险,就够了

至于没有存款的大部分新纪元年轻人,也有很多是拿救济金的:

1. 加拿大的EI,根据之前工作的工资跟工时,最多大概可以拿$2k的月薪,三个月到大半年

For most people, the basic rate for calculating Employment Insurance (EI) benefits is 55% of their average insurable weekly earnings, up to a maximum amount. As of January 1, 2021, the maximum yearly insurable earnings amount is $56,300. This means that you can receive a maximum amount of $595 per week.

www.canada.ca

2. 法国的项目,仅有的两个法国同事也说都用过,都是之前一份工作,好像是自己创业的话,可以拿前一份工作薪水的75%,拿两年的。这真不错!

所以,这情况是暂时的吗?如果新冠一直持续下去呢?我也不知道。下面也只能走着瞧了。

工作,爱好与人生

就像上一篇讲burn out里提到的,有的人不只把爱好想象得玫瑰色一般美好,还觉得哪怕把爱好变成工作,也不该有一天是不愿意上班的。我们在鸡汤与励志传记里学到的都是,如果你爱一个爱好或者一份工作,你生是为它生,死也为它死,每一分每一秒去做这件事的时候都是幸福到冒星星的。

事实上,无论是什么事情,哪怕是最爱的个人兴趣,也有纠结不开心的时候。

除非是真的被压榨,或者是被非人道对待了,否则整个社会对于『永远热爱』的期待也太误导了。

这是爱好。

另一方面,工作上是得拎清,你工作是为了赚钱,公司运作也是为了赚钱,任何在对方不愿意的情况下试图超越金钱关系的手段,都属于心理操控。

至于人生到底是工作好还是不工作好,这就牵扯到很大的『社会怎样才能最优运作』的问题上了。人需要价值实现是没错,价值实现不一定非要在工作里也是没错,虽然我的确相信『类似北欧那种全民基本收入』+『各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是最合理的社会策略:为了价值实现而工作,不同工种待遇差距不特别大,社会税高福利好。但是现阶段资本主义浓烈的社会里,也是只能怎么现实怎么来了。

总有那么一天。

Standard
社会黑暗与光明 | Darkness and Light

US: The Crazy Just Does Not End

First Covid, Making America Great Again indeed:

Source: NYT

It’s like they just don’t care any more.

Now with the capitol attack. It is bad, alright, but the amount of panties people had in a twist, over a shattered self-image of sacred democracy… Seriously. Is one person dying worse than 3,000 people dying, literally EVERY FRICKING DAY? Any single one of those lives, is lost forever. Thousands. Every. Single. Day. What the actual fuck.

Standard
社会黑暗与光明 | Darkness and Light, 读书笔记 | Books

日韩女生

前两天我突然意识到,我有两个 kindle 啊!明明其中一个可以拿来买中国区的书,又便宜,看起来又快,不要太爽。这两天就哐哐下了一吨中文书的样本。

两本,前段时间看的一本《82年生的金智英》,和今天看的《不让生育的社会》,前者是韩国人写的小说,后者是日本人写的研究调查。

看下来心真是越来越沉重。

我以前只是大致了解情况,但也都没有意识到,在女性平权的道路上,中国已经算很不错了。至少,女生上厕所不用担心来自同事的韩式针孔摄像头;怀孕即失业的惨状虽然有,但程度跟日本比那叫一个小儿科。

幸好我出生在中国,至少我的灵魂里没有如此镌入骨髓的锁链,唉。

Standard
社会黑暗与光明 | Darkness and Light

所谓内卷

昨天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知乎问题,问『内卷』啥意思,怎么解释的

基本上就是说,当蛋糕尺寸不变的时候,每个人都更优秀,最后拿到手的那一块并没有变大,但是现在每个人都得超A才能吃到蛋糕了。比如经典的例子,在电影院,有人站起来了,看得更清楚了,搞得所有人都得站起来看电影,更累还没屁用。

前两周正好跟一个国内朋友提到养小孩的压力,说现在小孩压力太大了,各种补习,只为了拿一个正常名额,不拼这些就成了平均线下了。但是入学名额跟好班名额并没有变多,所以水涨船高,最后大多数人出钱出力也并没有占到什么好处,最优秀的还是最有资源的那群人。所以朋友说,就算不想给小孩压力,也很难。

很有意思的是,我想想还真是,国内各行各业『内卷』感就特别重,但是在加拿大好像就没有这么极端,为什么?是人少一点点?还是我没看到竞争激烈的地方?

今天早上正好看到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其中讲『嫉妒』的章节,提到这一段也挺有意思的,说:

本来,乞丐也不会嫉妒百万富翁,只会嫉妒生意比他更红火的乞丐。但是,当阶级固化开始松动,人们可以嫉妒的人也就一下子多了起来。从前,人们只会嫉妒他们的邻居,因为反正他们也不知道其他人过得怎么样。现在信息日益发达,人们突然得知世界各个角落的人活得有多好,但是却不知道怎么活得跟他们一样好。在绝望之中,他们对比他们过得更好的人憎恶有加,但其实那些人跟他们同样迷惘,同样不幸。In despair he rages against his fellow man, who is equally lost and equally unhappy.

所以以前没有这种『竞争不过的无望感』,其实是因为看不到还可以走竞争这条路;现在绝望了,也只是因为看得到路,也就看得清所谓的路其实就是个独木桥,看得清希望有多渺茫了。所以,其实希望渺茫这一点,从来就没有变过,只是以前大家对绝望没有这么清晰的认知而已啊!

失业

而且不得不提到我一直在说的,失业率一定会越来越高的问题。

本来说是以蛋糕尺寸不变为前提,但是事实上,可就业岗位是会越来越少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确,很多行业,包括艺术,其实都可以被程序替代了。以前一个人可以干一个人的活,现在一个人可以替代成百上千个手工业者;而那些被替代的人,很多就只能送外卖开滴滴了;中国是,美国也是。

这样的趋势下,竞争怎么能不激烈呢?

出口

说到底,真的能从社会层面上解决问题的,还是全民基本收入。

但是在那一天来临之前,每一个普通人该怎么办才好?

我也不知道。

Standard
社会黑暗与光明 | Darkness and Light

最后的战役

今天早上起来,因为昨天半吊子的活没来得及做完,于是很想继续工作,想想,大不了今天给做了,周一放自己一天假吧!于是调开vscode跟spotify,把小学时候听的周杰伦全部调出来,从上听到下。

听到最后的战役这一首,突然鼻子一酸。

小学时候听这首歌,只觉得周杰伦是在唱抽象的战争残酷,长大了听又是另一番滋味,果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去年夏天去过台湾,只觉得那儿人都脾气很好,无论大街上爷爷奶奶还是宾馆门卫,对人都很和善。

对于两岸的局势,跟只见一两面的人聊起来,二三十岁的男孩子也拎得很清。有的顾忌着根本不愿意开口,而有的男生笑着说,如果真的打起来,我们这年纪就肯定得上,而且一个星期不到肯定全部挂掉,所以无论怎样,千万不要走到那一步啊!

前两天跟德国同事聊到现在世界上保守自由两极分化,我说,我以为极端分化只是发生在美国而已;对方答:『德国也是,近五到十年趋势很明显,欧洲英国脱欧等等。。到处都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对我来说,并不是完全不能想象的发展。』

年轻的时候,我曾经以为,有的事情很重要,以至于可以为之献出生命。

现在我以为,什么都没有生命重要,一生一次的机会,没了就什么都没了。

就像《麒麟》里写的:

你知道战争是什么吗?你知道一发子弹的造价吗?你知道95的成本吗?你知道一个巡航导弹需要多少人力吗?你知道一发火箭弹值多少钱吗? 你知道战争会让经济倒退多少年吗?你知道那种创伤需要用多少年去平复吗? 一场战争,有多少人要牺牲,有多少人会残疾,有多少家庭将破碎,多少国民财富在瞬间蒸发? 如果你什么都不知道,不曾计算过,就别那么轻易的把那两个字吐出来。

无论世界局势如何发展,真是祈求上天,千万不要以战争来解决啊。。

Standard
社会黑暗与光明 | Darkness and Light

二十五开业三十五失业

刚才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知乎问题,建筑行业的,问:『设计院为什么一直在招人,甚至把学历降低来招人?

而诸多回答意见也大都统一:因为设计院总是一个路数,开掉有经验的人,招没经验的新人,压低薪水肆意加班,年轻人不干了。而设计院也并没觉得有什么好稀罕,把招人的要求降低到『活的、会CAD的』,一切照常,继续。

看下来。。。是不是很像程序员的职业生涯?!

建筑行业的朋友表示『铁打的管理层流水的画图狗』。嘿,换成『铁打的管理层流水的程序狗』完全不违和嘛。

早上边吃饭边跟p说,我本来以为只是程序员一个行业是这样,现在看来,是整个社会的趋势啊。

p说,可是欧美就完全不是这样,这里的用人单位,永远都是想招有经验的,他们永远都在抱怨为什么这么多程序员都是bootcamp刚出来,一个个绿得冒芽;而有经验有实力的人,去哪里都很抢手。

是啊,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中国,为什么更加重量不重质?

难道是因为,物理产品也好数码产品也好,经济增长的大环境下,人们的消费习惯基本是『坏了就换新的,没坏也换新的』,导致产品迭代都太快,数量就比质量重要得多,因为上一批产品还没等到出问题就已经换下一批了?还是因为真正科技主导的产业在中国还不主流,所以大部分劳动力脑力一般苦力就够?或者也许是因为对劳动者的保障不够,所以在『谁都可以加班』的前提下,『加班力』是用人的第一考量因素?又或者,因为用人单位开人的代价太低,所以根本不需要担心不停开人招人的损耗?像法国那种想开人都开不掉的地方,公司要雇人大概也就没那么洒脱了。

可是,全行业都这种做派,这样下去会怎样啊?

大概,只有随着人们消费习惯慢慢收敛、劳工保障慢慢发展,这种质不及量的价值观才会慢慢消退吧!

Standard
社会黑暗与光明 | Darkness and Light

言论自由到底能有多自由?人人平等到底能有多平等?

昨天只大略看样品,不小心买了一本我一般不会买的书:The Liberal Media Industrial Complex。为什么说我不会买呢,因为是保守派写的;其内容大致是说,自由党派的人已经控制了大部分媒体和社交网络,任何『非政治正确』的言论都已经被压抑过滤掉了。

比如书里举例说,『疫苗有一定百分比的致害率,但是有关反对强制疫苗的书都因为抗议,被亚马逊强制下架了』,『社交网络巨头都在过滤所谓的 hate speech,但是他们对不喜欢的言论都可以打标成 hate speech,比如对白人至上言论的打压』,云云。

所以书得出结论——美国的言论自由一点不自由。因为,只有自由党自由,保守党的言论完全被压制。

这本书在亚马逊、goodreads上的评价都是4.5-5之高,而且评论基本都是说『太对了,发人深省;如此多的事实,自由党人没办法反驳』。而且很有意思的是,一本书看下来的感觉,实在很像是在逛知乎类的国内论坛,因为知乎的主流观点同样是,『西方媒体总爱搞政治正确这一套,真是太搞笑了』。

怎样的言论才算危险?

所以我看着看着就在想,美国所谓标榜『世界第一的言论自由』,真的能有多自由呢?纯理论上,到底怎样的言论自由才真的算是自由的呢?任何划定『危险』的标准,是否都是在威胁言论自由呢?

Orwell 在1984里如此描述一种过度敏感过滤的社会状态:

Don’t you see that the whole aim of Newspeak is to narrow the range of thought? In the end we shall make thoughtcrime literally impossible, because there will be no words in which to express it. Every concept that can ever be needed, will be expressed by exactly one word, with its meaning rigidly defined and all its subsidiary meanings rubbed out and forgotten.

或者,难道界定点在于语言与行为的区别吗?理想状态,难道说什么都可以,但是真的只有做出来,才会进监狱吗?

可是,哪怕是在美国,在电影院里大喊『着火了』也是违法的。

所以,界限一定是有的,但是要纯粹的自由,说什么似乎得完全不牵扯到政治。『着火了』是跟政治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谁也没觉得把它给禁了有什么问题。难道界限得在于『跟政治没关系才可以打压禁止』吗?

问题在于,现在越来越多根本跟政治无关的事情,也都变得『政治化』了。

拿这次的新冠病毒说,本来是科学界有一说一的事情,结果到了美国,却变成了白热化的两党纷争。我的美国同事气愤地说,怎么这种东西也能变成政治争论的题目?争到头来,承担后果的还不是普通民众。

前两天twitter也备受纷争,因为它把trump的一条状态给打上了标签,标明其『具煽动性』以及『不符事实』。trump气得好像当天就跑去提了法案,要禁止『社交网络干涉言论自由』。

嘿,可是公众人物发表煽动性言论导致社会动荡加剧,跟在电影院里大喊着火了导致人群践踏,到底有多大区别?

趋势与未来

数据上看,未来是自由党的天下。短期内群情可能上下浮动,因为毕竟保守派大头部队尚且健在;但是长远看,社会总会越来越自由:

一方面,年纪大可能是会越来越保守;另一方面,更加可能的是,越迟出生的人,信息发达的成长环境越会导致自由倾向,而这些人,哪怕到了六七十岁,大部分大概也还是自由派。

哪怕是知乎,近来也有自由萌发的迹象——在一个有关black lives matter的问题下,看得到有人说『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开启嘲讽模式,为什么不可以试着理解一下这种心情』——虽然只是少数几百赞的回答,但是以前这种声音完全不会有。看得到,形势还是在一点点变化的。

矫枉过正

因为自由派相信『人人平等』,所以为了维护一种不存在的『绝对平等』,造成一个问题:对于少数派的『照顾』,是很难把握的一个度。

就拿国内对于少数民族、对男生高考的照顾来说,对普通汉族、女生就很不公平:『凭什么少数民族就可以加那么多分,优先录取?』『凭什么就因为女生平均分比男生高,为了保持院校男女比例,男生的录取分就比女生低许多?』

少数民族,好歹可以说是因为教育资源比不上汉族,照顾得还有点理由;可是女生跟男生,就因为性别不同,凭什么?

哎,这些东西,非要解释,大概只能归结于历史产物。

可是,只要是在相信『人人平等』的前提下导致的『矫枉过正』,我相信,也许我是看不到那一天,但是在遥远的未来,总有一天会慢慢回复到接近真正的公平。

所以,是的,我愿意接受身处多数被劣势的情况。

而保守派之所以保守,大概很大程度上是对此接受不能。这也没什么错,总要有一推一拉才能保证矫枉过正不会太过分,所以,保守派的存在毕竟也是有历史意义的。慢慢地,随着推力的减小,拉力才会相对地减少啊。

我依然相信未来。

Stand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