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好奇心

最近一两年来,我慢慢发现我有个变化:对别人的事情越来越不好奇了。

前两年我还在想,没事做的话以后可以去做心理咨询师,应该蛮好玩的,每天就是听别人讲故事,去帮别人解开纠缠的毛线团,能帮到别人挺有成就感,而且我本身对心理就挺感兴趣的。那时候跟朋友一起做了十六型人格测试,跟另一个也想做心理咨询的朋友一样,都是 INFJ 的 Advocate,据说是最适合做心理咨询的性格。

后来大半年前吧,又测了一次,变成其他类型了,是什么类型我给忘了,但是就是那个时候开始意识到,心理咨询这个职业已经对我没什么吸引力了。前两天正好又有朋友跟我聊到性格测试,今天我又去迅速过了一遍,现在是 INTJ-T 的 Architect 了。好吧~

说回不好奇这件事,以前可是,在大马路上看到有人在哭,都想要去问问你还好嘛,递个纸巾什么的。

然后前两天我约了人,天晚还下雨,路上有个没带伞的女生不知道是想要问路还是什么,刚对上我的眼神,一个不好意思才堪堪出口,我就已经下意识打断对方说,抱歉我赶时间,脚都没缓就继续走,倒把我自己都搞愣了。换作以前,再怎么赶时间,有人需要帮忙,我起码也会先听听对方需要什么再说,能帮到人当然好呀。

对陌生人有好奇心有一个好处,就是认识人起来特别方便。

人总是喜欢说自己的事情,所以适时表示好奇,对方就觉得你对他很有兴趣、也很有被恭维到。而且刚认识的人也不会没话说,因为你真的想要了解这个人啊。所以见第一面而已,就能聊得挺欢,不容易冷场。

我一直以为,对别人好奇是因为我想要了解人性是如何运作的。

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想要了解人性的根本原因是,想要知道这是个怎样的人,然后进而就能知道怎样才能被这个人、乃至所有这样的人喜欢吧!带着一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触角与天线。跟所谓的高敏感人士一样,为什么需要敏感呢?因为需要确保自己的环境与人身安全呀。得保证被对方喜欢,这样心才不会被抛弃的绝望所杀死。

但现在,我好像慢慢变得更偏向,自己本来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就这样展示出来。喜欢我原本样貌的人,自然会被我吸引而来,想要靠近我;而不喜欢我本貌的人,也会自然因此而远离我,本来留也就是留不住的。

这种变化,在画画上也有反映出来。

以前我会纠结为什么这么在乎赞数,又会画一些容易热点的图,比如梗图、卖萌之类的,然后又同时沮丧自己有一部分是为了热度去画这些图。但是过去半年来,越来越变成,就是画我自己想要最终为其所知的图,虽然也许没有卖萌热度高、好量产、攒粉快,但是因此被吸引而来的人,却都是因为喜欢这样的画风才会关注我的啊。如果我最终想要出的就是这些,那吸引到一大群喜欢萌图的粉丝,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想卖都不好卖啊。

现在更容易让我痛苦的就变成,我自己不喜欢自己的图,所以还没发就已经沮丧了,呵呵呵(*¯ㅿ¯*;)。起码,不再是因为别人的看法而痛苦了吧!!因为自己的看法而痛苦好像也。。不。。错。。。。

还有以前看到有人取关会觉得深受打击,现在反倒觉得,啊,这么一来留下的都是精准喜欢我的人嘛,这样才好。

花香蝶自来。

Standard
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社会黑暗与光明 | Darkness and Light

政治分裂

因为一个人持有讨厌的观点,很难把这个人跟他的观点分开来啊。

虽然我也是说,看画难道还要先看画手人品,看文难道还要先看作者人品,去餐厅吃饭难道还要去研究一下厨师人品才可以安心下口?是做不到。但是如果真的得知了这个厨师是个人渣,也是真实的倒了胃口,自己也吃不下去了。

大概十年前世界政治分裂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就因为跟朋友政治观点不同,从本来隔两天就打电话的变成断联,都不记得是大半年还是一年多。哪怕是最后复联了,交流也总透着一股谨慎,不知道哪里又会踩到对方的高压线,交流欲一下少很多。

前段时间跟一个同事闲聊,同事说,有兄弟姐妹的好处是羁绊自动很深,但是坏处是从小到大的历史都背在身上,真有什么过节是很难完全消化掉的。是有点像,这种感觉,很难把一个人分裂成喜欢和讨厌的部分,分别对待,尤其是政治这么体现人生观价值观的事情。

都不想具体描述是什么事情,因为太恶心了,不必再帮忙宣传,也不想以后读来再恶心自己一遍。

所以连带的,这些支持的人,也觉得恶心,明明不知道之前还觉得人不错的。我不是圣人,就事论事做不到。

也许也本来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啊。

Standard
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权力

今天看了几个训狗的视频,发现本来脾气乖乖的狗,某一天开始发凶咬人,都是因为主人性格软弱而且只会溺爱,跟养出熊孩子的原理一模一样啊哈哈哈。

训犬师有一段话特别有意思,说:

只有能控制住它的人才能夸它。如果无法控制的人进行夸奖,那就会显得特别搞笑。相反如果是能控制住它的人,那小狗会特别感动特别信服。

这才是夸奖的含义。

类似猫这种独居动物不一样,但是其实社会性动物都是这样啊。

作为社会性的狗子,它就是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主人,才会感到安全。记得以前在相关的书上看过,说熊孩子之所以脾气暴躁,其实是因为害怕。因为不敢强势的父母,其实是在向小孩表示,他身边并没有足够强大可靠的人可以保护年幼的他,他只能自生自灭。所以熊孩子的熊,其实是一种出于生存焦虑,对父母弱小的反向补偿。

光温柔是没有意义的。

没有强大作为基底的温柔只是懦弱而已。

Standard
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第二生

前两天看完一本讲抑郁的书,日本人写的,叫《抑郁的力量》,有一段提到说:

我诊治过很多抑郁症患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意志力和忍耐力极强。对此,大家可能感到很意外。这个特征意味着头脑的控制力极强,它会强制性地向内心和身体下达命令,完全忽略二者的投诉和反抗。因此,富有责任感、奉行完美主义、为他人着想的人群,都极易陷入抑郁的深渊,这种情况相当多见。

其实就是无视自己的情绪,作为一个沙包和海绵去包容和消化别人的情绪。身体本身被无视,长此以往,就只能采取最后的措施,开始罢工反抗。

今天跟朋友聊天,提到一段特别有启发,就是之所以有的人可以随时生闷气发脾气,是因为把脾气发出去换别人来承担,自己就轻松了,这是一种正反馈。而有的人则不敢生气,表达不满时候都要温柔有爱,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其实是因为从小一直在承担作为情绪垃圾桶,这样负多年反馈下来,当然不敢主动生气。

记得以前被人说过『提意见的时候很温柔,特别容易让人听得进去』。

如果这是主动技能,可以选择性释放的话,说得好听倒是『太会说话了』。但如果这是被动技能,不放不行的那种,说得不好听可不就是『不开心的时候还在担心别人会不会不开心』哪,天可怜见。

不敢生气的人,从小父母之中就至少有一个这样的人,生闷气等着别人来哄,或者一不开心就全家低气压好几天,不解决的话只能在低气压里,喘不过气地去挨过这几天。这样的人发脾气的正反馈在哪,因为脸色摆出去了,让别人不舒服了,自己慢慢就气顺,爽了。这样的父母,好不容易全家乖顺几天哄开心了,怎么敢让他再有一点不开心,不是自己给自己找苦吃吗?

但是,一定程度地表达负面情绪其实是一段关系健康的表现。

只是,得双方都能气得出来,生气一方自由地表达不开心的情绪(并被对方承认看见情绪)之后,不要为了摆脸色而持续摆脸色(通过把负面情绪转移给垃圾桶而达到自己消解郁气的目的),而是跟对方有来有往地交流,向着解决办法的方向走。

所以太怕别人生气的人,为了练成『能自由表达不开心』的终极目标,得脱离『生气的时候还怕别人生气』的极端,能努力向『让你不爽我就爽了』的极端挣扎着爬出一步再说。目标是『就是要让对方不爽』的话,突然也就不怕让对方不开心了。

然后聊完,我就当场去给这两个月生气都没给对方回信息的朋友,发了一条长长的『让你不爽我就爽了』的信息,把所有的『抱歉这么久没回信息』、『所以我希望我们以后可以』之类的内容全删掉,不考虑对方的感受,不讨论解决办法,纯生气,就是要让对方知道我有多不爽。然后突然,这么久都一直觉得『郁闷但又没难过到哭出来那个地步』的感受与情绪,突然就从眼睛里不停地流出来,哭一会儿身体就慢慢放松下来,不再觉得烦闷愧疚了。

所以说情绪不表达不看见,就只能郁结在身体里啊。

书里还有一段挺有意思的:

现在,依然有很多人认为抑郁症不可能真正被治愈,非常容易复发。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致力于让患者回到原来状态的对症疗法的极限,这种疗法的底层逻辑是认为,痊愈等于回到原来的状态然而,真正的痊愈不是『修理』,而是『重生』或『新生』等深层次的变化,我将这种变化称为『第二次诞生』。

人们『家里蹲』的状态就相当于小鸡在蛋壳中的状态,他们在保护自己不受外界伤害的同时,准备让新的自己诞生。身边的人如果把闭门不出的状态看成坏事,从而强迫抑郁症患者出门,那么就可能阻碍他们『孵化』的过程。在患者尚未进入能自己主动采取行动的阶段时,劝他们出门或运动就相当于催促他们在还没发育好的情况下就『破壳而出』,这必然无法得到好的结果。小鸡必须在坚硬外壳的保护下才能逐渐发育成型,当成长到不需要外壳保护的时候,小鸡就会主动破壳而出,于是发育成型的小鸡就此诞生。

『重生』或『新生』的过程,就相当于孵蛋的过程。

痊愈不等于回到原来的状态,其实就是说,如果你从被身体强制暂停的抑郁中苏醒走出来,却依然要走回原先的生活模式去,想要回到以前所谓的『正常状态』,那么一切抑郁的触发条件都没有改变,爬出来继续往悬崖边走,一定还会掉下悬崖。

所以,允许自己破壳出来,变成一个不一样的人吧。

回到初生的状态。

爱乐乐,爱气气,为无聊与好奇所驱动。

Standard
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不要用爱控制我

今天出去看viff的电影,开场前边啃三明治边看这本书《不要用爱控制我》,看回来觉得有点震惊。很多事情,跟人相处起来不舒服,原来都是别人在试图控制我。

为什么只有亲近的人才会口无遮拦,因为关系近到了一定地步,控制者就下意识想要让对方不要太独立,这样对方就会只能依赖自己多一点,就不容易离开。如果敢跟刚认识的人这么搞,人家立刻当你神经病,马上就拔脚走人。

说说我经历过的控制:

把我的点子当成自己的发表

前几个月认识一个同好,加了好友,聊天嬉笑之间我提了一个在考虑画的埂。隔天发现对方转头就发在状态里,提也不提出处,完全是一副老子就是原创的态度。当时只觉得心理一埂,不大舒服,后来慢慢断聊了。主要是,对方前段时间刚刚大笔墨鞭笞别人抄袭他,撕了很多天的逼,我还友情支持了两句嘞。

看到书里提到,有时候同事或者老板,非但不会攻击人,还会采取相反的做法,把别人都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把别人的点子理所当然当成自己的,总之知识产权都是自己的,因为根本没有把别人当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书里称这种控制者为『压抑型控制者』。

故意冷淡我,让我难受

高中时候的朋友,一段时间聊得满开心的,有一天突然不理我。表现得很冷漠,当我问怎么了却冷淡回答没什么。上着课我都难过得哭了,然后对方终于满意回暖了。我怕了,断了。这事多年后还有后续,前两年还把对方加了回来,试图聊了一次。这么多年了,万一人变了呢?但是。。surprise surprise,对方旁敲侧击的傲娇性格依旧。遂彻底放弃。

动漫游戏里这种角色挺好玩的,我的确被吸引。但是现实里还是算了。真的,我一丁点drama都不想要了。

被拒绝会生气

是一种控制欲的表现,因为泰迪熊是不应该拒绝自己的。明明应该在家里乖乖等自己回来,自己提议做什么就立刻高高兴兴一起去,才是关系好的表现。我怎么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偏好,怎么可以把自己的喜恶放在对方的需求之前?

正常被拒绝的人,把对方当个独立个体的话,不应该是想办法讨论出一个两人都可以接受的方案吗?生气是几个意思想怎样啊???气我怎么可以不把自己的需求放在后面??

死不承认做过的事实

前段时间跟人对线,终于提到很久以前,对方做过很过分的事情,对方问都没问细节,第一反应是强力驳斥我在说谎,山崩海啸式。因为面对事实意味着我脱离了『泰迪熊』的无害角色,威胁到了他完美的自我形象,事情就脱离控制了。

除了他心目中的『世界应该怎样』,『我是什么样的人』,『你该是什么样的人』,任何威胁到这些定义的信息都拒不接受。这也就包括:

从来不问我的喜好

从来不会问我的看法,也从不主动了解我的喜好。重要的不是我真实是什么样的人,而是我应该是什么样的人。

真实的我,在他心里,真的存在过吗?

我不知道。

贬低我,随意对我下定论

『任何时候,当被控制者表现得可信、独立和真实时,控制者就会感到这是对关系的威胁,因而他们会尽力消除这种威胁,从而制止所有分离的倾向。』

所以最好是,轻描淡写让我觉得自己不够好:『啊?原来你不是xx这样的人的吗?』

重点是『轻描淡写』:

『当一个人给别人下定论时,扭曲现象就出现了。例如如果我说「我饿了」,有人却反问我「怎么可能呢,你刚吃没多久」,他们扭曲了我的感受,我就好像站在一面哈哈镜前。他们没有觉得这么做有什么不妥,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所产生的后果:这样的「小事」堆积起来,慢慢让孩子产生被动式人格分裂,让孩子的精神边界破碎,无法信任自主感受。』

有的时候跟人聊天,对方说两句动不动就是各种定义跟标签。与其说对方是心怀恶意,不如说他们不这样『拉家常』,不问『婚否』、『生否』就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聊的了。

那能怎么办呢,只能拉开点距离。没什么理由好找,不愉快不靠近就好了。

我自己

其实想下来,我之所以对这种人如此敏感,同时又感到被他们吸引,是因为看到了从小长大父母身上的影子。而我自己有时候,下意识也会身边人做出控制性行为。

最经典的家庭式控制,大概是父母不希望孩子离家太远,并反复以此哀叹。从什么时候开始起,这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几千年了吧。如果不是跟p妈聊天,我都不知道有的父母就不是这样的。

她会坦诚说:『我好想你们!有时候周末p打来电话,我都说不出话,因为想念太痛苦,情绪太浓重。』但是她也同样会告诉我:『对我们做父母的来说,重要的是你们俩的幸福,虽然我们相隔很远我很伤心,但是我不可能因此就要求你们不要远离我。我们有彼此、有兄弟姐妹、有朋友,如何照顾自己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不是你们的责任。』

这种大逆不道的话,在中国是不大可能听到父母说的。在传统儒家文化里,不说『养你何用』,只说『养儿防老』就已经算客气了。

人是拿来『用』的啊,不是需要尊重的、有自己想法与选择的、还需要商量讨论的,独立个体。

我为什么一个最多一两个月就要下头的人,这么多年下来却越来越喜欢p,很大一个理由就是,我就从来没有遇到过他这样,心越来越近,但是一丁点都不想要控制我的人,也不预期我成为任何形状的人。p因为我强大而开心,但又从不要求我优秀。我掐指甲之类的各种怪癖,他看在眼里从来没提过一嘴,除非靠在一起看电影我搞动静太响了。。只要不妨碍到他,我做什么就不是他的事。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是我自己的事情,自己的决定,他一点想要影响我的偏好都没有。

相处得越多,越发现他爸妈也都是这样的人。他之所以是这样的人,原来是有道理的啊。

希望我也能成为这样的人。

Standard
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怒气值

突然发现最近写的都是生气的事情,哈哈哈。

以前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会自己闷着,反正闷两天也就过去了,开心的事情才拿出来分享拿出来写,下意识希望自己可以是一个戾气淡薄、时时平静温柔的人。

但不开心的事情又不是不想就化作一股青烟了,该膈应的还是膈应啊。

给自己打出一副温柔淡然的壳子,除了避免给别人造成情绪负担以外,对我自己有什么好处吗?

怒气值并不会凭空消失,不是对外就是对内。告诉自己,不气不气,我不在乎,不跟他们计较。然后没有发泄出来的怒火,都在日积月累中憋成内伤了。

所谓『怒火攻心』描述的不就是这样,表面大度,内心淌血。

允许自己生气这个变化,也就是今年慢慢有的。以前总觉得,生气没必要,因为生完气还不是得去解决问题,不如直接跳过这一步,去解决问题就好。这么想我还真的就把自己训练得一点都不会生气,只会难过,只有冷淡,就好像我的厌恶不存在似的。现在我觉得,生气是解决问题之前不可忽略的重要步骤,因为向外宣泄了内心的攻击性,向内表示『我的情绪和想法也很重要』,让人有一种『我还活着』的生命力之感。

一个随之而来变化就是,现在遇到跟人不开心的事情,虽然第一本能反应还是『我是不是做错了』,但随后迅速就反应过来,意识到『明明是对方的问题』,而不再陷入长久的自我鞭挞之中。

还有一个相关的变化,也是关于跟人关系的。

之前有个朋友说『要向宇宙索要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宇宙才会给你!』让我很好奇。我想,我到底想要什么呢?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深深在乎我的人』。后来慢慢发现,我越在乎『对方是否非常在乎我』也就越不在乎偶尔来自陌生人的奇葩恶意,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我需要在乎的目标群体。这说得好像绕口令哈哈。

越来越在交往中只在乎『deep connection』,眼里看到的深度链接自然也就越多。问宇宙要,其实是让自己主动去关注这件事,以前虽然有是有,但是主动关注以后才会发现居然还不少。所以说所谓的吸引力法则,其实都是关注不关注的区别。

扯远了,扯回来。

多了怒气值这一栏,生命更加鲜活生动了,可气可贺。以前让我跟人对骂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现在甚至有点摩拳擦掌。。=v=

怒火,是浴火重生的火。

Standard
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当一当坏人

以前总是怕错,想要当好人,反复考虑怎样才是对的,道德制高点都让我占了。

现在对圣人越来越不感冒,觉得也要偶尔当一当坏人,允许别人因为道德高尚而快乐,让风水轮流转一转。不然就像跟只知道付出不知道接受的人在一起感到鸭梨山大一样,总是自己当好人,别人也被『我善你恶』投射得挺难受。

想要善良礼貌宽容大气不是错,但遇事除了大度以外不允许自己有其他选项,那就是有毛病了。

要练习自得自私做小人的能力啊。

呵呵呵 =v=

Standard
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如何讨别人喜欢

继续前两天的闲扯。

前段时间都不记得在哪本书里(也许是武志红?)看到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说你如何取悦别人、如何让喜欢的人也喜欢自己、如何让讨厌的人远离自己,这些都是被爸妈训练出来的。

换句话说,也就是『不一定是真的』。

比如说如果爸妈特别鼓励孩子优秀,越优秀就越表扬,考砸了就没好脸色,那孩子遇到喜欢的人就觉得,啊只要我再优秀一点他就会喜欢我了,如果他不喜欢我一定是我哪里不够优秀。比如说如果爸妈特别鼓励孩子独立,孩子独立就给予表扬奖励,那孩子与人交往遇到困难就觉得,只要我再独立一点对方就会喜欢我了。

好玩的点在这里:

不同的爸妈可能鼓励的是完全相反的特性。

比如有的爸妈可能鼓励的不是独立,而是依赖,你越会撒娇示弱求帮帮,爸妈就越疼你。这样长大的小孩,跟人相处产生矛盾,哪怕是过于依赖对方造成的矛盾,他都会试图用『更加依赖对方』来解决,因为他下意识觉得对方不满意是自己还不够『依赖』,所以只要再依赖对方一点对方就会喜欢自己了。

所以:

你下意识地去示弱、展示自身问题来接近喜欢的人,就会吸引到喜欢别人示弱、爱照顾人的治愈者。你下意识地去示强并表达自恋来吸引喜欢的人,被吸引到的就是慕强、喜欢依赖别人照顾而生存的人。

而你父母八成就是这样的人。

更有趣的点是,很常见的是同一对爸妈,对待不同的孩子可能会有不同的期待。比如期待长子承担责任照顾家事让自己有安全感、期待幼子撒娇示弱让自己有权威感,这样各种需求就在不同的孩子身上得到了满足。

再扭曲一点的是,同一对父母对同一个孩子可能有相反的期待,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父母。比如,既不能强大(不能比我强比我对,让我感到弱小),也不能弱小(怎么这么没用不能给我们安全感、让我们觉得父母做得很失败),所以孩子就长得尤其拧巴,左也是一巴掌右也是一巴掌,就既要很优秀(说明我们做父母的厉害)同时还不能得瑟(不能爬到老子头上),整个生命力都被压抑,情绪都是平的,发生什么事都会先攻击自己。相对应的,孩子的情绪在父母这里是不存的,无论是好是坏都不重要,重要的都是父母的情绪(丢脸了,骄傲了)。他的情绪是透明的,他作为一个人也是透明的。他不被看见,因而也并不存在,他存在的价值就是作为父母(长大以后变成身边人)的情绪调节器。

扯远了点,再说一次中心思想。

你觉得自己怎样就会被别人喜欢,怎样就会被人讨厌,那都不是真的。

只不过是你从小长到大,十几年每年三百六十五天,都被训练『如此这般才能被爱』,所以本能这么觉得而已。

而如果你按照自己的下意识去讨别人的喜欢,只会吸引到像你爸妈的人。

所以结论就是:

做一件事没必要去考虑别人会不会喜欢、会不会讨厌。只要意识到,我的本能都只对这一小搓人有效而已。那么自己想干嘛干嘛就好了,吸引到的人,就不多不少,正好喜欢你原本的样子。

Standard
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表达心情

昨天在想表扬的事情,今天正好看到另一本书育儿里提到同样的事情,跟最近在看的另一本讲公司管理的很像,说要学会高效。高效就是说沟通的时候,用真正有用的方式:

我做小学老师的时候,认为孩子只要多表扬就可以,所以每天都努力去发现孩子们的优点,并给予表扬。对捡起垃圾的孩子,我会说“真是好孩子”;对坐姿正确的孩子,我会说“真棒”;对考了100分的孩子,我会说“真聪明”……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每天都充满了活力。

但是,渐渐地,班里的状态变得越来越奇怪了。

“老师,我把垃圾捡了!”
“刚才扫除的工具乱七八糟的,我把它们整理好了。”
“我把教科书借给同学了。”

孩子们开始变得什么事都来向我汇报,同时还会说“我做××了呢,我棒不棒”“我是好孩子吧”……这个时候,我意识到了问题,并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孩子们的行为,并不是出于想这么做,而是为了受到我的表扬。证据就是,如果我一天不在班里,第二天班里就会满是垃圾。没人表扬就不做,这种状态可不妙!

于是,我开始改变方法,不再单纯表扬,而是向学生表达我的心情。

孩子捡了垃圾,我说的不再是“真棒”,而是“班里干净了,心情都好了”。孩子整理了乱七八糟的扫除工具,我会说“谢谢!帮了老师”。友善对待同学的时候,我会说“好感人啊”。我开始避免使用“真棒啊”“好能干”“真聪明”之类带有评价色彩的语言,转而使用“谢谢”“帮大忙了”“太开心了”这种能够表达心情的语言。

一段时间以后,从孩子口中也听不到“我棒吗”“我厉害吧”这样的话了,并且他们也开始发自内心地行动了。

《父母话术训练手册》

为什么表达心情有用呢?因为它帮助两个人建立链接,而体验爱才是自主行为的动力:

约翰·贝曼博士说:“一个人联结了渴望,就跨越了行为问题。”

比如,当父母体验了“爱”,也就愿意为孩子付出,甚至愿意奋不顾身地进入火场救孩子。在孩子身上也会有同样的体现。当孩子体验了自由,就愿意为自己负责任了,这是自律形成的重要因素;当孩子真正体验“爱”,也就愿意彻底改变了。但是现今的教育,关于自律的养成,多半仍是利用强制、讨好、交换或者恐吓等负面情绪,养成孩子的纪律,这样容易让孩子在失落、受挫折、焦虑时,逐渐意志溃散;关于爱的教育,多半是让孩子“知道”爱,或者因爱而心生愧疚,而不是体验爱。

有人问我,一个抽烟的人,会因为联结渴望而决定戒烟吗?我的答案多半是肯定的。一个抽烟的人,在认知上了解身体的价值,但是并未体验那份价值感,那意味着没有“联结”渴望,并不会产生戒烟的行为。当一个人罹患肺癌,看到健康检查报告当下,可能感到身体的重要,也就体验了身体的价值,因而选择戒烟了。当一个抽烟的人恋爱了,因为另一半不喜欢烟味,可能决定戒烟,因为体验了爱。当一个抽烟的人要当父母了,常是戒烟念头最强烈的时刻,因为孩子的诞生,让父母体验爱的联结。

《心教》

所以表达自己的心情,而不是给对方做评估。

当两个人互相表达心情,他们的灵魂是平等的。因为心情是主观的,每个人真正能够了解的,只有自己。

我很喜欢看讲各种关系的书,恋爱故事尤其有意思。都不记得是看的哪本讲伴侣沟通的书里就提到说,负面沟通的时候不要说『你做了xx的事情,是xx样的』,而是要表达自己的感受『我很难过』。

无论是跟同事,跟朋友,跟伴侣,跟小孩,还是跟自己内心的小孩,都是一样的啊。最有效的沟通反而是温柔的,表达自我情绪的。

Standard
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陪伴

看到书里一段话觉得超有道理:

陪伴就是愿意花时间跟你在一起,并说一些让你舒服的话或者做一些让你舒服的事。并不是旁边有个人就叫陪伴,不然,一只老虎在那里追你,你也可以说被陪伴了。感到被关注、理解、重视、尊重等亲密感的前提下给予的陪伴才是你想要的陪伴。

想起以前认识的同事,爱开拿别人开心的玩笑,别人不爽还会说『怎么这么开不起玩笑』。

只有被治愈到温暖到才是陪伴啊!

Stand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