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怪兽 | Kids, 用心爱自己 | Love Thyself, 读书笔记 | Books

一个人的自信来自哪里

这段时间一直在断断续续考虑这个问题。起因是跟朋友讨论到小孩教育的事情,朋友说,即使在大城市生活,也决心不要让小孩感受到竞争的压力,成绩什么无所谓,上学的时候交到好朋友还比较重要。

然后我就在想,如果拒不参与竞争的话,那小孩不会在成绩、课后之类方方面面都落后于同龄人吗,会不会容易自卑?小孩的自信该从哪里来呢?

今天跟同事聊天,聊着聊着我自己也大概梳理出了我的想法,简单来说:

一个人的自信来源于对系统的不信任。

爱的条件

因为这段时间的思考,我回头在看之前旅游的时候看过的一本书,school of life的on confidence。书提到说,有的人太容易被别人的看法影响,被随便哪个陌生人骂一句也能难过一个月,其实都是因为对外部世界太信任了。

比如,本来觉得自己坏掉的旧手机挺好的,去手机城转一圈就被忽悠买了并不需要的最新版本;比如本来觉得哪本小说挺好的,结果看了著名书评人的负面评论,就开始隐约觉得这本书好像是不咋样啊;比如得知警察调查了哪个朋友,就觉得大概是朋友犯了什么事。

这些人从小长大,父母对他们的态度大概也是一样:如果小孩得了奖状回来,父母就扬眉吐气的;如果成绩表现差被喊家长,父母就觉得这小孩没出息,骂一顿还算好了,就怕父母只默默失望着。因为,小孩都能感受得到的啊,父母爱的标杆在哪里,他会意识到,一个人是否被爱,是有条件的。

孩童时候,父母是小孩唯一的情感联结,也是安全感的唯一来源,所以无论父母爱的标杆是什么,小孩都会下意识竭力去满足。

但是,这标杆是什么呢?条件是什么呢?

他小的时候学会了观察父母的态度,长大以后也会继续观察身边人的态度,去揣摩每个人爱他的条件。所以,别人的意见很重要;因为不看别人的意见,他怎么知道这标准在哪里,怎么知道自己做的好不好,怎么知道自己是否值得赞许?

对被认同的渴望太深,总想要达到某种标准来证明自己,也就成了它的奴隶,失去了自由。

信任的条件

相比因有条件被爱而必须察言观色的孩子,被无条件地爱着而长大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就能分得清人与行为的区别。也许小孩成绩是差,但不代表他就是个坏小孩;做错了事,就事论事就好,下次改正,这一页翻过去就得了。即使他方方面面都是个彻彻底底的普通人,他永远都是父母的孩子,都值得被深深地爱着。

这样的孩子,从小不必观察父母的脸色、揣度他们的标杆来维持情感联结;长大也同样不必对他人察言观色,因为他们的安全感自内而生,并不来自于被外界肯定。

系统跟别人,有的时候可能是对的,但大多数时候也可能是错的。系统也许建立在好的出发点上,但是一定有各种问题;而且系统是由人组成的,人总归是人,不是神,该有的情绪毛病动机过错一样不少。陌生人对你破口大骂,也许真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事,但是更可能是因为他自己的既得利益受到影响、自己安全感与价值观受到威胁;或者他本来想要靠近你,但却被拒绝,从而心生恨意;或者他只是今天出门踩到狗屎,心情不好。

要相信另一个人的看法,你得先能信任这个人两点:信任这个人的动机与出发点是友善的、信任他的价值判断与能力。

而大部分人与观点并不是。

默认从来都该是不信任。

自信的来源

所以,小孩需要的也许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但我们既然已经是成年人,自己可以是自己的父母,自信该来自于哪里呢?

两方面。

一方面是关系上,以前缺失的无条件的爱,总得一点点补回来,所以尽量少与审判性的人在一起花时间。只有自己安全的人,才有能力以一颗宽怀的心去爱别人,而不会有意或无意以条件相要挟。刺激性的关系也是一种毒瘾,不过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另一方面逻辑上,来自于这样的认知:

  • 无论能力财富地位,人都不是神,其情绪动机千秋各色,自然会有各种观点
  • 所以,对社会、系统与他人的每一个观点,默认是不信任,除非证否
  • 只有自己过滤处理后的信息,才对自己有参考价值

到头来,没有谁可以替我思考,所以,相信自己。

Standard
小怪兽 | Kids, 读书笔记 | Books

虎妈

前两天看的《优秀的绵羊》里作为反面教材提到的一本书,《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今天早上给看完了。书写得挺搞笑的,其中一个很好玩的梗:美国人读完这本书,都觉得这妈妈简直严格得像个魔鬼;但是在中国,中文翻译的版本却被当做『美式自由教育』的典范。

因为我从小长大基本也都是优等生,爸妈也很典型地让我学各种乐器。我看着,乐着,一边在想,让小孩优秀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优秀的确有助于提高自我评价,但不是第一名就会自卑吗?倒数第一的学生,比起不倒数的人,自卑的可能性会大多少?大人的成就感,也许大多数情况下来自于工作;那小孩的自我成就感,可以建立在哪些事情上呢?其实只要某一方面有特色就不会有太大问题,比如特别擅长社交?唱歌特别好听?烘焙特别好吃?

一个人,在没有推力压力的时候,总会慢慢滋生出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做得久了,也自然会开始有点特色。

但,如果小孩喜欢的是打游戏、刷手机这种,只消费不创造的东西呢?有限制的话都还算种健康的爱好,但是如果一天到晚只想着打游戏呢?这种快乐,与其说是一种向往美好的快乐,不如说是一种自我麻醉的快乐。这样的快乐,会让人觉得有自我价值感吗?

就像赌博吸毒是一种跟性格有因果关系的爱好,应该也是在大大小小的创伤应激下才会整天除了打游戏什么都不干吧?

现在我是觉得,无创伤有好奇的情况下,自然会对某种创造性活动有点兴趣;而无论哪方面有特色出自豪感来,都够健康长大了。

Standard
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读书笔记 | Books

《优秀的绵羊》

因为新冠的原因,今年假期都没怎么用,于是这个月请了假,打算年底好好休整一下,想要慢下来,多给自己一点思考的空间。

昨天看了一本挺有意思的书,叫《Exellent Sheep》,一位前耶鲁教授写的,讨论哈弗耶鲁式精英式教育的劣处:

  • 首先,能进入这些精英学府的都是一种特定类型的人:竞争性强、结果导向。他们想要在科目拿A,大部分不是因为对课题感兴趣,而是因为想拿A。
  • 然后,进入大学以后,环境压力与社会期望会继续逼他们走上『精英』的道路:无论专业,绝大多数毕业生都会从事法律、医学、金融三大类职业,因为去摩根斯坦利类的公司才是『会被羡慕的成功人生』。

纯本能来说,『被人羡慕』的条件就是『稀有』。无论钻石还是法拉利,如果人人都有,也就没人羡慕了。所以,作者提到一个很好玩的例子,说,在精英大学,你想要鼓励别人参与某个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规定只有少数人可以拿到参与资格——这么一来,本来没人干的事情就一下子变成炙手可热的香饽饽了。

这意味着,『被人羡慕的路』,只有少数人能走。一旦脑子里有『我优秀到被人羡慕』的信念,就只能继续逼自己往前走,一辈子都得走『被人羡慕』的路,无论路有多窄,因为必须竞争稀有资源造成的压力有多大,无论这条路上成功的定义有多狭隘。

下贼船

所以,出口在哪里?

因为社会压力对人的影响实在很大,与其待在竞争性强的群体里努力独善其身,更容易的选择是,直接跳到竞争性弱、友善度高的环境中。

我说『更容易』,其实站在悬崖边,下决心跳下去才是最困难的选择。

人毕竟是社会性动物,对于『稀有』与『被羡慕』的追求实在是深入骨髓,所以要自己迈步从这条路上走开,还是需要一定勇气的。好消息是,一旦离开了这条路,压力——尤其是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就突然少很多了。

一体感

过去五六年各种经历,我现在越来越觉得,人有多快乐取决于他能把别人多当成『伙伴』而非『竞争对手』,也就是说,取决于他有多能够『把外部世界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对世界能有多少『一体感』。

基努里维斯说过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话,说,我不想生活在一个善良被当做弱点的世界。但,我挺尊敬的一个人也曾经说过,kindness is an acquired taste.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友善』的确是反本能的,因为,希望别人好、帮别人照顾幼崽的人,自己更容易绝后嘛。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只有一个群体内部相互友善,他们的存活概率才会比另一个群体高。所以,『排外』,通过建立共同敌人来加深联结,其实也是一种本能,无论是层面是小组、村子、城市,还是国家。

说是这么说,但人也不纯是动物本能,而本能很大程度是可以被意识覆盖的。欣赏的价值是可以获得的,就像罗素说的那样,反复思考,把它从意识镌入到潜意识,它就会成为你的一部分。

自定义

所以,我想要在大脑里镌刻下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对我来说,能够让我自由生活,不被外界定义的,怎样才算是『成功』?

  • Concentration,专注度
  • Curiosity,好奇心

自勉!(๑•̀ㅂ•́)و✧

Standard
社会黑暗与光明 | Darkness and Light, 读书笔记 | Books

日韩女生

前两天我突然意识到,我有两个 kindle 啊!明明其中一个可以拿来买中国区的书,又便宜,看起来又快,不要太爽。这两天就哐哐下了一吨中文书的样本。

两本,前段时间看的一本《82年生的金智英》,和今天看的《不让生育的社会》,前者是韩国人写的小说,后者是日本人写的研究调查。

看下来心真是越来越沉重。

我以前只是大致了解情况,但也都没有意识到,在女性平权的道路上,中国已经算很不错了。至少,女生上厕所不用担心来自同事的韩式针孔摄像头;怀孕即失业的惨状虽然有,但程度跟日本比那叫一个小儿科。

幸好我出生在中国,至少我的灵魂里没有如此镌入骨髓的锁链,唉。

Standard
读书笔记 | Books

简爱

这段时间在重听小时候看过的小说,傲慢与偏见,简爱。小时候看的当然是中文,尤其是简爱,真是看了好多遍啊!现在同样的内容,在英文里听起来,又别有一番味道。

当然,我口味也是变了很多。小时候看罗切斯特先生骗简爱说他要结婚了那一段,只觉得情节曲折,现在看就觉得这人实在是太操纵人了。从客人来晚会那一段就开始,拼命作,想要让简爱嫉妒,写在小说里还得算是美好的恋爱情节;换现实里谁这样作简直要吓死人啊,别说要跟他结婚,跟他做朋友都抖三抖。

以前跟花菜聊过这个,我说大家最好有话直说,怎么有话不好好说误解来误解去还能被当成一种浪漫了呢?

他说,文学里跟现实世界总是不一样的嘛。

Continue reading
Standard
生活感想 | Life, 读书笔记 | Books

有困难才有希望

这两天早上在继续重读罗素的书,今天看到这一段觉得特别有意思,大意是说:

我也经常觉得人生虚无,一切毫无意义。而我回头从这种情绪中恢复过来,一般并不是靠哲学思考,而是靠生活需求所迫。比如,如果你的小孩生病了,你怎么也不会觉得虚无;管他生活有没有意义,小孩生病总得治好啊。

同理,有钱人经常会有这种「一切毫无意义」的情绪,但要是他们真的失去了财富,也就不再会觉得下一顿饭在哪里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了。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虚无式的情绪,是因为衣食住行类的基本欲望太容易得到满足了。The feeling of vanity is one born of a too easy satisfaction of natural needs.

人这种动物,就像其他动物一样,习惯于生活中一定程度的挣扎与痛苦。而当人因为财富或权力,得以轻而易举就实现其所有欲望,the mere absence of effort from his life removes an essential ingredient of happiness.

而当一个人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他其实也并不是很想要的东西,他就会得出结论:实现欲望无法带来快乐。如果这个人同时又是个哲学家,那么他则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生无望,注定痛苦。因为即使是那些拥有他所希冀的一切的人,依然是不快乐的。

但他忘记了一件事:To be without some of the things you want,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happiness.

很有意思,所以生活没有困难才会真正失去快乐的希望。

所以做不到的事情不需要放弃说『我其实没那么想要』,或者『得到了也没什么意义,我也不会就因此从此幸福了』,而是把这些困难当成获得快乐的机会。所以,正相反,要给自己的欲望煽风点火,从可有可无到激动不已,生活才会有趣啊!

而且拥有强烈的欲望与情绪,超难得的。

我以前跟p说,为什么我看哪都是问题,都需要解决,有时候觉得好累啊!但是没有困难才是真没戏开心了,这么看来,看哪都是问题,那说明到处都是快乐的机遇啊 ☆´∀`☆~

Standard
恋恋笔记 | Love Diary, 读书笔记 | Books

《天神》

因为在哪儿看到月上重火电视化的消息,这两天突然萌发了浓浓的怀旧情绪,光速看完纸大的两本书,《奥汀的祝福》跟《最后的女神》。

第一次看作者的书,看的是《天神右翼》,记忆中那是人生中第一次连续好几天看书看痴到忘记现实,然后好几天都食不甘味魂不守舍。

这两天看北欧衍生两本书,这种剧也好小说也好,看下来只觉得。。。。我是老了啊啊啊!!

这种『因为错过五分钟而错过一辈子,然后宁可被误解恨一辈子也不愿意开口解释清楚』的深情,现在年纪大了,真是已经完全欣赏不来了。读到这种剧情,只想向书中人物慷慨赠予一个巨大的白眼。一个也好两个也好,故事人物全都是这种死不开口,好不容易开个口还口是心非的作界大佬,会人生幸福才是有鬼了。

电视剧也好,小说也好,又不是只有人作才有剧情可以写,比如之前看的《天才基本法》,其中人物脑回路就很正常,也优秀。拜托,生活本身已经可以很纠结,普通人要努力生活就已经很有事情可以写,不必日日大雨瓢泼下跪还是甩耳光的。

唯一的优点就是偶尔看看情绪过山车的小说,剧情抓人还是很抓人;就是对于这种天天搞事情的虚构人物,实在喜欢不起来,哎。

Standard
读书笔记 | Books

Blinkist 使用感想

之前试用的 Blinkist,现在两三周用下来,发现收获还是不大呀!

最主要是,没有在一本书上投入时间和精力,这个过程在自己身上大脑里留下的痕迹也相对的没多少。所以十五分钟听完一本书,说了什么转头就忘。

现在回头想想,一本书自己看完,最后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通常不是『整本书说了什么』,而是各种有趣的案例、作者讲的一两个奇怪的笑话、作者说话的口气,面对生活的态度……真正『本书的主旨』之类的反而很少去想。

Blinkist 听完,就好像吃过零食,好像有点味道,又没饱;没消化,所以也没什么思考,完毕也并没有看完一本书的满足感。而且在 app 上又容易跳来跳去的,反而觉得更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了。

还是回头拥抱老派的 kindle 吧!

Stand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