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想搞笑的时候,还是很搞笑的,啊哈哈哈哈
- Eliezer 真的很会写 dark lord 类的角色啊,形容太入味了
Author Archives: Xiya
俄罗斯黑客
公司因为面对全球招人,很多开发都是俄罗斯人。我记得哪次一个个数过来,员工人数最多的好像就是俄罗斯啊!
而我因为以前看过的一本书,说俄国人说话十分直接的,对俄罗斯这个国家就十分好奇;可是网上光看英文中文,又没有什么系统介绍现代俄罗斯文化的好书;只看欧美新闻的话,大概只知道俄罗斯是邪恶的独裁帝国,跟对中国的描述差不多,也了解不到有意思的事情。
前两天跟一个俄罗斯同事聊天,聊到这事儿:
我:为什么俄罗斯程序员那么多啊?
他:大概俄罗斯人比较实际,大家都觉得学这种理工科出来好就业吧!
我:那其中真的会黑客比较多吗?
他:这个不知道啊。。但是我入美国边检的时候,真有被盘查过。边检人员看到我职业写的是程序员,问我说你是不是黑客?我说,不是啊,我做网页开发的,做按钮的那种。对方还是很坚持地追问说,按钮是跟安全系统有关的按钮吗?我。。。。也很无语啊。
前路迷茫
记得很久之前看到知乎上,一个很知乎式地『您怎么看』的问题,问『日本人来中国的,您都怎么看?』其中有个日本人提到说,觉得中国是一个有希望有未来的国家;不像日本,大家的欲望都越来越低,什么都不需要,什么都不想要,打零工赚点钱在家里待着就有得满足,完全没有中国这种人人都绞尽脑汁要发大财,一种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所以这一点还是有点羡慕。
俄国同事也提到类似的情绪。说,在俄罗斯,也不是不能好好生活,但是未来总是很不确定。你永远也不知道,十年后,政治也好,经济也好,都是个什么状况,说不定政策一个翻身,你就啥都没了。
之前跟古巴的同事聊天也是,同事说,如果我住在那儿,每个月收到银行转账的工资,程序员这种工资——我不确定我还能不能拿得到我的工资。我问:啥意思?他说:在古巴,哪怕几千美金都算是很可疑的一笔钱了,银行有权力把你的钱扣下来,然后质问你,你都是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为何每个月都有大把可疑数目跨国转账,光整天在家敲敲键盘就有得进项?可疑,太可疑了,你八成是间谍吧。
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相比之下,中国真是一枝独秀的秀儿哇。
佛与零零后
零零后现在十几二十岁,也算是中国最新的一批后浪了,看他们,大概能看得到中国的未来。前两个星期也是,看到一个知乎问题,说零零后都担心什么事情呢?
看下来基本就是:眼高无奈手低。
以前信息不发达的时候,世界那么大,谁知道别人过得有多好,自己过好自己的小圈子小生活就够了。现在,在信息洪流中成长起来的零零后,眼界上真是天高海阔。可是同时,一个十几二十几岁的人,除非是个二代,也没什么资源可以容自己调度;真有个蓝海,也全让有资源的人给红了。
结果就是,有理想有抱负,虽遥望远方,却不见前路,于是焦虑受挫。
而且现在佛系的人中国也是越来越多了。
就像前面那位日本人形容的一样,社会的玻璃天花板摆在那里,哪怕是在中国,大家也都慢慢意识到,一个人能飞得多高走得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起点;而我拼搏了半辈子,回头一看发现我原来就是茬韭菜,命该被割,得,还折腾个啥呢?赚点小钱,够活,够用,够笑,够了。
但是这些人只会是一种人——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不拼出老命也能活得下去的人。
这些人,年轻时也曾抱负过,折腾过,撞过天花板,才会愤世妒俗;或者知乎看多了直接看破红尘,连南墙都不用撞就直接佛了;既然不必累死累活也能活出小滋润,何不?至于再上层的人,人家那是割韭菜来的,使劲儿割就好;而再下层的人,迫于生计,还是会努力改善生活状况,而当下,这些平凡努力的人,算人口,大概在中国才是大头,所以放眼望去依然一片欣欣向荣貌。
而且随着经济水平提升,社会欲望降低,文化也是会慢慢上来的。看年轻人也能看得出来,越是年纪小的,好奇心与同理心也越浓。所以由他们主导的未来,还是很值得期待的呀。
整个社会,少一点锋芒,多一点温软,大概也不是坏事吧!
《天神》
因为在哪儿看到月上重火电视化的消息,这两天突然萌发了浓浓的怀旧情绪,光速看完纸大的两本书,《奥汀的祝福》跟《最后的女神》。
第一次看作者的书,看的是《天神右翼》,记忆中那是人生中第一次连续好几天看书看痴到忘记现实,然后好几天都食不甘味魂不守舍。
这两天看北欧衍生两本书,这种剧也好小说也好,看下来只觉得。。。。我是老了啊啊啊!!
这种『因为错过五分钟而错过一辈子,然后宁可被误解恨一辈子也不愿意开口解释清楚』的深情,现在年纪大了,真是已经完全欣赏不来了。读到这种剧情,只想向书中人物慷慨赠予一个巨大的白眼。一个也好两个也好,故事人物全都是这种死不开口,好不容易开个口还口是心非的作界大佬,会人生幸福才是有鬼了。
电视剧也好,小说也好,又不是只有人作才有剧情可以写,比如之前看的《天才基本法》,其中人物脑回路就很正常,也优秀。拜托,生活本身已经可以很纠结,普通人要努力生活就已经很有事情可以写,不必日日大雨瓢泼下跪还是甩耳光的。
唯一的优点就是偶尔看看情绪过山车的小说,剧情抓人还是很抓人;就是对于这种天天搞事情的虚构人物,实在喜欢不起来,哎。
言论自由到底能有多自由?人人平等到底能有多平等?
昨天只大略看样品,不小心买了一本我一般不会买的书:The Liberal Media Industrial Complex。为什么说我不会买呢,因为是保守派写的;其内容大致是说,自由党派的人已经控制了大部分媒体和社交网络,任何『非政治正确』的言论都已经被压抑过滤掉了。
比如书里举例说,『疫苗有一定百分比的致害率,但是有关反对强制疫苗的书都因为抗议,被亚马逊强制下架了』,『社交网络巨头都在过滤所谓的 hate speech,但是他们对不喜欢的言论都可以打标成 hate speech,比如对白人至上言论的打压』,云云。
所以书得出结论——美国的言论自由一点不自由。因为,只有自由党自由,保守党的言论完全被压制。
这本书在亚马逊、goodreads上的评价都是4.5-5之高,而且评论基本都是说『太对了,发人深省;如此多的事实,自由党人没办法反驳』。而且很有意思的是,一本书看下来的感觉,实在很像是在逛知乎类的国内论坛,因为知乎的主流观点同样是,『西方媒体总爱搞政治正确这一套,真是太搞笑了』。
怎样的言论才算危险?
所以我看着看着就在想,美国所谓标榜『世界第一的言论自由』,真的能有多自由呢?纯理论上,到底怎样的言论自由才真的算是自由的呢?任何划定『危险』的标准,是否都是在威胁言论自由呢?
Orwell 在1984里如此描述一种过度敏感过滤的社会状态:
Don’t you see that the whole aim of Newspeak is to narrow the range of thought? In the end we shall make thoughtcrime literally impossible, because there will be no words in which to express it. Every concept that can ever be needed, will be expressed by exactly one word, with its meaning rigidly defined and all its subsidiary meanings rubbed out and forgotten.
或者,难道界定点在于语言与行为的区别吗?理想状态,难道说什么都可以,但是真的只有做出来,才会进监狱吗?
可是,哪怕是在美国,在电影院里大喊『着火了』也是违法的。
所以,界限一定是有的,但是要纯粹的自由,说什么似乎得完全不牵扯到政治。『着火了』是跟政治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谁也没觉得把它给禁了有什么问题。难道界限得在于『跟政治没关系才可以打压禁止』吗?
问题在于,现在越来越多根本跟政治无关的事情,也都变得『政治化』了。
拿这次的新冠病毒说,本来是科学界有一说一的事情,结果到了美国,却变成了白热化的两党纷争。我的美国同事气愤地说,怎么这种东西也能变成政治争论的题目?争到头来,承担后果的还不是普通民众。
前两天twitter也备受纷争,因为它把trump的一条状态给打上了标签,标明其『具煽动性』以及『不符事实』。trump气得好像当天就跑去提了法案,要禁止『社交网络干涉言论自由』。
嘿,可是公众人物发表煽动性言论导致社会动荡加剧,跟在电影院里大喊着火了导致人群践踏,到底有多大区别?
趋势与未来
数据上看,未来是自由党的天下。短期内群情可能上下浮动,因为毕竟保守派大头部队尚且健在;但是长远看,社会总会越来越自由:
一方面,年纪大可能是会越来越保守;另一方面,更加可能的是,越迟出生的人,信息发达的成长环境越会导致自由倾向,而这些人,哪怕到了六七十岁,大部分大概也还是自由派。
哪怕是知乎,近来也有自由萌发的迹象——在一个有关black lives matter的问题下,看得到有人说『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开启嘲讽模式,为什么不可以试着理解一下这种心情』——虽然只是少数几百赞的回答,但是以前这种声音完全不会有。看得到,形势还是在一点点变化的。
矫枉过正
因为自由派相信『人人平等』,所以为了维护一种不存在的『绝对平等』,造成一个问题:对于少数派的『照顾』,是很难把握的一个度。
就拿国内对于少数民族、对男生高考的照顾来说,对普通汉族、女生就很不公平:『凭什么少数民族就可以加那么多分,优先录取?』『凭什么就因为女生平均分比男生高,为了保持院校男女比例,男生的录取分就比女生低许多?』
少数民族,好歹可以说是因为教育资源比不上汉族,照顾得还有点理由;可是女生跟男生,就因为性别不同,凭什么?
哎,这些东西,非要解释,大概只能归结于历史产物。
可是,只要是在相信『人人平等』的前提下导致的『矫枉过正』,我相信,也许我是看不到那一天,但是在遥远的未来,总有一天会慢慢回复到接近真正的公平。
所以,是的,我愿意接受身处多数被劣势的情况。
而保守派之所以保守,大概很大程度上是对此接受不能。这也没什么错,总要有一推一拉才能保证矫枉过正不会太过分,所以,保守派的存在毕竟也是有历史意义的。慢慢地,随着推力的减小,拉力才会相对地减少啊。
我依然相信未来。
VIP
刚在看 brain food 提到的一本书,Very important people,描述酒吧文化。每一个酒吧或者俱乐部的发展进程都差不多:
- 从开头就要以模特的质量和数量打开排头,吸引名人或者有钱有地位的VIP到场
- 模特基本都是白人,且模特必须是其本职,最A档次的是维多利亚秘密的模特;相比之下『instagram 模特』是很掉价,用来侮辱人用的
- VIP永远在追求最新潮的club,不会总去一个,所以随着这些人的转移,酒吧地位逐渐下降
- 酒吧保安开始允许非A类模特质量的『girl』进入,允许普通有钱人、长得一般的人进场花钱
- 直到这些人发现客人跟他们差不多阶层,慢慢不来
- club继续向社会下层开放,门管得越来越宽,直到关门;或者直接关门,换一家再重新开
所以为什么要在门口拦人,因为要确保顾客的『质量』,这样其他顾客才会想来啊。很有意思的是,提到的一点:
真正有地位的人去酒吧,是不花钱的。大部分高档酒吧的利润都来自较小的账单,一桌几千刀账单这种,累积起来,『spent by groups of affluent tourists and businessmen–your run-of-the-mill banker, tech developer, or other upper class professional with a disposable income. They regularly run up high-volume tabs because they, too, want to be close to power and beauty. Unlike celebrities and higher-status VIPs, these men always pay. 真正让酒吧盈利的,都是那些银行主管啦、技术行业工程师啦,普通有点钱的职业。他们花出真金白银,以期离权力美貌近一点点。而他们跟真正的VIP的区别是,VIP来是不需要花钱的,而这些人总是自己掏腰包付账单。』
Free things are a clear marker of status in the VIP world. Free entry, drinks, and dinners signal recognition of a person’s social worth. “I always said, in nightlife it’s not what you spend, it’s what you get for free. That’s real power,” said Malcolm, the promoter I followed in New York and Miami. “You got a lot of money and you spend a lot, of course you get respect. But if you don’t spend a dime, that’s power.”
一位前酒吧吧主如此称呼这些来花钱的『有钱人』:『You know, a mook. Someone who doesn’t know what’s going on… It’s the dentists that come in and buy the tables, thinking they’re in the company of the cool people, and the beautiful people.” 你知道,就是傻蛋嘛,根本你不懂高级酒吧是怎么运作的。比如哪个有钱的牙医,这种人,花重金包下一整个卡座,邻卡座都是(我们花钱请皮条雇来的、或者门口把关过滤出的)模特跟潮人,就以为自己真的身处上层社会了。』
所以club到底是干吗的?
十几岁刚成年去获得『证明自己成熟的感觉』的;二十几岁去换取『我又酷又潮自由无极限的感觉』的;三十岁去换取『我没老我还年轻的感觉』的;四十岁有钱了去换取『我终于有这么一天了的感觉』的。
Club,说到底,就是一个精巧设计出的产业,一个可以让普通人花钱换取『社会地位感觉』的地方啊。
我可以,你不行
今天给妈妈打电话,聊到『black lives matter』的抗议暴乱,让我想到肤色歧视的事情。
就是——很多中国同胞对于『其他国家人居然敢歧视亚洲人』的状况,非常愤怒怀恨,觉得他妈的怎么可以这样?!但是同时,又认为『黑人又穷又丑暴力兼没素质,所以活该低人一等』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好吧,逻辑上来说,要么刻板印象有道理,要么刻板印象没道理;要么歧视合理,要么歧视不合理;难道别人对自己刻板印象叫歧视,自己对别人刻板印象叫省事?
只允许自己歧视别人,不允许别人歧视自己。。。。。是几个意思?
美国为什么需要H1B
前两天写的《H1B招致的敌意》里,我提到说,也不知道美国公司到底为什么都想招那么多外国人,难道真的像美国人想的那样,是因为想占薪水少开的便宜吗?正好,昨天看奥巴马的 the audacity of hope,就看到他提到这事。
他说,有一次访问谷歌总部,当天正好遇到一群新人的欢迎会,大屏幕上一个个在介绍这些人。在这些新人中,半数是亚洲人,很多白人听起来姓都是欧洲的姓,而一个非裔或者拉美裔的人都没有。
回去的路上,他跟同行的谷歌带路人提起这事,对方答:
『我们也知道这是个问题,谷歌也有为少数族裔跟女性理工科学生提供奖学金啊。但是,与此同时,谷歌也必须保持竞争性,这就意味着我们得在数学、工程、计算机专业里,只招那些排名最靠前的学生。那些高等理工学府里,MIT、Caltech,斯坦福,伯克利……非裔与拉美裔的学生,两只手就能数的过来,根本没法平衡。』
『而且,别说少数裔了,单说找到美国土生土长的工程师都越来越难了。所以每一个硅谷公司招的人里,外籍学生都越来越多。再说这些人才也都意识到,要找份高收入的工作,或者找资金创业,硅谷也不再是他们的唯一选择,新兴国家也越来越抢手。我只希望华盛顿那些政客能意识到,现在各国对人才的竞争这么厉害——能吸引到人才并不是一件理所当然就会发生的事啊。』
前两天看的 the war on normal people 里也提到类似的话题:
『这些学生跑来美国上学、我们花大功夫教育他们、他们学成毕业找到工作……但到头来我们却不给这些人发绿卡,搞得他们被迫回国工作,然后变成我们的竞争对手,给我们吃瘪,到底为什么?根本说不通啊。』
昨天跟朋友聊到美国移民话题,朋友说:『美国大部分人分不清合法移民跟非法移民的区别。』
12年的时候我也写过,国家一个个地盛衰是必然: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日本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及美元,支持了面临破产的美国经济。最终因对冲基金、衍生工具等金融商品领域无法抗衡美国,最终被打得落花流水。而亚洲金融危机时,日本通过IMP等渠道援助了身受重伤的美国银行,结果再次被美国耍弄——日本政府在以不断牺牲普通纳税人和储户利益为代价帮助美国。』
『40年前日本也经历过一个添加剂时代,在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时期,很多食品也大量使用添加剂。1955年发生了著名的森永砷素奶粉事件。森永公司为了提高奶粉的易溶度,向牛奶中添加工业用砷。日本人发明方便面,各种各样的添加剂更是大行其道。后来,被称为食品添加剂之神的安部司出书揭露肉丸就是丸子状的添加剂,震惊日本。』
——大前研一
中国现在才开始,整整落后了三四五十一百年。
虽然美国的衰落是历史必然没错,但是很大一部分真的是,自己作的,哎。
美国的分裂
前两天因为警察执法导致一位黑人死亡的事情以后,美国简直要开始陷入暴动了。
p说,是因为贫富差距过大啊。
我说,什么意思?
p答,贫富差距过大就会导致社会动荡,一直以来都是的。
然后我就跑去查说贫富差距的书,今天看完了一本叫《the war on normal people》的——是我好久好久以来看过最好的一本书了,从头高亮到尾。作者不止一直在思考社会问题,而且有深度接触社会的各个角落,上至社会的精英阶层富人总统,下至干枯死去的城市居民。所以他所形容的未来,我真的可以看得见——是会这样发生的。
失业率
大概十年前我写过,社会分工越来越极致,不断提高的社会效率一定会带来越来越高的失业率,而『失业并不代表社会危机,失业是社会的转折点』。看自动化发展的趋势,很少有职业是机器无法取代的。现在看来程序员可能是一个,可是以后呢?我很难想象,但真的谁知道。
当初在大学念了四年英文,结果最后一年反而下定决心自学程序,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当时觉得,网页的市场会越来越大,因为以后无论做什么的都得需要个门户网站。现在回头看,还真是猜对了。对程序员,至少优秀程序员的需求,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真是供不应求的。
可是其他工种呢?
最近看各种美国普通人失业又领不到救济金的新闻,越来越觉得,自己实在算是特权阶层了。平时身边接触到的朋友都是同事之类,自己也觉得自己明明很普通,但我这种算什么普通?社会大部分真正的『普通人』的生活和我是天差地别的。书里提到美国的数据,两个调查,一个是17年的,说『59%的美国人手头都没有$500的余钱』,另一个15年的数据也显示『75%的美国人银行账号里都没有$400的余钱』。
所以到底什么才算普通人?不是社会前20%,是中间的那些大部分人啊。
这些四分之三连 $400 块救急钱都拿不出来的美国人,在当前大批失业的情况下,除了水深火热上顿不接下顿又能怎样呢?逼急了就只有暴动了。再加上前两天的种族冲突导火索……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捉襟见肘这么持续下去,接下来的暴动的就不是种族抗议,而是各种打砸抢了。
死去的城市
书里提到一个现象让我考虑很久。说,美国历史上曾经有多个曾经因为重工业煤炭钢铁开发而富裕起来的城市,后来因为重工业衰落,后来统统走上同一条道路:
- 先是商业区承受不了低消费,里面商店逐一关门
- 商业区没落以后,其中有特别穷的居民发展到为了钱偷抢,无业游民去空店住下
- 曾经的商业区开始变得不安全,人们开始绕路走
- 政府为了安全,销毁大商场的楼房
- 稍富裕的家庭(一般是白人)纷纷搬走,留下穷人(黑人)
- 落败以后,政府多次采取各种振兴措施,但是基本没什么用
- 失业的人多酗酒或者染上毒瘾(没有价值实现),自杀率升高
看下来觉得,我之前在《贫穷的美国人》这篇文章里写的,个体还可以努力存钱改变现状的,有一点道理是没错,但实在想得太简单了。明明是社会的问题,怎么能怪到个人头上呢?
就像作者提到的,有意愿有能力改变命运的,都是拥有资源的人。这些性格强大的人,把他们扔到贫民窟里,他们也能靠自己爬出来。可是那些生来就爬不出来的人,不是因为基因如此,而是因为成长的家庭社会环境啊。
他们的眼睛里看不到其他的路。
自动化的普及意味着失业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而大批裁员总是在危机时刻才到来,就像现在。美国的前路,分叉点已经到来了。
未来的路
只有一条活路: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希望如此,但是,我看不到美国要如何走上这条路。就算今年11月trump落选,joe又能做多少?如此天翻地覆的社会改革,虽然只能政府来做,但是谁有这个胆子提?国会有保守党在,怎么可能给过?
如果不尽快解决,以美国的枪支持有率,可以到人手一支的地步——会怎样?我不敢想象。
Update:
写完这篇文章以后我去查了这本书的作者,发现这个人居然就是参加了今年美国总统选举的Andrew Yang?! 希望他四年后可以入选,那美国就真的有希望了!
Blinkist 使用感想
之前试用的 Blinkist,现在两三周用下来,发现收获还是不大呀!
最主要是,没有在一本书上投入时间和精力,这个过程在自己身上大脑里留下的痕迹也相对的没多少。所以十五分钟听完一本书,说了什么转头就忘。
现在回头想想,一本书自己看完,最后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通常不是『整本书说了什么』,而是各种有趣的案例、作者讲的一两个奇怪的笑话、作者说话的口气,面对生活的态度……真正『本书的主旨』之类的反而很少去想。
Blinkist 听完,就好像吃过零食,好像有点味道,又没饱;没消化,所以也没什么思考,完毕也并没有看完一本书的满足感。而且在 app 上又容易跳来跳去的,反而觉得更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了。
还是回头拥抱老派的 kindle 吧!
H1B招致的敌意
我以前从来没有意识到美国人对持工签的外来务工人员敌意那么深。早上看到一篇文章,说现在美国正在水深火热,所以工签完结或者被裁员的人也大批大批只能卷铺盖回家了。
我现在看新闻,也就扫一眼标题,再加看看NYT评论区。为什么看评论,因为纽约时报的评论会人工过滤,所以纯骂街类的不会被贴出来,所以罕见地还可以读一读,能了解美国民众平均是个什么看法。虽然NYT的读者也大多是同一类人,但我还会好奇他们的看法,因为好歹大部分读者不支持Trump——而支持Trump的人,评论看都不用看,用脚指头想都知道会说什么,所以也没啥好好奇的。
而这篇文章下的评论,压倒性地,全部都是反对H1B的。
底下有一位工签持有者留言说『我已来美国十二年,辛勤工作,守法纳税,然而却没有社会保障,至今十二年都没有排上绿卡。H1B是拿绿卡的唯一道路,现在也要玩完了。』
然后下面高赞评论回复曰:『H1B本来就是工作用的签证,根本不是让你们加入美国用的工具。工作签证工作签证,意思就是因为工作的原因允许你来美国的签证,现在工作都没了,你还留个屁呀。而且十二年前那正是金融危机举国失业的时候,你那个时候跑来美国抢饭碗,还有什么脸抱怨。现在美国人自己失业率都这么高,不好意思,我对你们同情不起来,H1B是时候该取消了。』
不知道是否是事实,但是看下来纽约时报读者大多都认为『美国公司之所以会以H1B雇佣海外员工,都是因为外国人愿意接受比本国人低的薪水和劳工保障,而且开除又方便,所以成本低廉』而且『美国明明人才这么多,就是因为这些贪婪的公司导致我们自己国人不被雇佣』。
这话从这些人嘴里说出来真是有点讽刺。
难道他们自己不是在『便宜的进口产品』与『同等质量却昂贵的美国本土产品』中,选择了便宜的进口货吗?如果他们不买进口产品的话,商家也不会大量从国外进口便宜货,挤压美国制造业了。等于说,绝大多数美国人不允许开公司的人降低成本,但同时自己又要享受降低了成本的产品,只许百姓放火,不许州官点灯。
我赌一块加币,要是哪家公司挂牌子说自己『只雇佣美国员工,又加为员工提供优良社会保障,所以没办法,卖的东西比同样的进口产品贵三倍』,99%的美国人还是会选择便宜的外国货。
等于说这些人只想要享受好处,却不愿意承担相应的后果。嘿,哪有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呢!
而且现在就算不用工签把外国人引入美国,远程工作也越来越普遍了。远程工作那可是连普通美国薪水都不用提供,就有辛勤的印度朋友争着要的抢手货。如果要『美国人优先』,不如直接出台法律禁止雇佣任何海外员工,看看对经济影响有多大吧。
有点像上海北京的外来务工人员,干的都是活多钱少的杂活累活,到头来还要被本地人骂一句『没素质』『要是大城市没有这些外来人口就好了』,最后也拿不到户口,只能下一代继续贴钱接受高质量的大城市教育,希望再下一代有朝一日能融入这里。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在加拿大,给我印象大部分人的态度都是『只有优秀的人我们才会引进,而我们也欢迎这些人的加入』。而来加拿大的系统也很直接,就是根据『在加拿大的适应程度(比如语言流利程度、在加拿大有无亲属照顾)』和『对社会的贡献(比如是否正值壮年、学历高低、有无工作、工作是否加拿大稀缺工种)』打分,每几个星期在排位里从高分往低抽人。算下来达标也并不困难,我很多前同事都是直接在原籍国家申请的,有的连加拿大工作都没有就被批准了,直接举家携犬搬来。
为什么态度差这么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