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我选择

因为现在突然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朋友都要重新一个个交,所以有机会让我停下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让我选择,我想要怎样的关系呢?包括朋友和恋人。

首先,很多关系是建立在需求上的。我总是可以开车带你一程,你总是帮我带早餐,这样建立起的相互依赖关系。这样的关系的好处是,这样的相互依赖促使两个人花更多的时间呆在一起。而在这样的相处过程中,因为有相互需求依赖,所以更容易自然地对对方产生好感。

但是,由相互需要发展出的关系,如果还要由相互需要来长期维持下去,就会产生问题:只有在两人相互需求大致对等的情况下,这样的关系才平等和平。这需求不只是相互帮助的需求,也包括其他各种心理需求。

拿对沟通的需求来说,如果A的需求大于B,A会感到亏欠、不安、觉得B太疏远,B会感到烦躁、有压力、觉得A太黏人。

再举个安慰需求的例子。如果AB两个人有心理不安时都需要对方来抚平情绪,就会有如下几个结果:1,被安慰者感到压力,觉得自己应该感到好一些才对。2,安慰者因为被安慰者没有感到更好,觉得是因为自己哪里做错了。3,被安慰者不会产生要去慢慢学习自己抚平情绪的意识。4,若两人产生任何摩擦,安慰者可以随时把慰藉抽离,造成被安慰者更大的痛苦。

事实上,这也是大部分建立在相互需求慰藉上关系的发展过程。当两个人心理越亲密,这种需求就会使两人更加依赖对方的支持与赞同。但是两个人永远不可能在所有问题上都达成一致,所以当A在某问题上不赞同B的时候,因为B对A支持的心理预期与需求,A只能要么表达支持,要么不再与B讨论这个问题。

在长期的慰藉需求关系中,总有一方或者双方在扮演委屈自己赞同对方的角色。但是曲解自己的代价是,一个人始终会有被压抑的感觉,永远无法自由地展现与表达自我。而且,这样的心理支持只能在两人完全和平、没有任何怨愤猜忌的情况下才可以正常运转。

当两人必然地在各种问题上产生分歧,又同时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可与慰藉,同样的歪曲过程不断重复,直到两人可以安全讨论的话题越来越少,以至于最后已经没有可以和平安慰彼此的话题可以讨论,A也不再有心力曲解自我去违心赞同B,矛盾只能爆发出来,比如七年之痒。

当一个人心理需要另一个人的赞同与支持时,他会很下意识地把自己觉得自己会被别人赞同的一面展示出来,而不是去表达自我本身。这样做的危险是,他永远不会真正感到安全或被接受,因为他潜意识里清楚,自己被对方接受的只是”好”的一部分的、或者经过少许歪曲的自我。

反之,如果一个人没有需要别人赞同支持的需求,他就不需要表现或展示怎样的自己,而是可以把自我本身表达出来,这样反而使人感到安全与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以本我示人时对方依然尊重与欣赏他,他才知道这是因为他本身,而非他扮演某个角色的吸引力。长此以往,直到潜意识完全内化这个认知,应对恐惧缺失的安全感才会逐渐巩固下来。总的来说,依赖希望情况不变(你只能和我出去玩)来获取安全感是有反作用的。真正带来安全感的,是对于无论情况如何改变,自己都有应对的把握与自信的认知。

回到需求的大问题上来。

大部分需求本身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比如需要对方带早餐,但是长期需求关系的维系有几个前提:第一,给予者的行为是完全自愿,出于快乐,而非出于压力或是回报预期。第二,被给予者意识到这一点。第三,被给予者并不恐惧给予者撤回给予,且有应对各种缺失的自信与安全感。第四,给予者意识到这一点。

如果达到这四点,需求(need)关系就演变成了希求(want)关系。

我想要和你在一起,并不是因为你可以帮得上我什么忙,也不是因为我太需要你,离不开你,而是因为我想要和你在一起。因为我享受和你在一起的时间,所以若让我自由选择,我会选择与你共度。

我约你出去玩,找你聊天,逗你开心,是因为这让我感到快乐。

如果哪天我不想出门,信任我会告诉你我不想出门。如果我哪天不想聊天,信任我不会硬着头皮找你聊天。如果哪天我不再享受和你在一起的时间,请信任我会离开。

这是我对朋友的尊重,也希望朋友给予我同样的尊重。

你”需要”我,但是离开我也可以活得很开心。你不需要我,但是若让你自由选择,你会希望与我同行。我知道你之所以选择留下,并非出于选择匮乏、需求依赖或缺失恐惧,而是出于向往、欣赏与喜爱。你有很多选择,而你选择了我。我有很多选择,而我选择了你。

建立在希求而非需求上,这是我自己选择的路。这样的关系,才是我想要的关系。

Standard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