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的《优秀的绵羊》里作为反面教材提到的一本书,《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今天早上给看完了。书写得挺搞笑的,其中一个很好玩的梗:美国人读完这本书,都觉得这妈妈简直严格得像个魔鬼;但是在中国,中文翻译的版本却被当做『美式自由教育』的典范。
因为我从小长大基本也都是优等生,爸妈也很典型地让我学各种乐器。我看着,乐着,一边在想,让小孩优秀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优秀的确有助于提高自我评价,但不是第一名就会自卑吗?倒数第一的学生,比起不倒数的人,自卑的可能性会大多少?大人的成就感,也许大多数情况下来自于工作;那小孩的自我成就感,可以建立在哪些事情上呢?其实只要某一方面有特色就不会有太大问题,比如特别擅长社交?唱歌特别好听?烘焙特别好吃?
一个人,在没有推力压力的时候,总会慢慢滋生出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做得久了,也自然会开始有点特色。
但,如果小孩喜欢的是打游戏、刷手机这种,只消费不创造的东西呢?有限制的话都还算种健康的爱好,但是如果一天到晚只想着打游戏呢?这种快乐,与其说是一种向往美好的快乐,不如说是一种自我麻醉的快乐。这样的快乐,会让人觉得有自我价值感吗?
就像赌博吸毒是一种跟性格有因果关系的爱好,应该也是在大大小小的创伤应激下才会整天除了打游戏什么都不干吧?
现在我是觉得,无创伤有好奇的情况下,自然会对某种创造性活动有点兴趣;而无论哪方面有特色出自豪感来,都够健康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