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怪兽 | Kids, 用心爱自己 | Love Thyself, 读书笔记 | Books

一个人的自信来自哪里

这段时间一直在断断续续考虑这个问题。起因是跟朋友讨论到小孩教育的事情,朋友说,即使在大城市生活,也决心不要让小孩感受到竞争的压力,成绩什么无所谓,上学的时候交到好朋友还比较重要。

然后我就在想,如果拒不参与竞争的话,那小孩不会在成绩、课后之类方方面面都落后于同龄人吗,会不会容易自卑?小孩的自信该从哪里来呢?

今天跟同事聊天,聊着聊着我自己也大概梳理出了我的想法,简单来说:

一个人的自信来源于对系统的不信任。

爱的条件

因为这段时间的思考,我回头在看之前旅游的时候看过的一本书,school of life的on confidence。书提到说,有的人太容易被别人的看法影响,被随便哪个陌生人骂一句也能难过一个月,其实都是因为对外部世界太信任了。

比如,本来觉得自己坏掉的旧手机挺好的,去手机城转一圈就被忽悠买了并不需要的最新版本;比如本来觉得哪本小说挺好的,结果看了著名书评人的负面评论,就开始隐约觉得这本书好像是不咋样啊;比如得知警察调查了哪个朋友,就觉得大概是朋友犯了什么事。

这些人从小长大,父母对他们的态度大概也是一样:如果小孩得了奖状回来,父母就扬眉吐气的;如果成绩表现差被喊家长,父母就觉得这小孩没出息,骂一顿还算好了,就怕父母只默默失望着。因为,小孩都能感受得到的啊,父母爱的标杆在哪里,他会意识到,一个人是否被爱,是有条件的。

孩童时候,父母是小孩唯一的情感联结,也是安全感的唯一来源,所以无论父母爱的标杆是什么,小孩都会下意识竭力去满足。

但是,这标杆是什么呢?条件是什么呢?

他小的时候学会了观察父母的态度,长大以后也会继续观察身边人的态度,去揣摩每个人爱他的条件。所以,别人的意见很重要;因为不看别人的意见,他怎么知道这标准在哪里,怎么知道自己做的好不好,怎么知道自己是否值得赞许?

对被认同的渴望太深,总想要达到某种标准来证明自己,也就成了它的奴隶,失去了自由。

信任的条件

相比因有条件被爱而必须察言观色的孩子,被无条件地爱着而长大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就能分得清人与行为的区别。也许小孩成绩是差,但不代表他就是个坏小孩;做错了事,就事论事就好,下次改正,这一页翻过去就得了。即使他方方面面都是个彻彻底底的普通人,他永远都是父母的孩子,都值得被深深地爱着。

这样的孩子,从小不必观察父母的脸色、揣度他们的标杆来维持情感联结;长大也同样不必对他人察言观色,因为他们的安全感自内而生,并不来自于被外界肯定。

系统跟别人,有的时候可能是对的,但大多数时候也可能是错的。系统也许建立在好的出发点上,但是一定有各种问题;而且系统是由人组成的,人总归是人,不是神,该有的情绪毛病动机过错一样不少。陌生人对你破口大骂,也许真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事,但是更可能是因为他自己的既得利益受到影响、自己安全感与价值观受到威胁;或者他本来想要靠近你,但却被拒绝,从而心生恨意;或者他只是今天出门踩到狗屎,心情不好。

要相信另一个人的看法,你得先能信任这个人两点:信任这个人的动机与出发点是友善的、信任他的价值判断与能力。

而大部分人与观点并不是。

默认从来都该是不信任。

自信的来源

所以,小孩需要的也许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但我们既然已经是成年人,自己可以是自己的父母,自信该来自于哪里呢?

两方面。

一方面是关系上,以前缺失的无条件的爱,总得一点点补回来,所以尽量少与审判性的人在一起花时间。只有自己安全的人,才有能力以一颗宽怀的心去爱别人,而不会有意或无意以条件相要挟。刺激性的关系也是一种毒瘾,不过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另一方面逻辑上,来自于这样的认知:

  • 无论能力财富地位,人都不是神,其情绪动机千秋各色,自然会有各种观点
  • 所以,对社会、系统与他人的每一个观点,默认是不信任,除非证否
  • 只有自己过滤处理后的信息,才对自己有参考价值

到头来,没有谁可以替我思考,所以,相信自己。

Stand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