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听了一个播客,内容是采访板绘的开山鼻祖 Craig Mullins。
聊到 AI 的时候他提到了一段有趣的历史,说几十年前,板绘刚刚开始冒头流行的时候,人们也是一样地痛呼,说板绘根本就是作弊,根本不能算是艺术,真正的艺术得在纸上画画才算。
现在几十年过去,人们已经理所当然地觉得板绘是正经艺术了,虽然除了特别厉害的画手以外也很少有人进美术展什么的,但是那重要吗?很多实体绘画都开始不再依赖美术馆,转而分流销售,甚至小号画作都只在网上卖了。时至今日,板绘约稿甚至比实体绘画发展得还要欣欣向荣。我甚至怀疑,除了上了年纪的有钱人和收藏家以外,还有多少人愿意花钱买实体画来挂在家里?这些潜在买家年纪也都越来越大了,就像愿意看电视看报纸的人越来越少一样。
虽然,我想买是想买,但也就想一下就好,喜欢画家的超小幅油画起码都要五百刀往上,不是零头啊,还是算了吧。
所以同样地,按照 AI 这种发展趋势,现在也是人人喊打:AI 绘画是作弊,自己画才是艺术。
那,是不是十几二十年以后,AI 作品也会明码标价了呢?还会有人愿意花钱去买一秒钟产出的机械制品吗?会不会想直接去问对方什么模型什么造句,然后自己去搞一幅?
还有现在绘圈约稿,这种对 AI 超级反感、见之举报的态度,会一直持续下面十几年吗?因为,不是不能用 AI,而是用了 AI 得老实标注出来而已,就好像,朋友送你一个说是亲手做的手工品,最后发现是商店里买来的一样。拿到手东西也许是差不多,但是感觉肯定还是不一样。你花钱购买的,不只是这一段数据本身,而是画手整个成长的历史、多年付出的心血与痛苦,凝聚心尖上开出的花儿,是出于对画师本人的倾慕与喜爱。
十几年后,人们也会同样佩服 AI 作画特别厉害的人吗?
好奇啊。
就像手工礼物一样,意义是由为之付出的心血所标价的。
所以代价如此低廉时,意义何在?
Craig 说,十几年前说 PS 是作弊,几年前说 3D 辅助是作弊,现在说 AI 是作弊,但这些都是工具啊。
工具作为你的延伸,用起来方便是方便,但是用得越多,你的基础就越薄弱。这就好像说,Google 用得越多,你的记忆就越糟糕一样。是这样吗?是的。想当年柏拉图时代,随随便便就要求背千字万字演讲稿什么的,完全不在话下,之前还看过一本书说记忆法与逻辑是二者缺一不可的技能,两者相辅相成。的确是。然而现代人,放弃记忆的代价也不大,只要不是学校考试,随手查一下就好了。
所以,代价藏在哪儿呢?
等 PS、3D、AI 通通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就像 Google 现在成为了我们的拐杖一样,记忆与基础知识的退化,也许无可避免,但也都习以为常了。
那时,能随口说出数字与案例、能够有扎实的绘画基础,就会变成超能力一样的存在了吧。
就像,查字典或者用软件同声传译都可以,但是交流就夹杂着一层隔阂。就像,找参考画没问题,但是不找参考也能画,那随便何时何地就都可以抒写心情。
代价藏在这里啊,超能力般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