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太好太假了

周日晚上跟p一起看电影,今天随手挑了《a beautiful day in the neighborhood》。

剧透!

看下来,讲的基本就是(不知道成分多少的)真人真事,曾经有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 Mr. Rogers,通过电视节目,感化小孩,教育他们如何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而不至于用伤害自己与他人的方式发泄出来。

电影有的部分大概是夸张了,比如Mr. Rogers通过几次促膝交谈就得以感化男主。。别说一个已经性格定型硬化的成年人了,要感化小孩子都没那么容易的好吗!看豆瓣的低评论也是,有点像是在看积极心理学书下面的评论,基本概括为:这鸡汤太渗透太假太可怕了。

虽然为了喜剧效果,剧情可能是夸张了点,但是感情上来说,我还真的认同Mr. Rogers的观点,就是:虽然普通人是做不到乔达摩还是耶稣基督那种,舍生取义还是牺牲自己换取苍天众生之类的,泥菩萨过河也得先自己活命啊,但是——

人是可以尽力去善良的。很多人也的确就是这样的。而且,的确,能够辨认与处理情绪就是第一步。

记得好久之前看到过一个知乎的问答,好像也是问善良的人是不是都是装的,有一个答案大概是说,年轻的时候也觉得善良都是假的,但是长大了以后发现对他人抱着善意的话,一方面是自己的状态是平静快乐的,另一方面,各种事情也更容易向好的方向发展。

还有曾经看到KY的采访里的一段,这个我看得挺感动的,截图下来了:

小学时候有次妈妈带着我去买菜,走到半路遇到一个精神病患者站在街上高声骂人砸东西。路人喊着『疯子打人了』然后四散,妈妈把我护在身后,一边退开一边低声说,别害怕,他不是故意的,只是心里很痛苦。这件事算是构成我人格底层的事件,任何时候想到这个画面,都会感到难以言喻的温暖和对这个世界深深的善意。

很多人会说,有这样的父母那是人生彩票中头奖,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幸这样长大,所以我没钱、不好看、不善良。。难道是我的错吗?

的确,不是谁的错。

前两个星期跟同事聊天,正好聊到相关的话题,同事说,你既然觉得人之所以成为他们今天的样子都是有原因的,难道你能原谅罪大恶极的犯人吗?

我说,原不原谅一个人,只对我自己的情绪有区别,也不会对现实造成任何影响。而且我从来不觉得讨论是谁的错有任何意义,有意义的只是如何往前走。就好像,我并不觉得罪犯犯了死罪,谴责打骂他们有什么用。他们之所以成为他们现在的样子,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基因与成长环境。而我们之所以需要把他们判刑关进监狱,是因为只有这样,社会中的其他人才能够安全正常地运转,而不是为了惩罚他们。因为,能让他们未来成为社会正常运作一部分的,并不是惩罚,而是治愈

我说,所以只有大部分人都深刻理解这一点的北欧,才能做到人性化地对待罪犯,在监狱里善待他们,给他们提供第二次人生的机会与教育。。而换在亚洲或者美国,善待罪犯的请愿大概会被骂穿到地球对面去,因为绝大多数人的认知里,这『不公平』,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罪犯也还停留在该当惩罚的角色上。

但事实是,世界本来就不是公平的。

哪怕是努力想要做到公平的系统,比如实行高考而不是纯世袭,考生一样会有地域差异,学校师资差异,父母支持差异。甚至这一切都平齐的情况下,还有资质差异,因为能力同样是运气的一部分,不是吗?与其追求不存在的绝对平等,为现实不公而感到愤恨不平,不如直接考虑社会如何能够最大限度照顾好更多的人。

我们得以身处囹圄之外,而有的人在家暴贫穷谩骂恶意中滋养长大,最终沦落到永不见天日的地步,难道不是投胎抽签中最大的不公吗?除了psychopath那种物理上无法共情的生理残疾,加害者也一定曾经是受害人。讨论过去是否无辜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讨论接下来如何往前走。

所以,同样方向,但程度轻得多的,不善良也不是谁的错。

但是我们每接触到一点点让人觉得善良可以是真实的东西,都更有可能朝着更宁静安全的方向靠近一点点。

就好像原不原谅一个人最大的区别在于自己的情绪一样,决定要不要尽力善良一点点,最大的区别还是在我自己的状态,因为希望别人开心的时候,自己心里才是最祥和的状态。

Like I always said, when you’re down, try to look out your window, and pray for a few passing strangers.

I wish for this person to be happy.

Works like a charm.

2021.02.25 更新

才写完这个,今天看k大的2021魔法学院开学仪式,老师开头就说,善良是一种选择,说其实『被看见』对一个陌生人也很重要。看得好想哭啊 T-T

Standard
杂谈 | Misc

Kindle Clipping 处理器

这个星期我以前一直用的网上kindle clipping处理的app突然改版开始收费了,我心想这东西本来也不复杂,晚上就写了一个:

功能很简单,就是把『My Clippings.txt』传进去,把散落各处的笔记按照书本归类,按位置时间排序,整理出来,然后我自己是复制出来贴在evernote里做存档。处理英文系统的clipping没问题,中文的我后来也试了下,应该也没问题。

说来evernote最近也改版了,新版本还没有旧版本功能的一半,而且各种功能还都巨慢无比,连选中笔记都不能超过50个,这样也敢发布出来,真是无语。。就仗着别人东西都存在里面,不想随便换记事软件,就拿『现在没有的功能以后会慢慢有』来消耗用户的信任。。。 (*´ノ皿`)

Standard
小怪兽 | Kids, 用心爱自己 | Love Thyself, 读书笔记 | Books

一个人的自信来自哪里

这段时间一直在断断续续考虑这个问题。起因是跟朋友讨论到小孩教育的事情,朋友说,即使在大城市生活,也决心不要让小孩感受到竞争的压力,成绩什么无所谓,上学的时候交到好朋友还比较重要。

然后我就在想,如果拒不参与竞争的话,那小孩不会在成绩、课后之类方方面面都落后于同龄人吗,会不会容易自卑?小孩的自信该从哪里来呢?

今天跟同事聊天,聊着聊着我自己也大概梳理出了我的想法,简单来说:

一个人的自信来源于对系统的不信任。

爱的条件

因为这段时间的思考,我回头在看之前旅游的时候看过的一本书,school of life的on confidence。书提到说,有的人太容易被别人的看法影响,被随便哪个陌生人骂一句也能难过一个月,其实都是因为对外部世界太信任了。

比如,本来觉得自己坏掉的旧手机挺好的,去手机城转一圈就被忽悠买了并不需要的最新版本;比如本来觉得哪本小说挺好的,结果看了著名书评人的负面评论,就开始隐约觉得这本书好像是不咋样啊;比如得知警察调查了哪个朋友,就觉得大概是朋友犯了什么事。

这些人从小长大,父母对他们的态度大概也是一样:如果小孩得了奖状回来,父母就扬眉吐气的;如果成绩表现差被喊家长,父母就觉得这小孩没出息,骂一顿还算好了,就怕父母只默默失望着。因为,小孩都能感受得到的啊,父母爱的标杆在哪里,他会意识到,一个人是否被爱,是有条件的。

孩童时候,父母是小孩唯一的情感联结,也是安全感的唯一来源,所以无论父母爱的标杆是什么,小孩都会下意识竭力去满足。

但是,这标杆是什么呢?条件是什么呢?

他小的时候学会了观察父母的态度,长大以后也会继续观察身边人的态度,去揣摩每个人爱他的条件。所以,别人的意见很重要;因为不看别人的意见,他怎么知道这标准在哪里,怎么知道自己做的好不好,怎么知道自己是否值得赞许?

对被认同的渴望太深,总想要达到某种标准来证明自己,也就成了它的奴隶,失去了自由。

信任的条件

相比因有条件被爱而必须察言观色的孩子,被无条件地爱着而长大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就能分得清人与行为的区别。也许小孩成绩是差,但不代表他就是个坏小孩;做错了事,就事论事就好,下次改正,这一页翻过去就得了。即使他方方面面都是个彻彻底底的普通人,他永远都是父母的孩子,都值得被深深地爱着。

这样的孩子,从小不必观察父母的脸色、揣度他们的标杆来维持情感联结;长大也同样不必对他人察言观色,因为他们的安全感自内而生,并不来自于被外界肯定。

系统跟别人,有的时候可能是对的,但大多数时候也可能是错的。系统也许建立在好的出发点上,但是一定有各种问题;而且系统是由人组成的,人总归是人,不是神,该有的情绪毛病动机过错一样不少。陌生人对你破口大骂,也许真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事,但是更可能是因为他自己的既得利益受到影响、自己安全感与价值观受到威胁;或者他本来想要靠近你,但却被拒绝,从而心生恨意;或者他只是今天出门踩到狗屎,心情不好。

要相信另一个人的看法,你得先能信任这个人两点:信任这个人的动机与出发点是友善的、信任他的价值判断与能力。

而大部分人与观点并不是。

默认从来都该是不信任。

自信的来源

所以,小孩需要的也许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但我们既然已经是成年人,自己可以是自己的父母,自信该来自于哪里呢?

两方面。

一方面是关系上,以前缺失的无条件的爱,总得一点点补回来,所以尽量少与审判性的人在一起花时间。只有自己安全的人,才有能力以一颗宽怀的心去爱别人,而不会有意或无意以条件相要挟。刺激性的关系也是一种毒瘾,不过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另一方面逻辑上,来自于这样的认知:

  • 无论能力财富地位,人都不是神,其情绪动机千秋各色,自然会有各种观点
  • 所以,对社会、系统与他人的每一个观点,默认是不信任,除非证否
  • 只有自己过滤处理后的信息,才对自己有参考价值

到头来,没有谁可以替我思考,所以,相信自己。

Standard
杂谈 | Misc

就不优化

刚才在想,原神实在是一个把人『想要优化』的本能逼到绝对极致的游戏。

看网上大片大片的讨论,讨论最多的不是故事剧情怎样,谜题如何,而是讨论怎样优化数值:什么角色配什么角色最优化、什么角色配什么武器最优化、怎么切换角色跟大小招最优化、五种配件如何配比最优化、角色的三种主动天赋哪个先升级最优化、每天resin如何使用最优化、定量水晶抽什么角色才战力最优化。。。而且这些并没有定数与最终结论的问题,想优化,总有无穷无尽的可能。

而且这种讨论问题我还真怎么都看得津津有味,因为我也本能就是很想优化啊!

但是其实说到源头上来,原神吸引我的最初原因,也不是打打杀杀(虽然要打打杀杀才能走剧情,childe也至少要AR35才能打),而是人物故事风景音乐,营造出的一整个宏大世界。

有时候画画也觉得自己挺难定下心来练一个东西练几天,我总是能找到学习方法上需要优化的地方,所以画着画着半路就去画其他的东西,结果什么也没做好。

所以有的事情真的就不需要优化,或者得提前决定自己想要优化的程度,不然就直接自动驾驶,谁知道开到哪里去了。就好像不提前决定删除手机社交app,直接在电脑上使用的话,打开手机就一直上翻上翻,作用也从初衷的联系朋友变成了默认打发时间的行为。

所以原神对我来说,到底需要多优化呢?

一天工作结束的时候换口气,打完每日任务就挺开心了。

所以,哼,我就不优化,就要浪费资源ヽ(`⌒´)ノ

Why the rush towards a goal that you don’t particularly want or care for? What do you expect to see at the top? There will be no more sweetness, only grinds. Do you genuinely wish to get there faster? To experience the sense of emptiness that comes crashing down earlier? True joy lies always in the journey itself. Savour it, while you’re still here, still now.

Standard
用心爱自己 | Love Thyself

原神之友谊的雪山

这两天对自己比较温柔,原神每天都有玩一会,把每日任务做了,primogem领了,偶尔逛逛风景打打练材。

Dragonspine快出来的时候,我才AR20不到还是多少的,开头序章也没打完,抓了几天才凑够参与的资格。但是进去才发现,怪都比我高5级左右,再加上冰冻效果,根本玩不下去,队伍Lv40打完第二天的任务都已经有点勉强,只把经验书跟festeing desire的refine材料领了,其他就没打了。到了第三天,我以为花打一次就可以,拼死拼活地给砍了,才发现后面要打好多次才能拿到升级诅咒之剑的最后两颗宝石,直接给我看放弃了。

谁料到,第四天我在其他地方做任务,有人加了我的世界带我做coop,大概是七八十级的diluc来打三四十级左右的花,两秒钟就拍烂了。所以十次八次下来居然把festering desire给顶级了。

其他雪山的任务也是,冷得我真受不了,本来已经放弃了,今天打日常的时候,一个Klee跑来,看我雪山冰都没化问我要不要帮我?我说好啊!结果klee爆炸真不是盖的,转钱转后刷刷就搞定了。

我自己强度上不来,有人带着玩真好啊!Dragonspine现在在我的心目中已经变成友谊的雪山了ヽ(゚∀゚)メ(゚∀゚)ノ 而且这地方的音乐真好听,特适合在冰天雪地冻死的时候欣赏。

现在唯一就是没有一个靠谱的DPS,暂时用的是1命的Bennett,运气差的小哥绝配被诅咒的宝剑,跟Fishl一起overloaded效果还行是还行啦,但是没特别出彩。这两天甘雨出,据说强度是高了,但是我。。不会用弓箭瞄准啊!而且试用的时候老是被打断,也老被打到,感觉有点脆。我大概只能用diluc那种不管不顾一刀切的方式。但是diluc又没有banner。。啊啊,下面哪个banner出一个不用动脑的DPS吧!

Standard
文化诧异 | Cultural Diffs

不论政治

现在真的是慢慢能理解为什么北美习惯是『工作场所不论政治』了。因为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哪,无论是什么话题,跟对家讨论起来,真是烦死了。

前两天在stackoverflow查东西,看到有高分的人用中国封禁的词做用户名,搞关键词轰炸。而且不止一次两次,看到好多次了。还有meta上讨论的,到底应不应该把政治扯到其他不相干的平台上。

有人说,你不爱看就别去看就是了。可这就是『关键词轰炸』的美妙之处:当一个人影响力足够大,他真的就能随心所欲地把自己想要传播的信息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对这个人来说那真就是,大权在手爽感我有。但对其他不得不看的人来说,那只能被视觉强奸。

在pixiv上好歹都有『过滤血腥图片』的设置,其他地方怎么就不能有个『过滤政治立场』的设置?

现在看英文新闻里提到中国的就烦躁,因为一定是带节奏的,对中国俄罗斯的描写一定是邪恶的独裁帝国主义。其实想想也可以理解新闻为什么这么写,因为中国越来越发达,对其他强国越来越有威胁,而且这种标题写出来多同仇敌忾,多能煽动情绪;换中文新闻也一样把其他国家写成敌人或者朋友,不这么写不抓眼球啊,报纸卖什么?不就卖个传播性吗。

世界上哪有没有立场的新闻呢?就像Eliezer说的,作为一个人,你不是『有偏见』,你就是你所有偏见的聚合体。

越来越烦各种新闻和自媒体,看到哗众取宠煽动情绪的标题就想吐。

而且现在,世界上,无论是什么观点,两极分化都越来越严重,信息流通越廉价越是如此。为什么?因为中间派观点太软,朗不上口,直不起气,流行不起来啊。

每个人都得看书消化自己产生观点的时候,还各色观点都产得出来;现在信息流动如此简单丝滑,绝大多数人连一秒钟都不需要思考,打开手机电脑就被各大社交平台、媒体论坛往两个极端带节奏。国内就是xxx你怎么看?哦,自己能有什么好看的,直接看牛人怎么看的不就行了。得,节奏带起来。在美国,可以说是世界上信息流通最廉价的地方,大家互相带节奏带得,两极分化均衡到1:1,简直要到了暴动的程度。

如果你对面的那个『敌人』,成长在和你一样的环境里,他八成可以成为你的朋友啊。就因为初始化信息流的差异,每个人都被系统规划了立场。。这之后,实验证明,接触各种观点的信息越多,一个人反而会更加坚信自己原先的立场。

所以能不能不论政治?反正你我都不会改变观点,还讨论个屁?神他妈烦。

Standard
社会黑暗与光明 | Darkness and Light

US: The Crazy Just Does Not End

First Covid, Making America Great Again indeed:

Source: NYT

It’s like they just don’t care any more.

Now with the capitol attack. It is bad, alright, but the amount of panties people had in a twist, over a shattered self-image of sacred democracy… Seriously. Is one person dying worse than 3,000 people dying, literally EVERY FRICKING DAY? Any single one of those lives, is lost forever. Thousands. Every. Single. Day. What the actual fuck.

Stand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