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第二生

前两天看完一本讲抑郁的书,日本人写的,叫《抑郁的力量》,有一段提到说:

我诊治过很多抑郁症患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意志力和忍耐力极强。对此,大家可能感到很意外。这个特征意味着头脑的控制力极强,它会强制性地向内心和身体下达命令,完全忽略二者的投诉和反抗。因此,富有责任感、奉行完美主义、为他人着想的人群,都极易陷入抑郁的深渊,这种情况相当多见。

其实就是无视自己的情绪,作为一个沙包和海绵去包容和消化别人的情绪。身体本身被无视,长此以往,就只能采取最后的措施,开始罢工反抗。

今天跟朋友聊天,提到一段特别有启发,就是之所以有的人可以随时生闷气发脾气,是因为把脾气发出去换别人来承担,自己就轻松了,这是一种正反馈。而有的人则不敢生气,表达不满时候都要温柔有爱,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其实是因为从小一直在承担作为情绪垃圾桶,这样负多年反馈下来,当然不敢主动生气。

记得以前被人说过『提意见的时候很温柔,特别容易让人听得进去』。

如果这是主动技能,可以选择性释放的话,说得好听倒是『太会说话了』。但如果这是被动技能,不放不行的那种,说得不好听可不就是『不开心的时候还在担心别人会不会不开心』哪,天可怜见。

不敢生气的人,从小父母之中就至少有一个这样的人,生闷气等着别人来哄,或者一不开心就全家低气压好几天,不解决的话只能在低气压里,喘不过气地去挨过这几天。这样的人发脾气的正反馈在哪,因为脸色摆出去了,让别人不舒服了,自己慢慢就气顺,爽了。这样的父母,好不容易全家乖顺几天哄开心了,怎么敢让他再有一点不开心,不是自己给自己找苦吃吗?

但是,一定程度地表达负面情绪其实是一段关系健康的表现。

只是,得双方都能气得出来,生气一方自由地表达不开心的情绪(并被对方承认看见情绪)之后,不要为了摆脸色而持续摆脸色(通过把负面情绪转移给垃圾桶而达到自己消解郁气的目的),而是跟对方有来有往地交流,向着解决办法的方向走。

所以太怕别人生气的人,为了练成『能自由表达不开心』的终极目标,得脱离『生气的时候还怕别人生气』的极端,能努力向『让你不爽我就爽了』的极端挣扎着爬出一步再说。目标是『就是要让对方不爽』的话,突然也就不怕让对方不开心了。

然后聊完,我就当场去给这两个月生气都没给对方回信息的朋友,发了一条长长的『让你不爽我就爽了』的信息,把所有的『抱歉这么久没回信息』、『所以我希望我们以后可以』之类的内容全删掉,不考虑对方的感受,不讨论解决办法,纯生气,就是要让对方知道我有多不爽。然后突然,这么久都一直觉得『郁闷但又没难过到哭出来那个地步』的感受与情绪,突然就从眼睛里不停地流出来,哭一会儿身体就慢慢放松下来,不再觉得烦闷愧疚了。

所以说情绪不表达不看见,就只能郁结在身体里啊。

书里还有一段挺有意思的:

现在,依然有很多人认为抑郁症不可能真正被治愈,非常容易复发。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致力于让患者回到原来状态的对症疗法的极限,这种疗法的底层逻辑是认为,痊愈等于回到原来的状态然而,真正的痊愈不是『修理』,而是『重生』或『新生』等深层次的变化,我将这种变化称为『第二次诞生』。

人们『家里蹲』的状态就相当于小鸡在蛋壳中的状态,他们在保护自己不受外界伤害的同时,准备让新的自己诞生。身边的人如果把闭门不出的状态看成坏事,从而强迫抑郁症患者出门,那么就可能阻碍他们『孵化』的过程。在患者尚未进入能自己主动采取行动的阶段时,劝他们出门或运动就相当于催促他们在还没发育好的情况下就『破壳而出』,这必然无法得到好的结果。小鸡必须在坚硬外壳的保护下才能逐渐发育成型,当成长到不需要外壳保护的时候,小鸡就会主动破壳而出,于是发育成型的小鸡就此诞生。

『重生』或『新生』的过程,就相当于孵蛋的过程。

痊愈不等于回到原来的状态,其实就是说,如果你从被身体强制暂停的抑郁中苏醒走出来,却依然要走回原先的生活模式去,想要回到以前所谓的『正常状态』,那么一切抑郁的触发条件都没有改变,爬出来继续往悬崖边走,一定还会掉下悬崖。

所以,允许自己破壳出来,变成一个不一样的人吧。

回到初生的状态。

爱乐乐,爱气气,为无聊与好奇所驱动。

Standard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