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晚上跟p一起看电影,今天随手挑了《a beautiful day in the neighborhood》。
剧透!
看下来,讲的基本就是(不知道成分多少的)真人真事,曾经有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 Mr. Rogers,通过电视节目,感化小孩,教育他们如何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而不至于用伤害自己与他人的方式发泄出来。
电影有的部分大概是夸张了,比如Mr. Rogers通过几次促膝交谈就得以感化男主。。别说一个已经性格定型硬化的成年人了,要感化小孩子都没那么容易的好吗!看豆瓣的低评论也是,有点像是在看积极心理学书下面的评论,基本概括为:这鸡汤太渗透太假太可怕了。
虽然为了喜剧效果,剧情可能是夸张了点,但是感情上来说,我还真的认同Mr. Rogers的观点,就是:虽然普通人是做不到乔达摩还是耶稣基督那种,舍生取义还是牺牲自己换取苍天众生之类的,泥菩萨过河也得先自己活命啊,但是——
人是可以尽力去善良的。很多人也的确就是这样的。而且,的确,能够辨认与处理情绪就是第一步。
记得好久之前看到过一个知乎的问答,好像也是问善良的人是不是都是装的,有一个答案大概是说,年轻的时候也觉得善良都是假的,但是长大了以后发现对他人抱着善意的话,一方面是自己的状态是平静快乐的,另一方面,各种事情也更容易向好的方向发展。
还有曾经看到KY的采访里的一段,这个我看得挺感动的,截图下来了:
小学时候有次妈妈带着我去买菜,走到半路遇到一个精神病患者站在街上高声骂人砸东西。路人喊着『疯子打人了』然后四散,妈妈把我护在身后,一边退开一边低声说,别害怕,他不是故意的,只是心里很痛苦。这件事算是构成我人格底层的事件,任何时候想到这个画面,都会感到难以言喻的温暖和对这个世界深深的善意。
很多人会说,有这样的父母那是人生彩票中头奖,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幸这样长大,所以我没钱、不好看、不善良。。难道是我的错吗?
的确,不是谁的错。
前两个星期跟同事聊天,正好聊到相关的话题,同事说,你既然觉得人之所以成为他们今天的样子都是有原因的,难道你能原谅罪大恶极的犯人吗?
我说,原不原谅一个人,只对我自己的情绪有区别,也不会对现实造成任何影响。而且我从来不觉得讨论是谁的错有任何意义,有意义的只是如何往前走。就好像,我并不觉得罪犯犯了死罪,谴责打骂他们有什么用。他们之所以成为他们现在的样子,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基因与成长环境。而我们之所以需要把他们判刑关进监狱,是因为只有这样,社会中的其他人才能够安全正常地运转,而不是为了惩罚他们。因为,能让他们未来成为社会正常运作一部分的,并不是惩罚,而是治愈。
我说,所以只有大部分人都深刻理解这一点的北欧,才能做到人性化地对待罪犯,在监狱里善待他们,给他们提供第二次人生的机会与教育。。而换在亚洲或者美国,善待罪犯的请愿大概会被骂穿到地球对面去,因为绝大多数人的认知里,这『不公平』,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罪犯也还停留在该当惩罚的角色上。
但事实是,世界本来就不是公平的。
哪怕是努力想要做到公平的系统,比如实行高考而不是纯世袭,考生一样会有地域差异,学校师资差异,父母支持差异。甚至这一切都平齐的情况下,还有资质差异,因为能力同样是运气的一部分,不是吗?与其追求不存在的绝对平等,为现实不公而感到愤恨不平,不如直接考虑社会如何能够最大限度照顾好更多的人。
我们得以身处囹圄之外,而有的人在家暴贫穷谩骂恶意中滋养长大,最终沦落到永不见天日的地步,难道不是投胎抽签中最大的不公吗?除了psychopath那种物理上无法共情的生理残疾,加害者也一定曾经是受害人。讨论过去是否无辜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讨论接下来如何往前走。
所以,同样方向,但程度轻得多的,不善良也不是谁的错。
但是我们每接触到一点点让人觉得善良可以是真实的东西,都更有可能朝着更宁静安全的方向靠近一点点。
就好像原不原谅一个人最大的区别在于自己的情绪一样,决定要不要尽力善良一点点,最大的区别还是在我自己的状态,因为希望别人开心的时候,自己心里才是最祥和的状态。
Like I always said, when you’re down, try to look out your window, and pray for a few passing strangers.
I wish for this person to be happy.
Works like a charm.
2021.02.25 更新
才写完这个,今天看k大的2021魔法学院开学仪式,老师开头就说,善良是一种选择,说其实『被看见』对一个陌生人也很重要。看得好想哭啊 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