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日记 | Travels, 用心爱自己 | Love Thyself, 读书笔记 | Books

主要依恋

这两天挺巧的,之前看的《hold onto your kids》又在微信读书上翻到了中文版,今天聊天还正好提到这个话题。

有一点让我回味了下:说孩子之所以会被同龄人的奚落刺伤是因为他与父母的主要依恋破损了。书里举了个例子说,几岁的小男孩第一次上足球场被人嘲笑是废物,他大声回答说,我才不是废物,爸爸说我可是足球健将!但是无法跟父母建立情感依恋的孩子,被同龄人嘲笑就以为是真的了,他们没有『信赖的人』的意见可以依靠。

人不是默认谁的意见都在乎的,他们只会去在乎他的主要依恋对象。当孩子的主要依恋对象是同龄人的时候,他们可以整天黏着同龄人,为同龄人的态度故意给父母摆脸色。不是没有依恋对象,只是不是父母而已。

因为同伴是不成熟的人,所以,同伴关系本质上就是不稳定的。处于这种关系中的孩子,会不停地追求支持、爱和重视,不断地追求亲密关系,如此一来,孩子就会一直处于焦虑中。从本质上说,同伴关系也是有附加条件的,于是,希望被同伴喜欢的孩子,总会时刻关注同伴的细微变化,同伴每个带有厌恶的词汇、眼神或者手势,都会让孩子感到恐慌。

当然,同龄人养出来的小孩基本是焦虑的,不代表父母养出来的小孩就不焦虑。如果父母本身的爱就是有附加条件的,考得好就欢欢喜喜,考得不好就冷脸相待,那父母养出来一样是小心甚微的讨好者。

这这让我想到『为什么有的人特别在乎别人怎么看』的问题,其实按照这个理论,一个人之所以特别在乎所有人的眼光,只是因为没有一个很亲近的安全依赖对象,每天告诉他,其实你很好呀。要么父母直接缺位,要么父母本身就是打压孩子的主力军,所以孩子同样也信了父母的奚落。

关系里谁是父母谁是小孩,其实是看谁负责承担谁传递的焦虑。有的时候,父母其反而小孩,小孩其实是父母。而这些小孩长大了多少都有问题,再少也得有『总把别人的问题揽上身解决,不奉献自己去解决别人的问题就好像自己犯了错一样』的圣母心,边界感错乱。不健康的人对他们的吸引力总比健康的人大,因为健康自信的人就不需要他们来解决问题了,那他们的价值何在?

最近看到挺多让我反复思考的观点,其中一个就是:

如果你从一个人身上感受到致命的吸引力,那说明这个人的运作模式很像你的父母。如果你的父母是安全的人,那尽管上,这个吸引你的人是安全的;但如果你的父母是不安全的,越遇到本能被吸引的人越要跑得越远越好。典型的例子就是父母是酒鬼的找对象反而会找个酒鬼,找了不是酒鬼的也能给培养成酒鬼,因为他从小练习到大的都是如何从酒鬼这样的人那里获得『爱』。

所以如果这么说的话,会对我有致命吸引力的就是:在某个我向往的领域很厉害或者是权威(爸妈是老师)、但是对我不冷不热的(要么不爱我、要么没能力表达爱),我需要证明自己优秀的(只是我觉得,因为我小时候跟爸妈就是这样的爱的模式,但对方说不定并不吃这一套)。以前就是,喜欢我又有能力表达喜欢我的立刻下头,对我不冷不热的我可以一直喜欢着。然而被吸引只说明我找到了熟悉的赢得关注的模式啊。

最近p爸p妈来温哥华看望我们,一起住大半个月,其中出来附近victoria玩两周,实在是让我感触良多。

p妈说的都是这样的话:

  • 你们都还年轻,还有大把的时光,想要什么都可以去做呀,我们做父母的只能支持你们
  • 这是你的人生,你想要做什么都只有你自己决定
  • 我跟p爸、p,我们都很爱你
  • 我喜欢的就是你原本的样子
  • 有的时候人生会很困难,但是这些都会过去的
  • 我不太去考虑未来的事情,现在跟你们在一起,在大自然里,就很开心
  • 有时候我很想念你们也会哭,但是我的生活、朋友、兄弟姐妹都在法国,而你们在这里生活也更快乐,所以只能不时互相探望。你们不必因为我们而做出不同的决定,这是你们的人生。
  • 我们做父母的,最最在乎的就是孩子的快乐,只有这个而已
  • 都会好起来的,我确信,确信,确信

这种话从小听到大。。怪不得p这么安全,知道自己是谁,也相信自己。

虽然p心里大概也都是像p妈这么想的,但他还是更多表现在行为上,比如信赖我为自己做什么决定之类的,这些话基本不会开口说。

所以哪怕就过去一两个星期天天从p妈那里听到这些话,就已经觉得心宁静很多。好像浑身的刺突然被抚平了。心里充入了一点点坚定,肩上卸下了一点点担忧。好像真的,有人这么相信我、相信我的决定、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就真的一切都不会有问题了。那我还怕什么呢?

安全,其实是对依赖对象的信任吧。

Standard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