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黑暗与光明 | Darkness and Light

辞职吗!

前段时间写到『burn out』说不知道怎么翻译,朋友跟我说,这个好翻译啊,就是『疲了』嘛。说来也是,最近几个月,辞职风是越刮越大,尤其是低收入差待遇行业,类似餐饮的。

现实世界我也是注意到了,好像过去几个月以来,经常在温哥华市中心走着走着就能看到餐厅上不是贴着『人手不够,招人』,要么就是挺大的店直接关门大吉,上书『招不到人,暂时关门』。这两天来法国,我也问p爸妈说nancy这个小城镇是否也有餐厅关门,他们也说,有的,也都是小餐厅。

这是最近几个月爆红的/r/antiwork发展势头

的确是从新冠以来慢慢增长,直到最近三四个月爆炸。

为什么?

今天上午在这个subreddit翻了半天,感觉近几个月来辞职声势愈长的原因基本是,工作薪水卡在最低收入,感染新冠风险高,且干死干活公司也毫无感激;而且薪水上,无论什么工作,等加薪都没有几年换一次工作来得快。所以同样道理,前几年FLAG四大才会因为内部暗箱操作『阻止彼此员工为了加薪来回跳槽』而陷入PR风波。

两个问题:

说好的供求关系平衡呢?雇主为什么倒闭也不涨薪?

一方面是供求的平衡总是有延迟效应的。

另一方面,很多雇主大概都觉得——这只是暂时的吧,等新冠这阵子风波过去,这些人还有资格谈什么涨薪吗?就最低工资雇回来了呗!万一我现在涨薪,那不是成了永久收益损耗了。从这张招聘广告上可以明显看出这种心态:

雇佣广告里说了,现在雇人,每小时17刀!下面小得让人根本注意不到的脚注标示:『17刀包括4刀的暂时提薪,等四月份以后就回到原价了哦。』等于说现在给你可以,但是别指望持续拥有。

至于为什么宁愿关门也不涨薪,我真也想不出,这得要去问关门的那些不在少数老板们。我猜,也许直接关门能拿点政府补助?或者嫌麻烦?

但是情况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呢?这状况是暂时的吗?辞职的人总要再找工作的……吧?

所以下一个问题就是:

那些辞职的人都去干嘛了?没有收入活得都还好吗?

这我从开始就超好奇的!各种查下来,当然是什么情况都有:

  • 很多接近退休年龄五十岁左右的,不就少拿几百块钱的退休金,干脆直接退休了的
  • 在最低薪水工作线的人比较危险,有的人辞了职,到头来只能找到比之前还糟糕的工作,相对技工一点的可能会换到待遇更好的工作
  • 自从新冠以来,创业率也是越来越高,再加上社会美化创业已久,所以也有很多人辞职了去创业的
  • 要么是还有点存款,完全不出门开支又低,这么一搞打点零工也就能活得下来的。很像日本便利店的小时工员工,没有宏图大志,也不求发家致富,只想平凡地活着;自己赚钱自己够用,生病又有社会保险,就够了

至于没有存款的大部分新纪元年轻人,也有很多是拿救济金的:

1. 加拿大的EI,根据之前工作的工资跟工时,最多大概可以拿$2k的月薪,三个月到大半年

For most people, the basic rate for calculating Employment Insurance (EI) benefits is 55% of their average insurable weekly earnings, up to a maximum amount. As of January 1, 2021, the maximum yearly insurable earnings amount is $56,300. This means that you can receive a maximum amount of $595 per week.

www.canada.ca

2. 法国的项目,仅有的两个法国同事也说都用过,都是之前一份工作,好像是自己创业的话,可以拿前一份工作薪水的75%,拿两年的。这真不错!

所以,这情况是暂时的吗?如果新冠一直持续下去呢?我也不知道。下面也只能走着瞧了。

工作,爱好与人生

就像上一篇讲burn out里提到的,有的人不只把爱好想象得玫瑰色一般美好,还觉得哪怕把爱好变成工作,也不该有一天是不愿意上班的。我们在鸡汤与励志传记里学到的都是,如果你爱一个爱好或者一份工作,你生是为它生,死也为它死,每一分每一秒去做这件事的时候都是幸福到冒星星的。

事实上,无论是什么事情,哪怕是最爱的个人兴趣,也有纠结不开心的时候。

除非是真的被压榨,或者是被非人道对待了,否则整个社会对于『永远热爱』的期待也太误导了。

这是爱好。

另一方面,工作上是得拎清,你工作是为了赚钱,公司运作也是为了赚钱,任何在对方不愿意的情况下试图超越金钱关系的手段,都属于心理操控。

至于人生到底是工作好还是不工作好,这就牵扯到很大的『社会怎样才能最优运作』的问题上了。人需要价值实现是没错,价值实现不一定非要在工作里也是没错,虽然我的确相信『类似北欧那种全民基本收入』+『各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是最合理的社会策略:为了价值实现而工作,不同工种待遇差距不特别大,社会税高福利好。但是现阶段资本主义浓烈的社会里,也是只能怎么现实怎么来了。

总有那么一天。

Standard
文化诧异 | Cultural Diffs, 旅行日记 | Travels

法式炫耀

这几个星期顶着新冠的压力跑来法国,跟p爸p妈一起过圣诞节。不是第一次来,但是上次只在这里住了一个星期,又基本一整个星期都还在倒时差,早上七八点开始困睡到下午两三点那种,所以什么感觉都无,这次真是彻底体验了。

法式聊天

之前各种换发护照、申请签证、定机票酒店、新冠测试、提前调整时差等等都熬过来了,按理也该享福了,因为总算不用我做饭了!!但是本以为在家就是每天在家清闲打游戏的,真是我想多了。

跟回国过年要到处走亲访友不得休息一样,这里是每天拉出去溜达。按照我自己的步调,平时在家时一周出门一次,出门在外两天出去玩一次,我就已经够开心的了,天天是真有点累。还有就是每天怎么有这么多话要讲!!吃一顿饭能吃三四个小时,从前菜沙拉到汤到主菜、芝士甜点,然后饭后一杯咖啡配巧克力,有说不完的话。吃完了还能坐在桌子边上说,桌子收拾完了还能转移到沙发上继续说。

而且都是白天出去溜了一天晚上回来还这么整,真的就,行不得也哥哥,身体累了大脑更加无法集中注意力,就只剩下鸟语花香了。幸好这次能听懂一点法语了,不然三个小时坐下来还要全程赔笑,我怕是要听到精神衰竭。

法语有进步是真的,上次两三年前,跟p妈对话全程靠手势,这次基本对话能磕磕巴巴地讲,偶尔完全表达不了的查个单词也还混得过去。Glossika还是挺有用的!也就一天十分钟的样子,贴一个分享链接,你用的话你省$5我省$10。贵也是真的贵,不是真想学什么语言也没什么必要就是了。

想打游戏也是想多,这里毕竟是p爸p妈的房子,到了晚上,打开谷歌都要好几秒,再加上跨洋服务器,延迟动不动就999ms,行吧,凑合吧。

法式长棍

长棍是真神奇,感觉功能类似于国内的米饭,配什么下菜都行。主要神奇的不在于其食用功能,在于其其他功能。

除了蘸着汤吃,法棍还可以拿来擦盘子,把剩下的一点点汤汁抹得干干净净,而且不是一两个人突发奇想而已,去餐厅全体人员也都在用法棍抹盘子,看得我也十分佩服。法棍可以擦的不只是盘子,还可以拿来擦刀叉。因为吃完饭刀具是脏的,用什么切芝士?不用担心,有法棍!掰一片下来,把刀擦干净,就可以了!至于这一小片法棍,通常是就这么扔在盘子里不吃的。为啥?我也不知道。

除了擦东西,面包用面团还可以拿来做瓶瓶罐罐的封口。感觉有法棍,万事可行也。

总之,面包这不仅仅是食物,还是工具。

法式便便

之前跟在苹果硅谷工作的朋友聊天,他说,经常走着走着看到便便,而且是人的便便……不知道为什么,会有流浪汉在街边大便的。

这种『可怕的恶习』,其实每个城市都有。

最近温哥华的恶习,大概就是『砸橱窗』了。自从新冠以来,开头大街上管制,人突然少很多,很多商店橱窗就被砸了。渐渐地,当碎橱窗变成了一种常态,哪怕现在人都多回来了,也时常有人砸橱窗,而且都是很莫名其妙的橱窗,大概不是想要抢钱的。砸奢侈品店好歹还说得过去,砸奶茶店是想抢丸子吗?

只要一个城市将一种行为纳入『习以为常』的范围,那就很难再禁止了。

在法国,恶习是狗屎。

温哥华很少看到街边有便便,各路养狗也挺自觉,都会自己带塑料袋跟在屁股后面捡的。法国各个城市明显就多很多,走路不小心看脚下的话踩到也不奇怪。

虽然,巴黎之类大城市的市中心,狗也是特别少就是了。我住温哥华市中心,出门去趟超市都能遇到五条狗,在巴黎,三天下来我才数出六条狗。p说,大概是地皮太金贵,全用来养人了吧。

法式炫耀

其实这有点说来话长。

开头在巴黎的三天,我还在跟p感慨说,其实看一个城市的广告就能看出本地人的不安全感在哪里。上次回南京大概已经是三年前的事了,看广告牌的感触就是——怎么多出来这么多整形广告?以前是没的。不安全感,相对应的,也就是人对自己的外表的自卑。所以针对这种社会不安感的广告才能卖得出,赚得进。

而在巴黎,感觉百分之九十的广告都是艺术相关的。要么是哪里哪里的舞台剧,哪里的美术展出,哪里的博物馆有新秀,云云。一开始我还没觉得什么,一节地铁车厢里都有两三个看书的,难道不是好事吗?这文化底蕴太浓厚了。

今天p爸妈的朋友过来吃晚饭饭前茶(这还不是下午甜点,是咸的,又是什么发明出来用来一聊三个小时的餐点),听朋友c一一数落他儿子孙子的成就,我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原来在法国,炫耀的主要项目是艺术。c自己是画画的,油画在当地有展出,一年也能卖出一两幅;而她的儿子,画画,弹各种乐器,吉他尤克里里什么什么的,一路顺着数了快十多个项目下来,我都记不得是啥了。

回头边刷牙我就边跟p说,听c一个一个数儿子的艺术项目,就好像听国内父母数小孩考了多少个一百分感觉似的。所以国内也许炫耀的是成绩跟薪水,法国炫耀的是艺术成就,而记得以前在哪本说北欧的书上看到,说北欧哪个国家,炫耀的项目是自己能有多环保。在这种地方,炫耀薪水大概就很没品。

所以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地步,总有需要比较的事情,只是根据社会发展进度不同,炫耀的项目不同而已。

晚上看到有个礼品盒子上写的『艺术是终极的奢侈』。

也是没错,只有闲下来没事干人才会去搞艺术,所以脱离生活的困苦与挣扎,能够从生活的角落里发现美,这种享受也就是『高级』的。自从过去一年密集画画以来,还真的对生活中的视觉美更能注意到了,有点说来话长,也许以后说。

但是这种艺术项目,跟一个人的自我定义又是如此融合,以至于,感觉如果剥离了文化项目,如果周末不去看什么新的展,就像我以前一个星期看不到好书一样,食之无味。

大概,在这样的社会里长大,文化、艺术与『独特的品味』已经是一个人人格的一部分了,不谈这些,又能谈什么呢?问『你周末做了啥』,在国内答『宅了一周末』还挺自豪的,但感觉在这里生活的人,大概就有点说不出口。

幸好我没有在法国生活,这么稀罕画画的。。好几天聊下来,都快要把我画画的动力给聊没了。

大概还是我太叛逆了。

Standard
读书笔记 | Books

赞扬

因为几个月前考虑『说不不能』的事情,当时下了一本书,叫《i feel guilty when I say no》,最近有时翻翻这本书,就觉得挺有意思的。今日引用:

虽然听起来很矛盾,但是听到批评就要崩溃的人听到表扬也同样不知道手脚要哪里放。我们很多人,听到表扬就结结巴巴,低声嘟哝,摆弄帽子手指,一副很不好意思的样子,然后立刻转移话题。

这跟谦虚没什么关系。It has roots in our childish belief that other people are the real judges of our actions. 它的根源是,我们幼稚地以为,别人才是我们行为的审判者。

If, on the other hand, we are independently assertive in our thoughts, feelings and behaviour, we reserve the final judgement of actions, even the positive ones, to ourselves. 与之相对的,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无论是思想、感情还是行为都是独立自主的,那我们就会自己去判断自己的行为优劣几何,哪怕对待赞扬也同样处理。这样笃定的态度并不会让你无法接受赞扬,相反,你只是自己来判断对别人的赞扬是同意还是不同意而已。

所以我在想,人们之所以会觉得害羞的角色可爱,是因为对方有被肯定的心理需求,对他人总是身处一种有求于人的弱势吧!简而言之就是好控制。是不是有点sm跟praise kink的味道了,哈哈哈=v=

Standard
生活感想 | Life

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真理啊!

我看文很多,很多时候看到作者后记都觉得比故事还drama。因为AO3是什么都可以写,所以喜欢什么的人也都有,有的作者喜欢的东西也就很。。小众。但是无论是写什么的,总有很多作者,后记里都是拽拽的,一副『老子就写了,爱看看不看滚』的样子;也总有很多作者无论写什么都是一副『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样子,写什么都要脸红尴尬的。有时看得我,本来看文都没觉得怎么着过分,倒是看后记硬生生是把我给看尴尬了。

而且好玩的是,光看文本身,是看不出作者写作的时候有没有尴尬的。不到看后记,等作者本人出来现身说法,我怎么也猜不出这文是作者尬出来的还是爽出来的。

所以尴尬这种东西,真的是相由心生,你不捂脸尖叫的话谁也看不出来。只要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Standard
生活感想 | Life

过劳燃尽

早上在想所谓的『burn out』,就是说一种『一直做一件事,直到实在受不了,再也不想做了』的状态。很有意思的是,中文里我想了好半天也不知道直接翻译该是翻成什么。

所以这种『过劳燃尽』基本就是所谓的『第一世界问题』,当一个人还需要担心温饱烦恼生计绞尽脑汁发家致富的时候,他是不会去考虑自己有没有燃尽的。没爱了又怎样?反正还是要去做的,不然吃什么?

所以这其实是一个责任vs热爱的动机问题。

就拿youtube之类的自媒体人来说,很有意思,有的人好像就特别容易燃尽,要不停地调整自己上传视频的频率,因为如果一直每星期都上传一个的话过一段时间就会崩溃;而有的人,每两三天就一个视频,好像从来都没考虑过燃尽的问题。

这实在是很像写文或者画画,有的人就能持续稳定更新,有的人就做不到,持续更新就得崩溃,要失踪一段时间,没有了来自别人的期待,才能『找回自己的爱』,才能确定自己做这件事的动机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但是因为别人的期待而做一件事,和因为别人的期待而不做一件事,区别到底有多大?

反正最终的决定因素的都不是自己,而是外部环境。

相对的,工作相对于爱好,人们对于『我快要崩溃了』的阈值就很高,起码在以前,很少有人上班一个星期就因为『我觉得我不够爱这份工作』而撂摊子不干了的,起码也得干个几个月才知道是不是开始没进入状态呢?但是对于爱好,人们往往期待对一份爱好的热爱,从始至终都得熊熊燃烧。

如果我是画画的,那我每一天手摸上画板都得热情喷薄创造欲爆棚。我就是为了爱才画画的,所以如果没有爱,我还画它干什么?所以我今天画画的时候到底有多享受?我真的有在享受它吗?

如果我是上传视频的,那这不该是我的工作,如果我想要一份普通工作的话,我就不会费尽辛苦来当自媒体人了,所以既然我做视频,我就必须是因为爱,但是我到底有多爱它呢?好像有点爱,但也没有很爱?尤其是观众都期待我必须每个星期上传视频,不传就让别人失望……这哪里还是爱?明明就是压力。不行做不下去了。

如果我是写文的,我必须要超级有灵感才能坐下来动笔,不然,那算什么爱好?每天无论有无灵感都坐下来写十分钟,那不是成工作了吗?是带责任的工作我还做它干什么?一点都不享受。

有点像是跟一个人约会期间,全程都在考虑『我到底是真的喜欢这个人吗?如果我不喜欢他,我到底为什么要跟他出来?我要继续吗?还是现在分手,免得浪费时间?』所以本来出去爬山的,连山都没法好好享受。

……

如果每做一件事之前一个人都要考虑『我真的是出于热爱才去做这件事的吗?』,做的时候也总在考虑『我到底有没有很享受?好像是有点意思的,但是有多少意思呢?』,本来能沉浸进去的事情,反而都会变得很难。

因为,『相信自己的决定,所以直接沉浸进去』也是一种习惯啊。

就是所谓的不能追着自己的尾巴寻找幸福,如果你想要热爱一件事,就别以热爱一件事为目标,而是暂时不去考虑『我热不热爱它』,就持续稳定地日复一日地去做它,放松下来才能发现路途的美好,才能给自己养成『直接沉浸』习惯的机会。

总之——

不需要那么多的小决定。

因为凡是决定,大小不计,都一样地耗费心力。就像以前说过的,提前做一个大决定,然后相信自己的决定,往前走就好了。除非遇到特殊情况,比如约会对象跟你出柜了还是语言暴力了;或者意识到自媒体的黑暗之处,再也不想上传视频了;或者连续好多天每天都加班过凌晨,也丝毫看不到转机。。『要不要继续』这种费时费力的千万小决定,直接略过就行了。

Standard
生活感想 | Life

控制欲

我一直觉得我对自己要求太高,虽然特别擅长制定计划,执行起来也大部分都能完成,但是回头想想,对自己也忒苛刻了点。昨天偶尔翻翻知乎,突然发现,这是控制欲啊!对世界的控制,对自己的控制,因为什么都想要按照计划执行,所以如果不能把下面一段时间的计划都理出来,有什么行程挂在半空中,比如签证不知道能不能来得及申请,机票也没法买,什么都定不下来,就觉得心慌慌。

尤其是事情多起来,就感觉焦头烂额。

这一句话特别感触:对于外部结果,觉得我付出了就要有结果,如果没有结果,那么要么是世界不公,要么是自己不够努力。

要不就接受『外部世界并不可控』,且『自己计划也并不可控』吧!

尤其在复杂的系统里。事情越多,系统越复杂,可控性就越低,世界是这样,自己也是这样。怎么与不确定的未来共处呢?也许平静安详是来自于这样的认知,不一定要严格执行计划才会幸福,无论不确定的结果是什么,其实走哪条路都可以享受得来,这种自我认知的安全感。

主观能动性是有,但是可控的永远只是一部分,不可控的那部分就让它自由发挥去吧!非要比较的话,未来未知总比一切都尘埃落定要有意思啊。

Standard
生活感想 | Life

别走,分我一杯羹!

现在到处都是,各种事情对注意力的需求都太急迫了。

尤其是,各种营销策略零和竞争了几十年,各家都已经把吸睛策略精进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了,谁再想要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就难上加难。

广告这种至少还是明面上的黑洞,起码是明码标价地出卖人们的注意力,电视上多少秒注意力卖多少钱,杂志上一整页篇幅的注意力卖多少钱,市中心路边的广告牌吸引的注意力卖多少钱,搜索引擎首页的注意力卖多少钱,论坛置顶的注意力卖多少钱……

现在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感所谓的为了善良与正义,强迫别人给予注意力的团体。明明也是为了自己的利好,却搞得好像是为了别人好一样,强迫把自己的价值观填塞到其他人的嘴里,如果你不愿意接受,就是邪恶的撒旦,你就得罪恶深重,就得下地狱。

宗教那种,在大街上拿着大喇叭宣扬耶稣基督的,起码自己都承认是个宗教,宗教没有信徒就得玩完儿,所以想扩招也正常。

拦着人问『你难道想要下地狱吗?』也行吧,我下还不行。

但xx功之类的宣传就很奇怪,标语上拉的明明是『气功有益身体健康』,看着好像跟瑜伽似的,可你看见哪家瑜伽老师会到大马路上拉人宣传瑜伽的好处,还一副慈颜善目的菩萨嘴脸?这摆明就是个宗教啊。

还有各国政治团体,爱护xx团体,慈善组织,原住民团体,行吧你爱在自己的hashtag下面怎么宣传都行,关起门来唱山歌都随意,但是大马路上拦着人要捐款要签字,超市结账每次都问你要不要捐几块钱给xx团体,就很烦。我走路走得好好的,不需要大街上免费给我发放价值观。

我真正在乎的事,想捐款我自己会去捐,想要深入了解自己会去调查。前两天捐了ao3,因为我在用,我喜欢,我在乎。跟我八竿子打不着的善良团体,干我什么事?我不在乎不代表就没有别人在乎,真心在乎的人,不用这么凄苦哀嚎也自然会去支持。没人真心在乎的事情,靠汲取他人的罪恶感勉强苟活下来,世界是有变得更美好一点吗?

在我看来,出于罪恶感愧疚感而为的善,比不为还要糟烂。

前两周去看温哥华电影节,每一个电影之前五分钟十分钟都放同一个无趣至极的视频,就本地四五个原住民名族,每一族都派一两个人出来就这么站在那儿干唱山歌的。这是真的唱山歌,唱的都还是听不懂的语言,还没有字幕,有的族还好心用英文再解释一遍,再多占点时间,有的根本就没有,唱完完毕就下一组。第一次给我放,我有点好奇又出于尊重,虽然不懂,跟当场次电影没有任何关系,还是认真看完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往后再给我反复放这么同一个明显是广告,光是理所当然地宣传己方文化,又不明说想要什么的视频,就越来越反感,后面通通当普通广告,直接打游戏略过完毕。

注意力才是最稀缺的资源。

无论在什么平台上,只要平台人多,能掌握人们的注意力就能来钱来势。掌握了注意力,才是真正掌握了改变世界的钥匙。就因为出发点是正义的,不代表给你注意力就是你该的。世界上谁不觉得自己善良正义感天动地,问邪恶组织他们也会说自己在替天行道,要是一个一个施舍注意力过去我还要不要活了。

我的注意力是我自己的,少来循循善诱了。

Standard
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Echo Chamber

Any kind of community is just a huge echo chamber.

Waves upon waves feed in on each other.

In the beginning it was just one or two dead doves.

Now it’s like people are competing to see who can be sicker.

What is more novel than novel? Who is cleverer than clever?

You’ll need more than that to get a reaction, for sure.

What was unacceptable fades to normality, tolerance rising with water.

What happens in the echo chamber, stays in the echo chamber.

Standard
生活感想 | Life

抱怨你个头

像twitter、微博、reddit、youtube评论这种地方简直不能看,戾气重到可以跳大神,无论什么事都有抱怨的。

像原神这种高热度话题,抱怨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最近看哪儿都是『周年庆奖励怎么这么少』的酸水。尼玛,本来公司经营就是经济行为,又不是慈善组织,谁保证你来玩就让你立即实现共产主义了,你一直免费占服务器资源玩的游戏,是欠你的还是怎么的。就算付钱了,合同里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你花x元人民币,给你x资源,哪里有说还要额外送你惊喜讨你欢心了。游戏是你玩的又不是你做的,公司赢利多少干你一毛钱关系,负债了也没见你去捐钱拯救啊,搞得你赏脸玩个游戏跟隆恩浩荡似的。

感觉就好像女朋友过情人节,不送九千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与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元人民币就一哭二闹三上吊闹分手。然而雷声大雨点小,光吊着嗓子唱山歌,每天到处哭诉男人负心遇人不淑,真问起来却死活不肯分手。好歹男女朋友这种角色还稍微有点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意思,跟个公司指天指地要这要那的,你谁?既然是经济关系就别要求还要有人情好处,是人情关系就别要求还要有经济好处,额外给的那是好意,不是义务。不喜欢就去玩其他的,哪来这么多废话,世界上其他游戏又不是绝种了,到处水怨气是要怄出酸来给谁看,污染其他玩家的游戏环境。

要是有奖励当然好!没有我也玩得很开心,哪天不好玩就不玩了。

不过就像《失控玩家》里影射的,你以为屏幕对面打游戏的是成年人,事实上很多免费游戏的玩家都还是青少年嘞,欧美尤其美国的青少年,光个人主义还不够自由,很多吃叛逆长大的,做事说话伤害他人都毫无顾忌,且理所当然。要说小孩觉得别人欠他天经地义,还勉强可以说是心智不够成熟,都成年人了还这么祥林嫂,这种人在网路世界之外大概也是特别怡人的存在吧。

送礼物这种事情,如果必须送,那就不叫礼,叫债。

觉得谁都欠他债负他心的人,最烦了。

所以我把页面css给调了,偶尔youtube,旁边推荐视频与评论区一键隐藏。哼。

Standard
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我好喜欢你

前两天跟朋友聊起看的同人跟小说,我突然发现一件事情:我对喜欢的人的口味,跟一开始相比,真的变了很多啊!

我一直觉得看小说就是跟喜欢的角色在一起 hang out,而跟任何人在一起花时间,都会对一个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哪怕是虚拟人物也不例外,只是程度稍轻而已。

而小说有两种吸引力,一种是剧情吸引,一种是人物吸引。靠剧情吸引人的故事,第一遍看下来跌宕起伏,心被抓得紧紧的,但看第二遍第三遍就越来越索然无味。然而靠角色人格魅力吸引人的故事,我可以反复看很多很多遍,依然兴趣盎然。因为下意识地,我想要跟喜欢的人在一起花时间啊!这样的角色,在现实中也会让我想要不由自主地靠近。

而现在我会喜欢的人,也许以前都不会太在意。

高冷

以前我喜欢高冷的角色,现在我喜欢温暖的角色。

以前作为逃避型依赖人格,别人越靠近我我就越想逃开,别人越对我没兴趣我越有兴趣;现在越来越安全,主动接触对方几次对方也没有主动回问过的潜在朋友,直接放弃。不管多喜欢对方,对方没有也想要靠近就没屁用,强扭追来的朋友也不会在乎你的感受,一开始就需求不匹配的关系没有开始的必要,直接省下后面的无数麻烦与血泪。

嫉妒

以前我觉得嫉妒类的剧情很劲爆,现在我只觉得嫉妒心爆棚实在幼稚。

占有欲这种东西,偶尔说一嘴甜言蜜语还算调侃,偶尔演一出啥play还算情趣,真的拿这种东西出来做为标杆来管东管西就很无语。没有谁真的属于谁,疑神疑鬼才是不自信的表现。如果你真的够好,怎么会怕对方离开?如果在确定关系的情况下,对方就因为你没严加看管而出什么事,这种不靠谱对象,非但不第一时间逃得越远越好,还要追回来供着,难道想当一辈子的狱管?

自卑

以前觉得自卑靠哄剧情还挺让人心疼的,现在觉得,各种关系里,尤其恋爱关系,不自信真的很没劲。

哄一次两次还有耐心,第三次第四次,慢慢就悟了,噢原来你真的这么不好,你说服我了,我走还不行。世界这么大,选择这么多,大概只有热衷扮演治愈戏码的活菩萨还能从这种反复交互中获得快感还是成就感,我一介普通人,又不是你老妈,没生你没养你,还是算了。

反倒是虽然害怕受伤,但是喜欢就是喜欢,把心剖出来坦荡承认的剧情;或者是虽然害怕失望,但是因为喜欢的事情值得追求,所以无论结果如何有勇气去努力的故事,现在看着会觉得震撼。大概因为,我喜欢这样的人,想要靠近这样的人,也想要成为这样的人。

傲娇

以前觉得傲娇的人很好逗,戳一戳就有反应,会生气会炸毛;现在我只觉得,好玩是好玩,远观就好,真的来往心太累。

有话不知道直说,只知道绕着弯子各种暗示,然后生闷气的。。生活已经够复杂了好吗,不用给自己增加游戏难度。与其靠跟恋人窝里斗来维持恋爱热度,两个人手拉手一起去挑战巨龙不好吗?友谊的傲娇就更加高难度,好歹恋爱还可以算是打情骂俏,朋友来给我搞这套的。。我又不是你男朋友,这种吃力不讨好的角色为啥派发给我。。。。???

我好喜欢你

所以总结下来,青春期的我会喜欢的型大概是这样的:

  • 高冷神秘,独特有个性的
  • 有一点点霸道,有一点点嫉妒心占有欲的
  • 有一点点自卑,可以哄来玩的
  • 傲娇好逗的,能气哭的

嗯。。。这果然是被霸道总裁文跟动漫韩剧洗脑了吧= =

而我现在会喜爱会欣赏,会想要靠近的人,出于我自己的选择,慢慢演变成了这样的:

  • 温暖自信,真心喜欢自己的人
  • 开不开心会直说,想不想要什么会直说
  • 无论脆弱坚强,优点缺点,对自己对别人都坦荡诚实的
  • 不怕受伤与失望,有勇气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关系与事情的
  • 认清生活的真相与世界的黑暗,还依然热爱生活的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拜托你联系我啦!哪怕偶尔写写邮件也好,生命中这样的朋友永远不嫌多 ヽ(゚∀゚)メ(゚∀゚)ノ

Stand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