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的联结 | Connections, 小怪兽 | Kids, 恋恋笔记 | Love Diary, 读书笔记 | Books

一切问题都是关系问题

昨天回头重看前两个月看过的特别喜欢的一本书,Hold on to your kids。

如此喜欢,以至于明明下到mobi的书我还是去买了正版,一方面kindle里高亮,删除书以后再下回来高亮还在,对于反复看的书真是方便多了;另一方面,我心甘情愿支持优秀的作者,不过这说起来就是另一个话题了,以后再说。

书是讲育儿的,更确切地说,是说孩子为什么会有青春期反叛之类的行为云云。

Continue reading
Standard
恋恋笔记 | Love Diary

何来热恋终平淡?

这是我好久以来一直断断续续在想的问题。

尤其是『得到了就不喜欢』症状,感觉现在真是越来越普遍了。最典型的就是会撩不会谈,因为撩有感觉,谈没感觉。还有就是整个社会对婚姻的预期,好像油盐酱醋茶平淡甚至怨愤地过日子才正常,要是你跟谁说你婚姻越久越恩爱愉快,对方大概会觉得你们是一对值得羡慕的怪胎。

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以前一直是这样的人,得到狂喜几个月就开始掉线。如果一次这样,好吧,可能是别人的问题,人不是对的那个人;但是两次三次总这样,如果又不愿意永远谈短期恋爱,那我试试从我自己身上找问题。

总觉得这个症状跟人跟人相处的方式有点类似。有的人对陌生人礼貌尊重热情无比,但对最亲的伴侣孩子却可以嘲笑讽刺轻蔑有加;而有的人,刚认识的时候话很少,但是认识越久就越亲近且值得依赖。

什么造成了区别呢?

为什么时间越久可以越亲密?

Continue reading
Standard
旅行日记 | Travels

奇异

昨天晚上睡前刷牙,p神秘兮兮地跟我说,明早十点要去一个地方。

我说什么地方?

答曰:保密。

今天开了十几分钟的车,到了kiwi保护馆,里面居然真的有一只kiwi!!!

虽然到新西兰几个月,也去过鸟类保护园区,但是因为kiwi昼伏夜出,所以在放养的保护园里都很难看到,更别说野外了。以前看纪念品商店里的明信片跟各种装饰品上的kiwi,一直觉得它大概巴掌差不多大。真的见到了,发现和大公鸡差不多大啊!整一个毛茸茸的球,尖嘴鼻子在地上戳戳戳地找东西吃。萌得我简直是。。

Continue reading
Standard
旅行日记 | Travels

山底洞人

今天人生中第一次下岩洞!:D

之前在温哥华的时候也讨论过什么时候去附近的岩洞探险,但是都还没来得及去,没想到在新西兰先成行了。

到abbey cave第一个岩洞的时候,问坐在岩洞门口的两个人:岩洞是就在那边吗?

答曰:是啊,你们没有照明灯吗?

p:有手机电筒啊。

对方:那个不行,你两只手都要空出来爬路的。而且里面很泥,水深最深到腰喔。

我们:……

对方:去吧去吧,反正走到哪都可以原路返回嘛。

我们:……

Continue reading
Standard
恋恋笔记 | Love Diary, 文化诧异 | Cultural Diffs

非一对一式关系

Polyamory 这个词在中文里用得还不大广泛,我也不知道该翻译什么好,就直接叫poly吧!其实感觉大部分人接触到poly,都还是因为喜欢的人,恰好是poly。实在喜欢没办法,食之含刺弃之不舍,好奇想试试自己能不能接受。身边两个朋友,是这样;还在温哥华的时候,豆瓣上有个姑娘看到我标注poly的书评约我出来,是这样;自己,还是这样。

道德篇

看过knowyourself针对poly做的一篇文章,文章本身倒是没什么,但是下面的评论很说明环境,因为主流还是『什么玩意儿完全不能接受!!!』不只国内这样,就说放在国外,poly都还是少数。首先,毕竟欧美很多地方都还有高比例的基督教人群,这些人一定还是一夫一妻。其次,poly毕竟也只是各种开放关系中一个比较主流的选择而已。要说国内外有什么区别,也许国外会更加有『别人干啥不关我事』的自觉,但也只是相比较国内而已。困难,到哪里都还是困难。环境,总体是很不友好的。歧视,总会有的。所以,打算上贼船,一开始就要有被贴各种标签的心理准备。

故事开头篇

先说说我自己。最开始接触poly,是因为在quora上关注了很多有意思的人,其中有好几个是poly。经常刷quora,看多了就从第一眼『不行不行不行完全不能接受』慢慢变成『有点意思,但还是不能接受』。但是心里埋下了一个种子:原来关系还有这样的。然后当然是,喜欢的人是poly。第一次出来约会告别之时告诉我,我很喜欢你,但是我不参加一对一的关系,如果可以接受的话我们再约下一次见面。回家后,我当然是很有我风格地,去下了所有能下到的关于poly的书,一本一本读过去。最终让我决定试试看的是,说到底,我相信一个人沉浸于各种默认的价值观中,刻意做出的选择越多,他就越肯定自己想要什么,也更接近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我相信,无论社会或是环境告诉我什么应当是对或错的,如果我觉得另一面说得有道理,试一试又不威胁生命或健康,那试过之后我才能确定地告诉自己『我试过了,我觉得社会是错的,这样也可以』或是『我试过了,但是这样并不适合我』。

Continue reading
Standard